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刑罰,有辱人格。梁山這幾位好漢均受過此刑罰

古代有一種十分侮辱人格的刑罰,這種刑罰就是在犯了罪的人臉上刺字,然後再染上墨水。也就是說給犯罪之人加個特殊標記,讓這個印記跟他一輩子。這種刑罰被稱為黥刑,也稱之為墨刑。

水滸傳中不少好漢,就曾經遭受過這種刑罰。比如說宋江、林沖、武松、楊志等人,臉上都有這些特殊標記,一輩子無法抹去,的確讓人感到煩惱。

這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刑罰,有辱人格。梁山這幾位好漢均受過此刑罰

宋江

那麼是什麼樣的人才會被判這種刑罰呢?一般來說,這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完全是依賴審判官的個人喜好而定的。水滸中,宋江、武松以及楊志等三人是因為殺了人,屬於罪行嚴重的罪犯,所以必須要用墨刑來懲罰。而林沖是因為高太尉設計陷害他,雖沒傷人性命,但高俅的目的就是要將往死裡整他,所以即使沒能要他的命也要讓他活受罪。因此他也被判了這種刑罰。由此也能看出這種刑罰的隨意性,完全是根據封建統統治者的喜好來決定。

這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刑罰,有辱人格。梁山這幾位好漢均受過此刑罰

林沖

另外,刺字有什麼目的呢?我個人認為,無非就兩個目的,其一前面已提到過,就是做個標記,這樣無論你跑到哪,身在何處,都能很快一眼識別出來,是真正的“身份標識”。其二之前也有說過,這樣做就是在侮辱犯罪之人的人格。讓其他人對犯罪以及犯罪分子心存畏懼,說白了,就是讓人以此為鑑,防止走上同樣的道路,給人一種威懾的感覺。

這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刑罰,有辱人格。梁山這幾位好漢均受過此刑罰

武松

還有,對於這種刑罰的刺字,一般會是什麼內容呢?其實這也要看具體犯了什麼罪來定。所刺的內容最多的是“囚”字。一來這個字筆畫簡單,容易完成。二來這個字簡潔明瞭,意義表達完整,讓人覺得通俗易懂。除此之外,對於一些重要的犯人,還會將所犯的內容刺到臉上。例如宋江,所刺的內容就是與殺死閻婆惜有關。當然了武松就是與他殺死潘金蓮的內容了。

但決不可能將犯罪之人的滿臉都刺滿字,這不合理,也不夠地方,因此刺字內容就要言簡意賅。在封建時代,還拿梁山好漢生活的宋朝為例。對殺人放火者的直接定義都是強盜,因此在宋江、武松、楊志的臉上基本上會刺有這兩個字。同時古代喜歡將犯人流放到邊遠的地方,所以刺字的另一個內容就是要註明流放目的地,例如武松的就寫有“發配滄州”等字樣。

這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刑罰,有辱人格。梁山這幾位好漢均受過此刑罰

楊志

最後,談一談刺字的部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額頭了。沒錯,針對這種刑罰首選之地肯定就是額頭的部位。因為這裡最為顯眼,也就是刺字後辨識度極高。因此很多“囚”字就是被刺在這個位置上。但也不是絕對地,水滸中,宋江“囚”的刺字就是刺在臉頰上。

這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刑罰,有辱人格。梁山這幾位好漢均受過此刑罰

高俅

刺字的另外一個部位就是臉頰了。這個部位的刺字一般來說,就是些補充性的內容。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好比一副對聯,要有上聯、下聯以及橫批是一樣的道理。但也不一定都要填滿,只刺一個部位的,例如只刺額頭或者只刺一邊臉頰的也不在少數。我理解的是,有很大可能性是根據所犯罪行的輕重或是審判人員的個人意願來決定是刺滿字還是刺單邊字的。還是拿林沖來舉例,他雖然沒有傷人,但他臉上和額頭上都刺滿了字,也就是所謂的滿字。如果不是高太尉的授意,其他人按照規定辦事絕對不會是這樣。

這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刑罰,有辱人格。梁山這幾位好漢均受過此刑罰

盧俊義也受過墨刑

在臉上刺字這一侮辱性的刑罰,直到清朝中期才被禁止。也就是說,他從周朝開始直到結束,經歷了約兩千年的時間,有多少人遭受過這種刑罰的折磨,無法統計。比起其他刑罰所受的皮肉之苦,這種刑罰是從內心上來打擊犯人,也就是從精神意志上達到摧垮犯人的目的。幸好梁山好漢都能抱團取暖,毫無鄙視之心。想來連帶頭大哥“宋江”都曾遭受過這樣的刑罰,其他人還能有什麼理由嘲笑和輕視這些臉上有刺字的英雄豪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