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情结~

作者:卢永锋 编辑:花生

我老家座落在泾河北岸美丽的玉都塬上。因为有座久负盛名的玉都娘娘庙,所以,就叫玉都塬。玉都人过 端午和陇东其它地方习俗是一样的。端午,是一个传统的带有神奇传说且诱惑味特别浓郁的节日。这个节日屈指算起来我总共过了五十多个了。眼下,端午又在布谷鸟的叫声中来临了,不知是年令的关系还是怎么的,让人感觉过节竟然是那样的俗气、那样的循规蹈矩,年复一年都是一个模式老样子,没有一顶点让人感觉新奇,然而也只能就过端午而端午罢了……

端午情结~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前端午和屈原,是我上中学时才知道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容我说句真话,我童年的端午与屈原真的没有关系。无论是从大人们的口中,还是在山村里的流传的那些故事里,都没有提到这个伟大的诗人的名字。端午时节包粽子、吃晶糕、喝酒酜子、挂艾叶,戴香包、戴花花绳这都与我的乡村端午节无关。我只知道这一天,大人们都会去玉都街道集市上割点新鲜的肉来,犒劳一下疲惫了整整一个春天的身子。端午前,是农村里最为繁忙的时节,是边播种边收获的时节,是一边播撒希望一边收获幸福的时日。

端午情结~

春节后到端午前,农村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过完大年,往田里送肥,按照惯例正月十五过后,学生娃娃就开始上学了。农历二月,地里到处是翻土整田、施肥的身影。农谚云:“清明前后,栽瓜点豆”。农历三月是种庄稼的黄金时间,随着气候的逐渐回暖,人们开始点播玉米种子、在庄子围栽上几棵诸如苹果、梨、柿子、杏树、桃树等果树,或在自家门前、庄稼地头的菜园子里种上点西红柿、洋芋、辣椒之类的蔬菜。四月更为忙碌,一边要打玉米秧,一边要忙收油菜…… 待到端午,田里、地里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玉米在土里排着整齐的队列、小麦在田里绿得发亮、随风摇曳,布谷鸟在树林里开始了婉转的啼唱、野草绿遍了山野。

端午情结~

变热的阳光沐浴着整个大地,田里、地里,那些忙碌的身影也开始渐渐闲下来。带着欣喜的脸色、露出期待的神情,黑瘦的身影在田坎上拉得老长老长。阡陌上,在一阵扑面而来的芳草清香中,劳累了整整一个春天的村民们开始放慢了脚步。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唤起了村民们的记忆,才想起端午节要到了。天晴的时候,人们把一捆捆从背后洼、吊畛里、杨家岭、刘家崖上收回来的发了黑的,或者是泛着金黄的油菜籽桔杆摊在场里,套上牲口用碌碡碾,碾净后翻晒在崖背上的场里。等到晒干后,装进口袋里,送到榨油房里、送到收购点上,换成一桶桶飘着清香的菜油,或换成一张张皱巴巴的纸钞,然后在集市的屠夫手里换成一块块鲜嫩的猪肉。端午时节,庄稼在这里跌更,收获在此处呈现,心情在这时交换。一切来得自然,来得惬意。人们到玉都街道割上些肉,花上一至二元买上瓶“老白干”、或者“陇丰”、“二锅头”、“二回”酒,庆祝一年的收成,收拾一季的疲惫,庆祝一季的期待。端午在孩童们眼里充满惊喜,在村民们心里甜蜜。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人们释放自己的感情来得真实、来得淳朴。在农村,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值得期待,就是收获小麦、玉米、高梁,让人们吃上饱饭的中秋节。我想,实用主义才是端午和中秋节能够真正在农村得以延续几千年的真正缘由吧?——我的猜想是这样。

端午情结~

端午时节,惊喜不断。鱼儿开始随着山沟涨满的水出现,田里的蚯蚓开始出现在田坎边的泥土里,疏松土壤,军虎家的杏、怀林家们桃开始在枝头招摇,庄底下的李子开始压弯枝条,我们一行七、八个孩童放学后,瞒着大人说是下大沟里给猪打草,实质上是沟里死水潭(现在叫堰塞胡)游泳又到时间了……水潭边有了成群的玩伴嬉戏,芦苇丛有了东张西望瓜不痴痴的小脸,湖里有了劈波斩浪的笑声,我们的牧歌也开始嘹亮了《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大海航行靠舵手》、《红星照我去战斗》、《我是一个兵》等响彻沟壑山谷,传来大于十倍的震耳与聋的回荡声,我们俗称这回荡声叫“崖娃娃”,就是你腔大他更大,你喊啥它回啥?这些趣事至今还耳能详熟,回味无穷……怎么,写着写着,我又回到我童年的乡村端午节了!

端午情结~

今年这个端午,我还是想回乡村过。但当年的情景已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你瞧,小康屋代替了地坑庄、代替了土窑洞、代替了土坯房,山边的旧庄基早就无影无踪了,现在垦复成了退耕还林地了;节能电灯、TED灯代替了煤油灯;水龙头代替了下深沟担水和去机井拉水;街道麦香粮油店的面粉代替了石磨子和电磨子;小汽车代替了步行和自行车;拖拉机、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代替了“二牛抬杠”。刘李河、西王等山里人已经整村搬迁住进了离玉都街道毗邻的“玉都移民新村”楼房里,过上了城里人的新生活。你要寻找三十年前的乡愁,只能足涉下坳农耕博物馆和康家农耕大观园了……

端午情结~

如今,香包、酒酜子、棕子、花花绳、艾叶、晶糕在城乡都普遍存在,有些作为佳节馈赠礼品已摆上超市的货架,亦成为电商追逐的礼品在网络中互通。但玉都塬儿时 小山村的端午情结,已嬗变成了永久的记忆和浓浓的乡愁了……

卢永锋,男,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研究生文化,现供职泾川县政协。参加工作30多年来,曾先后在文化教育、宣传思想、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农村乡镇工作。由于从小生长在农村,加之有十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所以对陇东地区农村情有独钟,特别是在林果产业方面,探索和总结的先进经验被国家省市推而广之。创作的散文《故乡的金果》、报告文学《原梁之路》被省级多家新闻媒体刊发并获奖。创作的歌曲《合道赞歌》、《王母故里是我的家乡》、《美丽的泾川赛江南》、《果乡泾川欢迎您》、《王母故里好风光》、《扬起理想的风帆》、《美丽神奇的罗汉洞》先后获省市创作奖,累计获奖作品70多项。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为止,先后在《人民日报》、《甘肃日报》、《中国地市报人》、《黄岗日报》、《平凉日报》、《党的建设》、《时代学刊》、《发展》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杂文、图片、剧本近千篇,200多万字。作品多次收录国内文学 选集。曾获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平凉市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散文征文奖。出版《泾川人物录》、《泾川见闻录》作品集两部,《金果情缘》剧本已分别被《暖泉》杂志、《崆峒》杂志刊登。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微信:357937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