打破“讀書無用論”,淺析如何讀完一本書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文|甘丫頭

前段時間,看到輕社群的一篇文章,講的是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實踐經驗對抗拖延症,從一個普通的全職媽媽成為開付費課、出書、運營社群,走上自由職業之路,實現財務自由的歷程。看到評論區很多小夥伴評論說“好棒啊!”“太實用了”,我在想,這些方法並不陌生,我在書裡看到過,我也知道啊。

然後,特別感概,為什麼都知道一樣的方法,而別人通過實踐學到的方法,不斷的更新迭代,越來越優秀,而自己卻原地踏步,日復一日?

應該有很多人有和我類似的經歷,所以會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感概:

為什麼懂得這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知道”和“得到”之間還差一條鴻溝叫“做到”,知道做不到等於不知道。行動力拉開了彼此之間的差距。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出現“明明看過不少書”,可是生活卻並沒有發生什麼改變。然後以“你讀過的書,就如同你從小到大吃過的飯,看不見但是早已經融化到你的骨肉裡”來聊以自慰,或者乾脆對閱讀沒了興趣,感慨讀書無用。

古人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學習,講究“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只有把學到的知識用起來,知識才有價值。

打破“讀書無用論”,淺析如何讀完一本書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李笑來在《財富自由之路》中說過:學習不是目的,用起來才是,因為價值只能通過創造實現。

那到底,如何通過閱讀來獲取行動力,讓自己不斷更新迭代,實現躍遷呢?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對於知行合一,我在其中得到很大的啟迪。

作者是日本作家大巖俊之,他受到“成功人士皆是讀書家”的啟發,每年讀300本書,然而發現明明很勤奮的閱讀,卻沒有任何成效。他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於是參加了很多讀書會,花錢去讀書訓練班,從而領悟到:閱讀可以獲得知識,但付諸行動才會有效果。繼而,他總結出一套高效閱讀的方法,通過這套方法他不僅獲得了更多的知識,也增強了個人能力。後來,他成功創業,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講師。

打破“讀書無用論”,淺析如何讀完一本書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這本書從如何讀?如何記?如何做?這三個方向介紹了他關於閱讀的實踐經驗。其中尤為突出而又戳中很多人痛點的當屬如何將學到的知識轉為為行動,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大巖俊之說:讀書,特別是閱讀商務類書籍,只有在讀完後有所行動才能發揮閱讀效果。

那麼,讀完一本書後到底如何將書中的內容有效的轉化為行動呢?

01、制定行動計劃

世界第一投資家沃倫·巴菲特,也是一個“閱讀家”的代表,每天過著“學究般”的生活,小時候生活在大恐慌時代的時候,巴菲特與其他的孩子都有著相同的夢想—變富。

但是讀書的人很多,巴菲特卻只有一個。巴菲特和其它大部分讀書人的區別到底又在哪裡呢?關鍵在於,他會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去制定行動計劃。孩提時他就為了自己的夢想會去閱讀大量的書籍,蒐集整理各種成為富翁的信息,再結合自身情況,制定出自己的行動計劃並付諸實踐。

打破“讀書無用論”,淺析如何讀完一本書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巴菲特

同樣的,我們閱讀完一本書後,也要將書中獲得的收穫結合自己的情況制訂行動目標。行動目標即“讀完書後具體要做些什麼?”,在制訂行動目標的時候要避免一個誤區:目標制訂的太大太籠統。比如你看完一本關於寫作的書,然後設定行動目標:

  • 我要寫作;
  • 一年內,要寫50篇書評,輸出10萬字以上。

對比以上兩個行動目標,你覺得哪個更容易付諸行動呢?

顯然,第二個更具可行性。目標制定的太大,反而不知道怎麼開始,很難付諸行動。因此,制定行動目標時應遵循SMART原則。即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預見的)、Achievable(可達到的)、Realistic(實際的)、Time-bound(有期限的)。

打破“讀書無用論”,淺析如何讀完一本書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SMART原則

制定的目標不僅要具體可操作,而且要設定好完成期限,這樣可以激發動力,克服拖延。另一方面,制定的目標必須是“跳一跳,夠得著“的,如果制定的目標是:一年後,要通過寫作年收入達到100萬。顯然,對於絕大部分剛開始寫作的人來說不切實際。

制定的目標和現實差距太大,沒辦法順利達成,反而會消耗人的心力和自信心,從而變成一件折磨自己的事情。

行動計劃還可以是具體而微小的小行動,比如我在閱讀的時候,看到書中提到“通過深呼吸,可以幫助集中注意力”,結合我早起時看書總是處於迷瞪瞪的狀態,無法專注。看到這個信息時,我就給自己寫下了行動計劃:每天醒來看書前先專注在自己的呼吸上,進行深呼吸一分鐘之後再開始看書。這樣我的這個困惑就得到了解決。

看到有啟發的小點,馬上利用起來轉化為自己的行動會讓自己受益匪淺。

02、想象自己目標達成後的樣子

日本作家渡邊康弘在《高效閱讀》提到:通過繪製“未來藍圖”,幫助我們描繪出未來的願景,從而能進行反推,跳脫出自己的思維框架,明白現在應該做什麼。

大巖俊之也提到:先在腦子例描繪一些自己“達成目標時的樣子”,將自己代入那份激動人心的心境中去,讓自己興奮起來,能讓之後的行動更為順暢。

也就是說,通過這樣的一種關於未來的想象,可以激發人的內在動機,進一步刺激人的行動。

在高效成長訓練營開營時,有一個作業就是給一年後的自己寫一封信。寫這封信的時候,就是在想象那個心裡希望成為的自己,邊寫邊讓人激動又憧憬。同時,也給自己這一年的行動明確了方向,就好像把未來拉到了現在,迫不及待地想要讓行動落地,讓夢想照進現實。

打破“讀書無用論”,淺析如何讀完一本書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03 明確現在的位置與行動目標之間的差距

行動目標清晰了之後,要對自己進行一個分析,把握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要知道“行動目標”和“現在”之間的差距有多大。作者在書中建議大家運用“數字表示現在所處的位置”。因為用數字,能客觀看到自己目前所處的狀態。

向自己提問:“如果說最好的狀態是100%。現在是百分之多少?”

在分析完了自己現狀的基礎上,每次以加10%的梯度,問自己要縮小“加上10%後所處的位置”與“現在所處位置”之間的差距,該做些什麼?思考自己的具體行動計劃。在思考的時候可以結合5W1H的方式對自己提問:怎麼做?和誰做?在哪裡做?何時做完?

打破“讀書無用論”,淺析如何讀完一本書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將行動列出來,寫完之後,再從中選出一條最想做的,同時問自己:如果這麼做了,會有什麼結果嗎?

通過事先想象,預測行動之後可能產生的結果,有助於讓過程進行得更順利。

04 將目標細分成立刻能開始行動的小步驟

目前制定的行動目標雖然具體,但還是比較籠統,只是有了個比較明確的努力方向。但要真正落實到立即可著手的行動中還需要將目標進行分解。

比如開始的那個例子:一年內,要寫50篇書評,輸出10萬字以上。

這是一個以年為單位的目標,要將其落實,還需要細化到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進而細化到可以立即著手去做的事情。

比如,要落實一年內寫50篇書評,輸出10萬字以上。那麼將目標進行分解,也就是每週要看完一本書並寫一篇書評,平均每篇書評的字數要2000字以上。根據這個周計劃還可以進一步根據自己的情況分解,比如每週要完成這個目標,如果計劃3天內看完一本書,那還可以進一步分解每天應該看多少章。如果計劃2天寫完書評初稿的話,那還可以分解為一天構思書評的立意、邏輯主線,每天要完成1000字左右的輸出。

這樣,通過層層分解,你會發現這些目標其實觸手可及,並不遙遠。

05 付諸行動

有句話說:要吃掉一隻大象,最好的方法是一口一口地吃。但如果你想吃掉這隻大象卻光在那裡想在那裡看,那你是完不成這個心願了。所以,付諸行動才能讓“夢想照進現實”。

“書到用時方恨少,學而不用何苦讀?”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答疑解惑指導實踐,只有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我們的行動,將學到的知識用起來,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通過採取與作者相同的行動,或者說按照書上所寫的方法加以嘗試,總能得到一些收穫。

打破“讀書無用論”,淺析如何讀完一本書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一個我很敬佩的女神曾說過:我的模仿能力非常強,我看我的偶像在做什麼我也去做,聽話照做準沒錯。所以她現在活得越來越精彩,得到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路越走越寬。在她身上我看到了“馬太效應”。

“與行動力相比,才華不值得一提”。

但有種悲哀,不是“別人知道你卻不知道”,而是你明明也“知道”,但你卻止步於“知道”,而別人卻將“知道的”做到了,所以你還在原地踏步,別人卻實現了躍遷,活成了你羨慕的模樣。

大巖俊之也在書中說道:“沒給自己帶來改變的讀書,對自己、對生命都是一種奢侈的浪費,也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犯罪”。

所以,看完書之後“聽話照做”吧,拒絕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需要我們用踏實而堅定的腳步去邁進。

行動是治癒一切焦慮的良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