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榆同城化為何進展緩慢?

首先就是很現實的兩個問題。

第一,就是所有同城化都面臨的一個問題。涉及到行政區劃、管理、經濟與分利的時候,該怎麼分配?發展好的照顧發展不好的多一點?但是太原自己本身的經濟等方面都不理想,不然二號線也不會停這麼久才復工,怎麼幫隔壁比自己還窮的鄰居?

第二,同城化想做起來有一個比較強的帶動是必須的。太榆同城,太原的自身實力擺在那裡,體量和發展速度都堪憂,泥菩薩過河自身還難保怎麼帶得起來同城發展?榆次更不用說了。

類似的問題可以參考閩南一體化,當然情況和太榆有點不一樣,比如閩南三市同樣也是沒有人能帶頭,廈門和泉州是誰都有強勢誰都有弱勢的地方,誰也不服誰;利益分配上更是廈漳泉都有小算盤,真的很難推動全面一體化發展。

其實,太榆同城化真正實行起來還是很困難的。榆次區從政治,經濟,文化在晉中市的地位舉足輕重,如果同城GDP如何計算?站在山西省來看GDP總量沒有增加。只是便宜了太原,虧了晉中!那晉中市的領導願意嗎?還有如果同城榆次區的幹部更迭會更頻繁,對榆次政治,經濟的穩定與發展會有一定的影響。當然對榆次普通百姓還是有益的!太原市作為省會從地理位置來看往只有往東南擴張,無論地形優勢,道路便捷,還有旅遊資源,經濟發展都對太原太有利了。作為省府肯定要權衡,但也很難取捨,現在成立的綜改區,大學城未嘗不是一種新思路,只要練好內功,抓經濟求發展,把山西的政治,與經濟搞上去。

同不同城不重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太原土地收入高,城投債務也高,正說明太原這幾年瘋狂搞基建的緣故。但太原搞搞基建不僅是因為它是省會,還有綜改區等有利因素,為未來發展動能提供基礎,也說明太原未來並沒有真的打算完全依靠房地產。晉中只有一個城區,各縣市財政部分上繳,晉中行政管理已經很困難複雜,想把太谷設區就難以推動,只發展榆次更是潛力有限。在產業有限的情況下,投無可投,只能跟著太原發展搞房地產,相反太原市府強力,還能推動清徐陽曲撤縣設區,不斷增加市府能力。

同樣是地鐵輕軌,太原總算能推動,但同屬規劃範圍內的榆次則按兵不動。由於規劃問題,雖然綜改區分成太原起步區和榆次起步區,但兩者規劃的產業重點不同。榆次則基本上以省屬市屬國企投資,而且主打高能耗和化工企業。而太原則主打綠色環保和高新技術產業,引入的也多是全國資本,也更受省府重視。

太榆同城化為何進展緩慢?

綜合來看,由於地方內部利益集團盤根錯節難以整合不說,還有可能就是晉中包袱太大。大家很想推動,但總是莫名其妙動不了,這裡面的問題非常複雜,也添加了巨大困難。

如果能單獨把榆次拿過來太原估計願意,如果打包一起的話對太原現階段工業化是比較有負擔的。可能在之後陽曲清徐撤縣設區,並且綜改區有一定發展後太原或許才有能力進行下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