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歐洲與世界大戰的擦肩而過

第三次國際危機見於1911年,此次又發端於摩洛哥問題。此次之事,又為德國與三國協商之一場外交的爭鬥。在阿耳吉西拉斯會議以後,法國銳意從事於摩洛哥之經營。在1907年,法政府為因法國人民在摩洛哥之卡薩布蘭卡地方被殺,派兵入內地恢復秩序。此舉已為德政府所嫉視,實則使無英、西、俄諸國之默許,法國未必敢出此舉;至1908年,法國軍隊尚駐於卡薩布蘭卡附近地方,而在9月25日,有屬於法國客籍軍團之逃兵五人向德領事求保護,德領事給以通行狀。然他們仍被法國當局拘捕。此舉引起德政府抗議,發生所謂Casablanca Incident,一時似兩國交涉幾瀕於決裂。

一、1911年之摩洛哥事件

依1909年之法、德協定,兩政府當使彼此的人民共同經營在摩洛哥之經濟事業。而在其後兩年中發生困難,在一方面,德意志務圖利用此項權利,而在他方面,則法國極力避免成一法、德經濟的共管之局面。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歐洲與世界大戰的擦肩而過

同時摩洛哥內部秩序日壞,法國軍隊繼續佔領卡薩布蘭卡及其背地。而至1911年之初頭,形勢更非,摩洛哥王被叛徒圍困於菲仔城,法國利用此機會,於4月中派軍隊赴摩洛哥,打平叛徒,佔領菲仔(5月21日)。法軍成功之後,卒自行撤退。然而摩洛哥固已迫而承受法蘭西之保護。摩洛哥之獨立於此實際告終。

在菲仔被圍、法軍赴救之時,德意志政府已表示不安。德國外務大臣曾對法國大使示意,謂《阿耳吉西拉斯條約》不復存在。法使康盤謀探知德政府意之所在,而德政府不肯明說。隨後法國內閣更迭,開約新組內閣。在此關頭,德政府忽出其驚人之舉動。

法蘭西新外交總長賽爾佛斯(M.de Selves)剛才接任,隨即受德國大使之訪問。德使朗讀一個照會說,鑑於摩洛哥地方之暴動,侵逼德國商人之安全,帝國政府決計派一軍艦赴阿格的(Agadir)恢復秩序。

此即表示德國決然否認法蘭西對於摩洛哥秩序之保持有特殊利益。於是有德國炮艦判退(Panth-er)開抵摩洛哥之事。德意志此項行動之意義甚明白,即:法國於使德意志獲得滿足,而經德國之認可以前,須停止其膨脹政策。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歐洲與世界大戰的擦肩而過

謂德國商民受危險,明明是一個口實。阿格的並不是一個通商口岸,在此地域之德意志人的利益極輕微。德意志在摩洛哥全體之商業亦甚小,更不必取此重大的舉動。

人皆知德艦之派赴阿格的,不出於德意志的商業利益,而實為謀增強德意志之地位,而且以破壞三國協商。德政府從1908年以來採行一種妥協政策,此時它對於此項政策似已失去信任心,而決計再使用威壓手段。然而因此而發生之危機,則幾激成列強間的戰禍。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歐洲與世界大戰的擦肩而過

二、德意志此舉之動機

1911年之國際情勢,於德意志似為執行它的政策之好時機。直接有關係之敵手法蘭西,正為內政問題所苦。鐵路大罷工之運動才依軍事上非常手段而打破,而工人之反抗尚未消弭。內閣更迭頻繁,政府似不鞏固。英國此時亦忙於內政,國內表現工業界一般的不安。加以兩大政黨正從事於憲法改革之爭鬥,其激烈為1832年議院改革案通過以來所未見。至於法蘭西同盟國之俄羅斯,則最近才與德國結有《波仔塘協定》,它對於三國協商之態度已不可恃。無論如何,它於摩洛哥關係極淺,似決不會為此問題與德決裂。在此種情狀之下,德國行使高壓手段,似可望收得完全的勝利,而確立德國之霸權。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歐洲與世界大戰的擦肩而過

在此危機起始數星期中,德意志之要求,實際等於瓜分摩洛哥於它自己及法、西之間。此項瓜分可以滿足大德意志主義者之殖民的慾望,而陷法蘭西於屈辱,以達德政府之目的。此項問題成為三國協商與三國同盟間之一個大決鬥,尤其是德國與英法之爭鬥。在法、德兩政府之間,開始磋商,而法國同時謀探知英國至何程度可給以助力。在此危機中,法國開約內閣始終取冷靜之態度。法蘭西政府自己實際已漠視《阿耳吉西拉斯條約》,然究可說德意志之行動公然侵犯此協定;而在他方面,德意志聲明法國已漠視此約,而在新情狀之下,德意志當取有摩洛哥之一部分,否則(依德國外交家之暗示)亦須於他處取得補償。

德意志之要求根本的與英法利益不相容。自法蘭西視之,德意志在摩洛哥立足,必為紛擾之禍源,於法國殖民帝國為危險。德國由此容易攻擊在北阿非利加之法蘭西殖民地,而可以時常煽動阿耳吉(Algeria)及突尼斯之土人叛亂。而在英國方面,英政府亦深知德國在海上已為英國的強敵,如今佔有摩洛哥一部分,其危險將更大;此非洲北岸一隅之地接近直布羅陀海峽,而位於南非洲海路之側面,若落於一敵國之手,勢不免危及英國與東方之通路。

加之,德意志此舉帶有更大的一般的政治目的;此對於三國協商為挑戰,它們如果退讓,是不啻承認德意志有號令歐洲之權,而自壞三國協商之團結。如是則就利害關係上看來,協商國家,尤其英、法兩國,無可以承認德國要求、自甘退讓之理由。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歐洲與世界大戰的擦肩而過

三、國際情狀

德意志在1911年究竟算錯了國際情狀;在摩洛哥危機中,它的敵方抵抗之決心與力量出乎它的意料之外。

德意志以為法蘭西仍如1905年然,可以威服;而不料德艦派出及德意志極端的要求提出之消息一達法國之後,激發法國國民之抵抗的精神。各黨一致決心對於傷及國民名譽之要求,嚴行拒絕。法國政府允磋商德國提出的要求,但決不肯退讓,而明白表示法蘭西決不肯忍受像俄國在1908年所受之恥辱。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歐洲與世界大戰的擦肩而過

而在英國方面,法蘭西獲得強有力的援助,更令德國政府吃驚。英國政府決計不令德國在摩洛哥獲得海軍根據地。英國朝野兩黨雖正在為議院改革問題爭執不下,而對外則一致。內閣總理愛斯葵斯(Asquith)公然宣言,英國決不許德國欺壓法蘭西;而反對黨之首領巴爾福(Balfour)則亦隨即為政府聲援,宣言在對外關係上無容黨爭之餘地。

英、法兩國之態度既如此,德國政府所期待的容易的外交勝利,已不成問題。法蘭西國民精神之喚起,及英國對於德國野心之疑忌,破壞了德意志威嚇之效用。如果德國內部情勢順利,歐洲大戰是否已在1911年開始,是一個問題。實則在危機之經過中,有數次似將發生戰事。

四、法、德之談判與英國干涉

法國之開約內閣對於德國之高壓手段,在舉國人心激昂之中,始終處之以冷靜之態度,而從事於平和交涉。法政府一面徵得英政府援助之保證,一面繼續與德國交換意見。從7月9日起,法國駐德大使康盤(Jules Cambon)與德政府開始談判,一直繼續至四個月之久。德國外務大臣吉迭連(Kiderlen-W-chter)聲明,他願放棄對於摩洛哥之領土的要求,而要求在公國取得補償。

在7月16日吉迭連示意割讓法領公果,從散格河(Sang-ha)至海為止。法國大使拒絕此提案。法國政府表示割讓至此限度,勢不可能,但法國願改定國境。同時法國大使與德國外務大臣之間,關於兩國政府所取之態度,有激烈的爭論,在此爭論中,法國大使維持其堅強不讓的態度。

在法、德兩國政府之談判進行中,英政府始終注意監視。7月21日英國外務大臣古雷(Edward Grey)會見德國駐英大使,他聲明英政府之守沉默並非不注意摩洛哥問題之利益,他知德國對法的要求實在不是改定國境,而是割讓法領公果,而此則明明為法國所不能讓步者;他知法、德談判仍在進行,他希望其成功,然如果失敗,則他以為將發生極紛糾之情勢,英國更有取保護英國利益的手段之必要。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歐洲與世界大戰的擦肩而過

德國大使報告次日達柏林,而從柏林方面,登時發出保證的回答。但在德使與英國外務大臣會見後數小時內,英國政治家忽公然發表英國的政策;此項舉動殆於原來困難之局面中,加上一重新危險的因素,英國財政大臣魯意·佐治在倫敦市會廳(Guild Hall)演說,宣佈英國維持其地位與威望之決心,明明對於德帝國為直接之警告。此項宣言之意義經倫敦《泰晤士報》之社論道破,更加嚴重。

魯意·佐治為英內閣重要人物,而在外交政策上向以平和消極主義著名者,乃忽出此驚人之舉,更顯示英政府有意袒助法國。魯意·佐治此舉引起德人激昂,其轉移德、法交涉局面之力甚大。法、德兩政府方在磋商摩洛哥問題,而法國政治家尚無何等危急的表示,忽然有一附條件的宣戰來自北海彼岸。自德人視之,此明明是英國極力阻害德意志殖民的商業的野心,而鼓勵法國野心之證。大德意志主義者大為憤怒,有主張對答以宣戰者。 

總結:

摩洛哥危機之一個主要的結果,為英國與德國之敵視益深,則以英國於此危機中力助法國。自德意志人視之,英國之助力實使法國能給德國以至大的外交打擊。德國各方面從此表現有一種決心,即:如值第二次危機發生,德國務有充分的準備,決不退步;德國遇有相宜的機會,當再行使1905年、1908年、1911年之類似手段,一舉以恢復德國之威望。而此機會則適見於1914年。

參考文獻:

《歐洲大戰》

《摩洛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