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造车——恒大战略转型之路

“开门”造车——恒大战略转型之路

“开门”造车——恒大战略转型之路

11月12日,广州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召开,来自全球200多家汽车零部件厂商和研发设计机构的负责人及高管1100多人出席峰会。

恒大集团现场与业内知名的60多家零部件厂商签约,其中包括采埃孚、博世集团、大陆集团等顶级厂商。

恒大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发表讲话, 畅谈恒大造车的“雄心壮志”和“宏伟蓝图”。他表示,恒大在造车领域没有人才、技术、经验的积累,是“一穷二白”的。所以恒大进入造车领域,主要靠战略收购、资源整合。

具体的规划是如下:

三年总预算450亿,2019年投入200亿,2020年投入150亿,2021年投入100亿,在中国、瑞典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十大生产基地,并同步研发15款新车型。第一款车“恒驰1”将在明年上半年正式亮相,恒驰全系列车型2021年开始陆续量产。

三年砸450亿,这恐怕是国内汽车行业迄今为止最宏大的投资规划,也是迄今为止最宏大的跨行业转型计划之一。

恒大集团在探索转型的道路上最终确认了方向。

许家印用15个字总结恒大的造车路: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

这15个字很豪气,虽然有点”土“,但是很直接,够大气。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相比当年李书福的”汽车就是四个轮子装上几个沙发“的说法,如今的许家印显然更有开放式和国际化思维,也更有大资本的底气。或者说是理念不同,对行业的理解不同。

许家印的开放式、国际化思维是通过收购与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的资源,快速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是“开门”造车,依靠资本的力量。

而李书福当年的理念主要是靠模仿和逆向研发,一步步积累技术,属于是“闭门造车“,主要考虑的是节省开发成本,比较务实。

理念本身无好坏,都是为了适应所处的时代和行业环境。李书福的吉利汽车后来大手笔收购瑞典沃尔沃和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股份,也显示出气吞山河的魄力和胆识。此一时彼一时吧。

恒大的转型尝试

房地产业在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逐渐成为”夕阳产业“,国内大部分中小开发商已经退出,大型开发商纷纷转型。作为国内最成功的开发商之一,恒大集团的转型之路并不顺利。多年来曾尝试涉足体育、旅游和健康行业,但是并没有太大反响。体育的足球和排球曾有辉煌时刻,但是恒大做体育产业只是“玩票”性质,不作为其战略转型的方向。

早在去年6月份,恒大宣布以67.5亿港元间接入股美国FF新能源汽车公司并成为控股股东。但仅三个月后,双方的合作就陷入僵局。恒大公告称,贾跃亭的FF半年耗尽恒大注资的8亿美元,要求恒大再提前支付7亿美元,被拒后提出仲裁,要求剥夺恒大融资同意权,撕毁所有合作协议。

显然,许家印这次选错了合作对象。

贾跃亭的FF是出了名的资本”无底洞“,为了给FF的”保胎“,贾跃亭各种卖股权融资,FF的美国工厂一度处于停工状态,首款车型迄今为止仍未量产。

2019年1月,恒大有了新动作,以9.3亿美元收购国能NEVS 51%股权,又以10.6亿入股动力电池企业卡耐新能源,持股58%成为第一大股东。3月份,斥资5亿元收购湖北泰特机电有限公司70%股权,这家公司主要研发生产轮毂电机。同月又收购荷兰e-Traction,获得了商用车轮毂电机驱动技术。5月份全资收购英国轮毂电机公司Protean。9月份以144.9亿元入股广汇集团。

这一连串的收购多动作,让恒大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电动汽车零部件制造的资源,理论上为真正开始造车奠定了基础。

时间回到今年11月,恒大新能源战略合作伙伴峰会的召开,是恒大跨行业转型造车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代表着其战略规划进入正式实施和落地阶段,有了具体的”时间表“。

曾经的万亿级开发商,选择了”制造业+节能环保“属性的”风口“行业——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某种意义上,这是顺应和主动融入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选择。

不管造车之路是否顺利,跨行业转型本身就需要巨大勇气和宏观视角。

我们当然希望恒大造车获得成功,成为可以对标特斯拉的国际化新能源车企,与特斯拉、比亚迪以及众多合资和国产新能源厂商分享国内的汽车市场,给消费者带来好的产品。

但是,我们也必须做一些冷静的思考。

汽车制造业属于传统的制造业,是重资产行业,也同时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的产业特征。新能源汽车制造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汽车制造业一样,也是重资产、重投入,同时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特征,只不过在生产流程上比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稍微简单一些,但也是足够复杂。这就决定了造车需要庞大和持续的资金投入,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收益,收回投资成本更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按照恒大的计划,每年一两百亿的投入,持续投入最少5年,才能见效,才能实现车型的真正量产,量产之后推向市场,车子卖得出去才有销售收入。

目前为止,恒大的投入主要是收购零部件厂商和股权,这都属于前期投入,计划中的十大生产基地还有待落实,就算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优惠的投资政策,免费提供建设用地,每一座整车生产基地的设计建造成本也是不小的数字。

参照吉利汽车的投资数据,2016年杭州10万辆整车生产基地总投资80亿元人民币,就按10亿美元一座来估算,恒大计划中的十大生产基地未来总投资至少100亿美元,也就是大约700亿人民币。

生产基地只是硬件投入,要投产还需要人员招募,一座基地每年要产生不小的人力资源费用。此外还有在相关国家的市场开拓、销售渠道建设也许要继续投入。

恒大收购的零部件厂商,每年都会产生相应的运营成本,如果有亏损,恒大也要照单全收或者按比例分担。

生产基地建好了,车型量产了,还要接受市场的考验。车型产品力如何,和特斯拉以及传统厂商推出的新能源车型相比,有没有竞争优势,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另外,汽车的生产是复杂工艺,并不是简单的组装拼装过程。一款新车型从研发到量产要经过图纸、模拟试验、测试、零部件匹配、场地测试、调整优化、安全试验和耐久性试验等流程,这些流程往往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恒大虽然收购了多家主要零部件的厂商,但是零部件之间的兼容和匹配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就是我们说的工业工程。恒大计划同时研发15款车型,就算不同车型可以共享平台,相关的测试和匹配工作量也是难以想象的,恒大难免有点贪多求全,不够务实。

在企业管理方面,汽车制造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比如业界规模第一的丰田汽车,就以”精益管理“而著称。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多以粗放型、松散型为主。

恒大跨行业转型,在管理上也面临新的挑战,如果管理模式不及时调整,转型成功恐怕很难实现。

恒大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我们希望看到它继续成功下去。

希望恒大集团转变思路,不要追求快速的扩张,避免大干快上的思维,而是更加务实,重视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重视成本的管控和效率的提升。制造业有着自身的规律,资本也会有玩不转的时候。

“开门”造车——恒大战略转型之路

(原创文章,欢迎关注,转发注明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