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鵰俠侶》中古典詩詞的應用

梁羽生曾經說過:“我有個感覺,也是朋友們所同意的,梁羽生的名士氣味甚濃,而金庸則是現代的‘洋才子’”。 很多人都比較認同這個觀點,即認為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小說則受西方文藝思想影響更深。


事實上,金庸的作品中引用的詩詞固然沒有梁羽生那麼多,但金庸的小說中很多地方詩 詞運用之妙、運用之巧又在梁羽生之上,以《神鵰俠侶》為例,我們可以簡單分析一下金庸小說中古典詩詞運用的水平。


《神鵰俠侶》中古典詩詞的應用



經統計,《神鵰俠侶》一書中,作者引用的詩詞共計有 17 首,其中全文引用的有 4 首,分別是宋代歐陽修的《蝶戀花·越女採蓮秋水畔》, 宋代丘處機的《西行諫成吉思汗詩其一·天蒼蒼兮臨下土》,宋代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唐代李白的《三五七言·秋風清》。


部分引用的有 13 首,分別是宋代歐陽修的《蝶戀花》、《詩經·風雨》、《詩經·桃夭》、金代元好問《摸魚兒·問世間情為何物》、唐代杜甫《潼關吏》、唐代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等。


這些詩詞在小說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一、前後呼應,串聯情節


中國傳統小說習慣用詩詞作引子、過渡、結尾,詩詞在結構上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它不僅可以奠定全書的基調,而且承上啟下,前後呼應,令小說結構更加嚴謹。


《神鵰俠侶》開篇就引用了歐陽修的《蝶戀花》詞:“越女採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 ”


以歐陽修的詞開篇,不僅交代了時間地點,而且通過“越女採蓮”的畫面,由此帶我們進入兒女情長的江湖紛爭之中。 接下來,這群無憂無慮的小姑娘又唱了歐陽修的另一首《蝶戀花》, “風月無情人暗換,舊遊如夢空腸斷”兩句,引出了李莫愁的長嘆,不僅照應了本回的標題“風月無情”,而且還暗示我們,本書雖然是《射鵰英雄傳》的續篇,但其關注的重心已經不再是英雄,而是以男女情愛為主的“風月”。


《神鵰俠侶》中古典詩詞的應用


小說的結尾是李白的《三五七言》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的詩歌本就是訴說相思之苦的,楊過與小龍女經過重重艱難,有情人終成眷屬,從此楊過手攜小龍女,身伴神鵰,逍遙自在,但是小說卻是在郭襄淚水盈盈中收尾的。


《神鵰》是楊過愛情最終的的喜劇,卻是郭襄感情的悲劇。 楊過與小龍女神鵰俠侶,絕跡江湖,對郭襄而言,就是無窮無盡的相思,人生聚散無常,多情自古傷離別,大多數讀者閱讀至此,恐怕淚珠兒也忍不住要奪眶而出。 小說以詠風月開頭,以訴相思作結;以詞開頭,以詩結尾,前後呼應,結構完整。



除了開頭結尾的前後呼應之外,詩詞還有串聯情節的作用。 小說的第三回,郭靖帶著楊過投師終南山,在山下寺廟中見到石碑上刻著丘處機的《西行諫成吉思汗詩·天蒼蒼兮臨下土》,於是郭靖就跟楊過講他父親楊康與丘處機的關係,結果引起楊過猜測父親死因,並以為 是黃蓉郭靖所殺,郭靖震怒,出手在石碑上重重一擊。


《神鵰俠侶》中古典詩詞的應用


沒料到這卻引發了一場大誤會:正值小龍女十八歲生日,武林中一些邪門歪道要到終南山搗亂,約定暗號就是手擊石碑,郭靖無意識的一個動作引起了全真弟子的誤會,雙方大打出手。 雖然後來丘處機出來消除誤會,但郭靖離開之後, 全真教的一些道士卻把怨氣發洩在還不會武功的楊過身上,再加上楊過看見郭靖大展神通,全真教眾道士不堪一擊,所以就一直不把全真教武功放在眼裡。


這些都為後來楊過反出全真教,投奔古墓派埋下了伏筆。 另外還有第三十八回,黃蓉在外出尋找女兒郭襄途中,被蜜蜂指引到了老頑童隱居的百花谷,老頑童卻閉門不出,一燈大師要黃蓉猜為什麼,黃蓉一轉念,就唸出了“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 浴紅衣”的詞句,這幾句詞是《射鵰英雄傳》中瑛姑常唸的詞,引用這幾句不僅表明了老頑童害羞的原因,而且也完整交代了一燈大師、周伯 通、瑛姑三人數十年情孽牽連、仇恨糾結,最後化敵為友,共同隱居的結局。


有此結局也主要是因為楊過排難解紛的結果,並且由老頑童炫耀他養的翅膀上刻有“我在絕,情谷底”的蜜蜂,暗示了小龍女還活在絕情谷底的秘密。 一大幫隱居的世外高人紛紛加入了尋找楊過郭襄的隊伍,也暗示了小說結尾的大高潮即將到來。



二、 含蓄凝練,深化主題


詩詞引用的第二個作用是含蓄凝練, 深化作品的主題。 《神鵰俠侶》的主旨是男女愛情,在開頭結尾,作者都引用了表現男女相思之情的詞句。


當然小說中最重要、也最感人的詞句則是李莫愁經常吟唱的元好問的《摸魚兒》的上半闋:“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


元好問的這首詞道出了無數人心底無言的隱秘, 情為何物可以說是世間每一個人都想得到的答案。 這首詞不僅貫徹了李莫愁一生,也貫穿了整部小說,可以說,它就是《神鵰俠侶》的主題歌。情為何物? 李莫愁一直想知道,可是她一直都不知道真正的答案。


《神鵰俠侶》中古典詩詞的應用


李莫愁最後身中情花之毒,中毒之後縱身躍入火海。 她在火中還唱著“問世間情為何物? ”我們說“問世間情為何物”是沒有答案的問題,不能回答的問題,但是它是一個永遠的感嘆, 一個人類永遠無法迴避的問題。 金庸對這首詞的借用,真可謂用心良苦。


李莫愁死去十六年後,在絕情谷,郭靖養的雙鵰的其中一隻被金輪法王打死了, 另一隻撞在山石之山殉情而死,“問世間情是何物” 的歌聲又一次在李莫愁的弟子陸無雙的耳邊響起。 情是何物的疑問始終迴盪在讀者的耳畔,再加上書中一個又一個複雜而又隱秘的愛情故 事,更加強化了作品的主題,讓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與小龍女十六年的生死之約到期之日, 楊過早早來到絕情谷,十六年漫漫的歲月,楊過心中想起幾句詞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 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想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


《神鵰俠侶》中古典詩詞的應用


這首詞是數年前楊過在江南一家小酒店壁上偶然見到的,這時憶及,只覺自己的處境與詞中描述極為相似——與愛妻分別十幾年,受盡相思之苦,卻無一個寄託之處,無一個傾訴之人,自己與小龍女也是一樣的生死兩茫茫, 一樣的無處話淒涼,茫茫天地間,真讓人覺得生亦何歡。


這首詞是蘇軾最著名的悼念亡妻之作,詞直抒胸臆,感情真摯。 寫景、記事、抒情純以白描取勝。 語言質樸,不事雕琢,卻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情。 楊過此時的心情可以說與蘇軾完全一樣,吟誦這首詞可以說是恰如其分,此時楊過吟誦此詞,更能讓人深切感受到他的思妻之痛,思妻之苦,可以說這首詞正是思念小龍女最好的註解。



三、渲染氣氛,刻畫人物


小說的中心任務就是塑造人物,引用或者創作詩詞都應該是為這個任務服務的。


楊過少年之際性格飛揚跳脫,所以其武功招式也是極盡變化。 大勝關英雄宴上他看見朱子柳以書法化入武功,於是也別出心裁的以詩句化入武功,絕情谷中與公孫止打鬥時,他突然使出了這一套武功。


劍招配合詩句,使得瀟灑有致,吟道“風馳電逝,躡景追飛”之際劍招奇快,而吟道“凌厲中原,顧盼生姿”時迅猛之餘,繼以飄逸,“流磻平皋, 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絃’這幾句詩吟來淡然自得,劍法卻是大開大闔,峻潔雄秀。


這樣的劍法,不僅在招式上給人以無窮的想象空間,還帶有一種瀟灑不群的風度。 這組楊過吟唱的詩原是嵇康的詩句, 詩中描述的是想象中從軍後的生活,“實際表現的卻是詩人自己理想的一種縱橫馳騁、自由無羈的人生境界。 ”


《神鵰俠侶》中古典詩詞的應用


通過武功而反映人物的性格,這是金庸武俠的一大創新。 此時的楊過,尚未學習獨孤求敗的的劍法,與小龍女雖然情深愛重,但卻尚未領略情愛的真正涵義,這樣隨機應變的劍招,這種閒雅瀟灑,俊逸神飛的晉人烏衣子弟的飛流之態,完全符合楊過當時的行事作風,也和楊過此刻狡黠中透著機靈、深情中帶著風流的性格完全吻合。 這兩首詩詞的運用,不但把武功寫活了,還把楊過此時的個性寫活了。



《神鵰俠侶》中突出了郭靖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寶貴儒家 精神以及“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崇高品質。 小說第二十一回,郭靖與楊過在襄陽城下,郭靖看到難民入城,觸景生情便吟誦了杜甫的詩句: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 豈復憂西都?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


杜甫蒼涼悲壯的詩句從郭靖口中念出自是恰如其分,自襄陽遭受蒙古大軍 壓境以來,郭靖一直領導群雄駐守襄陽城,幫朝廷抵擋蒙古入侵中原, 郭靖並不是為南宋朝廷賣命,而是為國禦侮,為民造福。 為了這一座城當真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胡來但自守”、“艱難憤長戟”可以說是郭靖數十年來堅守襄陽的真實寫照。


杜詩當中守關的唐軍給讀者留下一種堅韌不拔、英勇沉著的印象。 “其中‘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兩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猶如戰神式的英雄形象”,這種英雄形象在金庸小說中為國為民的郭大俠身上當之無愧,郭靖的形象為杜 甫的詩歌做了絕妙的註解,兩者可謂相得益彰。



金庸自己說自己“喜歡古代文學作品多於喜歡近代或當代的新文 學”,從《神鵰俠侶》詩詞的引用中可以看出,金庸的古代詩詞功底是 相當深厚的,或許單就寫詩填詞而言,金庸稍稍不如名士色彩很濃的 梁羽生, 但金庸也絕不是如梁羽生批評的在詩詞引用中鬧笑話那樣。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金庸小說詩詞的運用十分地巧妙,完全能夠和小說的主題、人物的性格緊密聯繫在一起,詩詞不再是遊離於小說之外的可有可無的裝飾,引用詩詞的數量或許不及梁羽生,但引用的詩詞在小說中的作用卻遠勝於梁羽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