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的洪流中辨偽存真?首先學會正確提問

高中時有個數學老師,每當他授完課或待學期末的時候都會留給我們一段時間,專給大家答疑解惑之用。每每這時都會發生一個有趣的現象:凡是積極踴躍去找老師問問題的學生,都是平時上課認真聽講的“好學生”,那些平時不認真聽講的“差學生”反而問不出什麼問題。這時,老師都會一邊著急地敲著黑板一邊對著大家說:“趕緊找問題來問,

沒有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無獨有偶,工作後我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每次開完會佈置任務時凡是說沒問題的人,執行時出現這樣或那樣狀況的概率一定比問問題的人高。面對這種情況,老領導都會語重心長的對大家說:“不要吝嗇你的思考”。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氾濫的時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如洪水般湧入我們的生活,大到涉及國家發展,小到關乎個人決策。每一條信息都賣力得要我們相信這是“事實”,但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

《學會提問》是一本教我們利用批判性思維,通過傾聽他人、向別人學習,同時又會掂量別人的話,看看它們的分量如何的書。書中例舉了生活中大量的案例,教授讀者富有理性、邏輯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何在信息的洪流中辨偽存真?首先學會正確提問

《學會提問》封面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為什麼會提問很重要

批判性思維是《學會提問》書中一個術語,它包含以下三個維度:

  • 要能意識到他們是一整套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
  • 有能力在適當的時機以適當的方式提出並回答這些問題;
  • 積極主動地使用這些關鍵問題的強烈渴望。

2015年網上盛傳一個新聞,一女子一年內多次違規佔用緊急車道,被扣138分、罰6.9萬元。交警問其原因,她說,教練讓她儘量靠右行駛,她就儘量走最右邊,沒有留意應急車道標識。

《學會提問》一書中說到:我們獲取信息的大部分資源,比如說媒體、我們所在的大學和結交的朋友,都很少會告訴我們隱藏在他們觀點下面的價值觀假設。很多情況下他們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些。

很顯然,在這個案例中說者和聽者都缺少批判性思維,都默認對方在與自己同一個認知下,沒有進一步溝通和判斷,因而導致後面的執行遇到了大問題。生活中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最後往往以“你當時為什麼沒說?”、“你當時為什麼不問?”的方式不歡而散。

其實問問題本身不是目的,帶著這種批判性的思維去提問能幫助我們快速、有效地分析問題,解除心中疑惑,以便做出更好的判斷和決策。

如何在信息的洪流中辨偽存真?首先學會正確提問

開始提問前要注意什麼?

平井孝志曾經在其著作的《深度思考法》裡提到:誰都有因為“思維定式”而產生的偏見,這大大妨礙了我們深度思考的問題。

有一次我接了一個項目,是為客戶策劃一個展會。各種事情準備得七七八八的時候卻遇到了一個問題,最後一次和客戶核對展會觀眾人數的時候,對方報出了一個與之前相差2倍多的數字。

當時有兩個場地的選擇,其中一個雖然規模適中,但從交通情況、現場設施、服務配備上來說都比另一個好很多。大家一下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為了打破僵局,我非常委婉地讓客戶將最後一次收集現場觀眾評估的證據發給我們。經過研究討論,我們發現了兩個問題:第一,評估模型有偏差。第二,調研問卷的樣本人群非主要目標人群。基於修正後的人數我們選擇了規模較小的會場,事實證明,我們是正確的。

客戶方有個要好的朋友私下告訴我,其實他們內部也覺得這個數據有問題,但是他們希望現場的觀眾能達到一個較大的規模,就沒有提出更多的質疑。

電影《唐人街探案》最後有一句臺詞:人們只願意相信他們希望的真相。

《學會提問》中寫到:我們之所以相信他們,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宣言有什麼可靠的證據,而是因為我們渴望相信他們。

這種“一廂情願”的思維方式,其實是批判性思維最大的障礙。因為已經從潛意識上接受,所以更不會對論點和論據提出什麼質疑。

如何在信息的洪流中辨偽存真?首先學會正確提問

傳遞給我們的信息論證充分嗎?

當外界向我們傳達一個信息時,除了有其論點,也會有很多“論據”來支撐這些觀點,論據的形式五花八門,有研究數據、個人經驗、典型案例、專家意見,等等。但是這背後的關係真如所宣稱的那樣嗎?我們需要問一問自己,並做正確的分析和提問。

這裡舉一個相關關係,而非因果關係的例子

《學會提問》書中講了一個小故事:一個愛問為什麼的孩子注意到太陽早上出現在天空,到夜裡就不見了。不知道太陽到底哪兒去了,孩子想方設法的要湊近看看太陽落山。可是,不管怎麼努力,他還是不明白太陽到底去哪兒了。後來,孩子有注意到他的保姆也是早上出現在家裡,到夜裡就不見了。有一天,他好奇的問保姆,她晚上去哪兒了。保姆回答說:“我回家去了。”孩子將保姆的來去和日夜的循環一聯繫,得出結論,保姆的離去導致太陽也一起回家了。

故事中的小男孩將兩件事的相關關係理解為因果關係。很顯然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將前後出現的兩件事簡單理解為因果關係作為決策的依據,結果可想而知。比如,有人將夏天冷飲賣的好,露天泳池的人就多的關係理解為因果關係,所以將冷飲的銷量上升作為加大露天泳池接待客人容量提升的判斷依據,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實際上其論據支持論點的合理性是存疑的。

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冷飲賣的好和露天游泳池人多其背後的原因來自共同的因素——天氣炎熱。所以兩者的關係只是相關關係,而非因果關係。

可見,從論點、論據以及之間的關係,我們都要有針對性的提出我們的質疑,不能讓“看似合理”的解釋鑽了空子。

如何在信息的洪流中辨偽存真?首先學會正確提問

最後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愛因斯坦

人生的方向是由每一次決策決定的,決策是否正確常常取決於我們所掌握的信息,真實有效的信息才是我們前進的基石。

我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面對信息洪流,我們要學會分析論點、剖析論據、避免邏輯陷阱。全盤接收或全盤否定都會造成嚴重後果,要有目的、批判性的接收。

讓我們首先從一個好問題開始吧。


我是@重複的猛將兄,一個熱愛生活,專注讀書,關注成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