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真是敢講,撕下“群體免疫”的面具,明白告訴你真相

目前世界防疫新冠病毒肺炎有兩大門派,一派是以中國為首的“封城圍剿”派,一派是英美為首的“群體免疫”派。

中國以舉國之力證明了封+剿這一思路的成功,用兩個月的時間控住了疫情。當然代價也是巨大的:投入了全國4萬多名醫護人員與海量的醫療資源與物資支持,耗費數千億,國人2個月的自主隔離,一季度經濟增長為負......,但反觀來時路,沒有人會質疑這個代價不值得,因為保證生命與健康是一切發展的前提。

張文宏真是敢講,撕下“群體免疫”的面具,明白告訴你真相

這一思路很多國家也想模仿,但只能接觸皮毛無法複製內核,因為世界上只有一個地方能有強力政府、自覺國民、強大製造體系這樣的夢幻組合。但比起另一門派,借鑑了中國方案的地方,疫情的控制都要更有效一些。

不過,疫情的終結還遠未實現,有可能與我們長期共存。現在還有種論調也在廣泛流傳:

“群體免疫”雖然初始階段數字難看,代價巨大;但最終達成全民免疫的結果後,可以徹底解決問題,真正實現畢其功於一役。反而是中國作為巨大的溫室,屆時國民會處於無法自如聯結世界的尷尬局面。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呢?

什麼是真正的“群體免疫”?

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家帕特里克·瓦倫斯(Patrick Vallence)在接受BBC Radio 4採訪時提出了一個“群體免疫”的概念,讓世界為之譁然。

真正的群體免疫到底是什麼意思?

用人話來說,我們的身體先是感染傳染病,然後免疫系統讓我們產生抗體。當我們康復時,身體通常會保留對疾病的免疫記憶,這使我們能夠在未來戰勝同樣的疾病,同時防止病毒的繼續傳播。

其實,這也是疫苗的工作原理,只是疫苗是在不需要患病的情況下,創造這種免疫記憶。

關鍵點在這裡:群體免疫終極目的是在個體免疫的基礎上防止繼續傳播。

那人類歷史上是否有群體免疫的先例?有!

在歷史上,烈性傳染病天花就是依靠“群體免疫”的原理被消滅的。根據世衛組織公佈的數據,天花已困擾人類至少3000年,僅在20世紀就奪去3億人的生命,最後一例已知天花流行病例據報1977年發生在索馬里。隨著在全球範圍內推廣疫苗,世衛組織於1980年宣佈消滅天花。

在歷史上,人們也利用“群體免疫”的原理,通過接種疫苗控制麻疹、牛瘟等疾病的傳播。

張文宏真是敢講,撕下“群體免疫”的面具,明白告訴你真相

看到沒有,曾經成功的"群體免疫"都是通過疫苗形成抗體進而達成的。

據牛津大學的研究結果,只有在大多數人都接種過疫苗的情況下,“群體免疫”才有效。例如每20人中有19人需要接種麻疹疫苗,才能保護未接種疫苗的人。如果人們沒有接種疫苗,“群體免疫”就會失效。

2000年,聯合國宣佈美國已經消滅了麻疹,然而到了2019年,麻疹在美國全面暴發,主要就是因為接種麻疹疫苗的人數減少,“群體免疫”失效。

那麼,英美等國家實施的方法,能否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實現“群體免疫”呢?

英國意圖實施的是怎樣的“群體免疫”?

英國政府在發佈會上展現了其“群體免疫”政策的路線與邏輯:

1.新冠病毒大部分感染者是無症或輕症,可以不經治療自行痊癒。

2.新冠肺炎死亡率是1%。

3.放開疫情防控,讓讓大量人口感染後自愈獲得免疫力,然後集中醫療力量救治人群中的危重症患者。

當有足夠多的人形成了免疫記憶,那麼即使有些人沒有免疫能力,這種疾病也會停止傳播。

聽上去挺有道理,但實際背後的真相如何呢?

群體免疫是否有效,需要達到群體免疫門檻,這與病毒的基本傳染數R0值(即平均一個病人傳染的人數,R0<1即認為傳染病得到了控制)相關。學界普遍認為新冠病毒的R0值在2-3左右,也就是說英國想要形成群體免疫,需要有50%至67%的人免疫新冠病毒。

讓全民暴露在大面積感染的風險下,凡是感染了會死的就死去,感染了不會死的就獲得免疫,繼續活下去。這種方法實際上也是英國人最早發明的,就是著名科學家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型的叢林法則,根本不是現代文明背景下醫學界公認的“群體免疫”!


張文宏真是敢講,撕下“群體免疫”的面具,明白告訴你真相


那為什麼英美國家放著中國的成功經驗不學,而要冒著巨大的人道主義風險實施這樣冷酷的所謂“群體免疫”呢?其背後真實邏輯是這樣的:

1.中國方案將封凍社會運轉與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利益損失。

2.不願承受海量資源集中投入的代價。

3.沒有能力整合醫療系統與資源分配,若發生醫療擠兌將極大損傷政府形象。

4.民眾可能無法承受遏制政策的長期實施,進而衝擊執政黨的基礎。

英國醫學家希伯德可能道出了具體的意圖:政府想讓這些原來可能在1-2個月內集中出現的病例,分散到6-9個月之中,讓高峰出現在夏季。因為夏季是流感淡季,NHS(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有相對充足的資源可以應付新增的新冠病人。等冬天流感季再到來的時候,人群的60%-70已經感染過了新冠病毒,便能受到抗體的保護,不需要去醫院了

於是,以生命為代價的“群體免疫”出爐了,這既是資本+選舉體制下精緻利己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標準體現,也是不同體制下資源最優化分配的無奈選擇,犧牲的是生命和道義,很難想象如果中國也採取類似的方法,將會遭受怎樣的輿論狂潮?!

“群體免疫”政策將帶來的可能後果

4月15日下午,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教授在視頻連線歐洲時稱:

“人類文明史上,沒有一次傳染病的控制是通過群體免疫的。有沒有見過群體免疫?有,麻疹、天花,而水痘還沒有完全建成。靠什麼?靠疫苗。”另外,張文宏表示,所有沒有建成群體免疫的病,每年過段時間都要來。

其實張文宏教授並不是第一次談及群體免疫的國內專家,李蘭娟院士3月份就在採訪中說“群體免疫”的做法是對老百姓不負責任。鍾南山院士表示群體免疫是一百多年前的思路了,那個時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現在可以研製疫苗、特效藥,而非走投無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群體免疫”實施到現在,惡性結果已經逐步展現,歐美國家的感染、死亡人數直線飆升,且尚無緩解跡象。


張文宏真是敢講,撕下“群體免疫”的面具,明白告訴你真相

迫於輿論與現實壓力,很多國家又開始轉頭採取了嚴格的防控措施,當時被西方抨擊的手段,現在全都學上了。不過,在經濟下滑與失業率上升的衝擊下,不少政客為了選票又開始搖擺起來,例如美國就要在5月1日“重啟”,併為此大造輿論。在這樣鞦韆式防疫政策的環境下,可以想見,世界範圍的疫情控制將遙遙無期。倒黴的就是病毒籠罩下還被各種忽悠的民眾。

我是@玄同商道。嚴肅財商、有趣分享、歡迎關注、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