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將正直、勇氣、情懷傳遞給孩子?《傅雷家書》可一讀再讀

父母如何將正直、勇氣、情懷傳遞給孩子?《傅雷家書》可一讀再讀


什麼時候認識傅雷的呢?好像是從《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開始。與現代的美術書作不同,除了美的鑑賞,作者詳細介紹了畫作的時代社會宗教背景,深入淺出,受益匪淺。

於是讀《傅雷傳》、《傅雷家書》,延伸瞭解,被傅雷的人品、學識折服,為傅雷夫婦的飲恨自盡扼腕嘆息。

五年後重讀《傅雷家書》,已為人妻、為人母,變換了人生的角色,更覺五味雜陳。有人將《傅雷家書》當做教育的寶典,噱頭是傅雷培養出鋼琴大師傅聰、英語高級教師傅敏,但笑不語,正如傅聰所言,這樣“把他看得太大也看得太小”。

是的,以成功學的視角看《傅雷家書》,註定會失望。任何一個人的人生,除了成功,應該還有更多值得關注、值得思考的部分。那麼讀《傅雷家書》讀什麼呢?我認為,讀的是父愛,讀的是藝術品鑑,讀的是為人品格,讀的是治學精神,讀的是赤子孤獨,讀的是時代悲劇。

01 讀一位父親的愛

父愛如山,是對中國式父愛最貼切的形容,而傅雷對孩子們的愛又是濃烈的、毫無保留的。

翻開書信,傅雷那些細細的叮囑,急急的關切,日思夜想的掛念……時時牽動著讀者的心。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傅雷為傅聰的出走揹負著沉重壓力,預感將不得善終,但他仍舊在信中與孩子們若無其事地探討藝術和人生,他在竭力減少對孩子們的負面影響。

多年後,七十歲的傅聰說,“家書其實我從來不看,我不敢看……”是啊,父母之愛源於生命的本能,這種本能甚至可以超越生命、超越信仰。當父愛超越了傅雷信奉的道德和正義,並頑強抵抗生存的壓力,我們又怎麼能不被感動?

02 讀一位巨匠的藝術世界

傅雷的頭銜很多: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這些簡單的字眼背後,隱藏著傅雷過人的天賦、嚴謹的治學精神、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積澱。

傅雷是一個極其感性的人,對藝術對美有著天然的直覺和修養,比如他並無專業的音樂背景,但對音樂的見解和評論卻被評為“非常內行的意見”。

傅雷又是一個極其理性的人,自我評價為懷疑主義者,也就是具備現在常說的思辨精神。當思辨精神與藝術相碰撞,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傅雷書信中信手拈來的藝術評鑑。

傅聰像父親,無論是脾氣秉性還是藝術直覺。如梁啟超對長女,傅雷也將傅聰看作精神世界的知音,通信中有大量對音樂、對美術、對哲學、對國學的探討和評論。尤其在劃為“右派”之後,傅雷走進了書房,幾乎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傅聰是他緩解孤獨的唯一出路。

03 讀一位“舊知識分子”的高尚品格

什麼是“舊知識分子”?

顧名思義,來自一箇舊的時代,那就不得不說近代史。

近代史既是中國的屈辱史,也是中國的蛻變史,更是記載中國知識分子大幅浮沉的一部血淚史。

他們大多年輕時生活無憂,中年隨著國家的動盪困難艱苦,後半生又受盡侮辱和責難,但是工作和學術卻未間斷,信仰和信念也從未因此而改變。他們面對的思想派系更多、更繁雜,受到的誘惑相對來說也更大,但是對國家的感情比我們現代人更具體、更濃烈,骨子裡駐紮著深深的中國根。他們就像長青的松柏,即使蓋滿灰塵也倔強的透露著一絲綠意。

我不喜歡“舊知識分子”這個詞,尤其是它曾出現在傅雷的遺書中,一個“舊”字反而是罪是錯,多麼的諷刺。

傅雷,就是典型的來自舊時代的知識分子,真理至上、道德至上、正義至上。整本《傅雷家書》對孩子的指導,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

傅雷教導傅聰:“先做人,再做藝術家,再做音樂家,最後才做鋼琴家。”

在這個談人品就有人譏笑的年代,有一位長者穿越時空用他畢生的經驗講述對真理、道德和正義的信仰,我們是何等的幸運!

04 讀一個赤子的悲劇

什麼是赤子?赤子的靈魂最為純潔,沒有任何雜念。

傅雷的一生正是如此,剛直不阿、嚴謹求實、坦率自制,處處維護著他心目中的真理,即使與孩子通信,仍時時想著培養人才、報效國家、傳承文化。

如此有原則、如此強硬的一個人,讓他向生活低頭,我覺得反而是一種侮辱。

“好死不如賴活著”並不適用於所有人。“士可殺,不可辱”,死,也許對傅雷這樣的人,是一種解脫。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傅雷對中國動盪時期思想、文學、藝術均有巨大貢獻,他的死讓人痛心。但是對於兒子們,正直慈愛的父母的生命卻如此收場,命運的不公將是他們一生難以卸下的悲痛。

傅聰與樓適夷再次相遇後,遲疑得問道:“那樣的災禍,以後是不是還會再來呢?”

有人說,傅雷作為受難者,他的死放大了他的一生。這本書直觀得反應了時代悲劇在個人和家庭層面的重擊,如果能引發人們對歷史的反思,我想傅雷先生和梅馥女士也會安息吧。

《傅雷家書》,值得一讀再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