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紀錄片《三和大神》:深圳繁華下“新貧窮”的年輕人們

關注懂職場,做懂你的職場!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夢想之後無路可走——魯迅。

南非開普敦的製片人唐·艾德金斯認為:“新貧窮”的話題非常值得探討——最富裕的地方卻有著食不果腹的貧窮。

日本紀錄片《三和大神》:深圳繁華下“新貧窮”的年輕人們

而這句話點出了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結 1500 日元的年輕人們》的核心觀點。

看完日本拍攝的《三和人才市場——中國日結 1500 日元的年輕人們》,內心有些壓抑,新一代的年輕人的選擇的生活方式完全與上一輩方式完全脫節了,他們追求個性,卻不想吃苦,他們渴望通過背井離鄉改變命運,卻在途中受到了阻礙,最後只能放棄,他們做一個工作,休息三天,直到沒有錢了才想著找工作,也可以為了幾十塊錢而賣掉自己身份的一群人,他們被稱為“三和大神”。

日本紀錄片《三和大神》:深圳繁華下“新貧窮”的年輕人們

三和大神是指新一代的農民工像父輩一樣湧入城市,沒有學歷,沒有一技之長,卻不能像父輩一樣吃苦耐勞,在被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下,他們不願意像父輩一樣,只需要一份工作,只要能賺錢即可,而他們更渴望更有意義的生活。

但是沒有學歷沒有一技之長讓他們陷入父輩的狀態,當父輩在年老時收拾東西回了老家,而緊接著接替父輩位置的卻是他們的孩子,與父輩不一樣的是,他們受到互聯網的影響,他們有自己生活方式,而這個生活方式與父輩們是完全不一樣的。

日本紀錄片《三和大神》:深圳繁華下“新貧窮”的年輕人們


他們渴望改變命運,卻陷入了無盡的絕望中,只能通過互聯網來寄託精神,他們不追求生活質量,打一日工獲一天的工資,他們希望錢花得“更值”,比如說五塊錢上一天的網,也不願意大吃一餐,對於他們來說,食物僅僅是填飽肚子,而網吧則是精神上的必須品,所有在現實的不如意,希望通過互聯網的手段來彌補現實不滿的境地。

而在深圳繁華的都市下,生活著一群生活狀態,處於同樣的環境,一樣成長經歷,讓他們在這個城市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被社會學家成為“同代”。

所謂的同代是指同一個時期出生的人,他們所處的環境以及相似的生活經歷,情感,所見和所聞相差不大,他們在思維上、情感上以及行為上大致趨同,他們抱團,相互取暖,從而排斥其他的團隊。

日本紀錄片《三和大神》:深圳繁華下“新貧窮”的年輕人們


德國社會學家狄爾泰敏銳地發現,同代人之所以成為同代人,是因他們受到相同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的影響。也就是說,一個城市90後富二代,跟一個貧困山區90後窮二代,在社會意義上並不是同代人,在物質觀念等方面,前者可能比後者“早生”40年。

其實不僅僅是在三和這個地方,而是這樣的群體遍佈在各地,只是他們沒有抱團,生活在各個城市生活,其生活的狀態以及思維的方式都一樣,只是地點不一樣而已,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

代際的差異性

代際也是指代溝,兩代人之間的觀點以及思想上的差異性,上一代人的思維傾向於保守,他們大多數飽受生活之苦,他們更傾向節省,願意提升生活質量,而下一代的人則是屬於後工業時代,他們一出生就沒有經歷過太多的苦,他們對於生活以及思維上的觀念與上一代人差別性很大。

他們對生活要求更高,但是卻得不到滿足,常常主張超前消費,崇尚自由,對錢更具有隨心所欲性,其生活娛樂的方式多樣性,長期依賴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從網絡世界中尋找到現實生活的空缺。

日本紀錄片《三和大神》:深圳繁華下“新貧窮”的年輕人們

再一個是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簡單來說,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溝通和交流是非常少,上一代為了能夠改變命運,剛好遇上了改革開放時期,進城打工成為農村的主基調,他們背井離鄉,把孩子留在家鄉,但是進城打工只有少數人獲得居住在城市的權利,大部分人在年老之後,退出了城市,回到農村,而此時,他們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是斷層的。

下一代的成長在缺愛的環境下成長,他們渴望逃離農村,像父母一樣去城市發展,結果自身的條件限制了他們,為了能夠找到精神上的寄託,把大把的時間投入在虛擬的世界裡,需求存在感。

沒有持之以恆的心,想要急速達成的目的

一夜暴富是所有普通人的夢想,但是這種幾率是極低的,想要改變現狀,卻無力改變現狀,從小沒有經歷大富大貴,但是至少沒有經歷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有一部分是安於現狀,而有一部分則是因為不能達到想要目的,在這個城市落戶,成為了不願意回家鄉,又融不進城市的邊緣人。

日本紀錄片《三和大神》:深圳繁華下“新貧窮”的年輕人們

當生活有了目標,就會安於現狀,甚至是得過且過,用自己認為舒服的生活狀態在城市裡生存,他們對生活沒有高要求,只求生存,即使是想要去改變現狀,卻往往因為沒有過早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放棄,沒有持久的恆心,所謂的心靈雞湯也只是能堅持一週,當時間過去了,又恢復了之前的狀態。

三和大神反映的是擁有同樣生活狀態的人,而不僅僅是指某個區域的人,在紀錄片揭示即使在繁華的都市,有一群人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抱團,也許只有在這樣的地方,才能正在找到可以接納自己的地方,沒有對錯,都是受到社會的變化的影響,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