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檢查震懾“帶病闖關”?70多家企業IPO批量撤回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郭志強 | 北京報道

IPO主動撤單越來越多,到底是現場檢查的功勞,還是《刑法》的威懾作用?IPO撤單潮風起雲湧,市場對此莫衷一是。

近日,針對IPO撤單的問題,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稱,在IPO現場檢查中出現了高比例撤回申報材料的現象,據初步掌握的情況看,並不是說這些企業問題有多大,更不是因為做假賬撤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少保薦機構執業質量不高。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3月10日,從審核狀態看,已有70多家企業撤回申請或終止註冊。

多位市場人士認為,鑑於IPO現場檢查的威力,部分發行人和中介機構選擇主動撤材料,尤其對那些“帶病闖關”的企業與執業質量不高的中介機構起到了威懾作用。

現場檢查震懾“帶病闖關”?70多家企業IPO批量撤回

不少中介機構“穿新鞋走老路”

2020年是A股IPO的“收穫年”,上會企業數量、過會率,以及IPO承銷規模等多項指標創下近10年新高。

但從2021年初開始,隨著IPO現場檢查舉措的落地,部分IPO企業“不約而同”地撤回上市申請資料,IPO批量“撤單”現象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1月28日,2021年證監會系統工作會提及今年工作重點,明確提到“為穩步推進全市場註冊制改革積極創造條件”“依法從嚴加強對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等各類市場主體的日常監管,優化市場生態”。

3月24日,一位中小券商投行人士告訴記者:“在註冊制大背景下,保薦機構執業質量不高確實是市場需要面臨的一大問題,政策收緊對作為資本市場‘看門人’的中介機構提出了更大的責任要求。”

財信證券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袁闖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保薦機構與保薦代表人是上市公司質量第一道把關人,其專業能力、執業質量對於上市公司能否上市成功,以及上市公司的質量,具有直接的決定性作用。但這10多年裡,中國發生了多起嚴重的保薦責任事故,說明保薦機構與保薦代表人在‘看門人’與利益相關者兩者之間仍然存在定位不準的情況。因此,嚴格落實保薦制度,督促保薦機構與保薦代表人提高執業質量,並且加大對違規事件的處罰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今年年初被上交所“點名”的西部證券,監管機構提醒其執業質量問題後,仍履職不到位。

1月27日,上交所發出監管措施決定書,對西部證券予以監管警示的決定,稱其作為華納藥廠、興嘉生物的科創板上市保薦人,存在保薦職責履行不到位的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0年3月、9月,上交所就對西部證券保薦的相關科創板申報項目的執業質量問題採取了出具監管工作函、約見保薦業務負責人等監管工作措施,但在後續項目開展過程中,西部證券仍出現上述履職不到位的情形。

“從目前情況看,不少中介機構尚未真正具備與註冊制相匹配的理念、組織和能力,還在‘穿新鞋走老路’。”易會滿表示。

1月29日,證監會正式發佈了《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下稱“《檢查規定》”),檢查內容為首發企業信息披露質量及中介機構執業質量。

根據《檢查規定》,在發行上市審核和註冊階段,首發企業存在與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相關的重大疑問或異常,且未能提供合理解釋、影響審核判斷的,可以列為檢查對象。

《檢查規定》公佈後不久,2021年1月31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就通過抽籤選出了20家IPO企業,啟動註冊制落實以來的首次現場檢查。截至2月20日,此輪隨機抽取的20家首發企業中,已有16家主動撤單,佔比高達80%。

針對IPO批量撤單現象,深滬交易所均表示,對於現場檢查進場前撤回的項目,如發現存在涉嫌財務造假、虛假陳述等重大違法違規問題的,保薦機構、發行人都要承擔相應責任。

“帶病闖關”企業不能一撤了之

註冊制的推行大幅提升了審核效率,但是,也讓更多企業看到了上市的巨大可能性,並對A股趨之若鶩。

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年初至今,已有超過70家企業終止IPO,絕大多數企業為主動撤回上市申報材料。

據報道,撤單的70多家企業中,10家由中信證券保薦,數量居首,中信建投、民生證券各有5單項目因撤回終止,海通證券、華泰聯合、國信證券均有4單。

袁闖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註冊制並不意味著對企業上市標準的降低,一些企業在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搶抓註冊制試點的時間窗口申報上市材料,往往是欲速則不達。在核準制下,我國也經歷過多輪現場檢查,結果表明“真金不怕火煉”,真正優秀的公司是能夠經得起檢查的。

據悉,某工程機械企業IPO項目經過多輪問詢,即將上會,但保薦券商從聲譽和IPO被否風險等多維度評估後,建議該企業撤回上市材料。券商這一建議在上述發行人眾多股東中引發矛盾,券商堅持“撤單”,導致這家企業不得不撤回材料。

多家券商人士告訴記者,不少企業選擇主動撤回以等待新的“時間窗口”重新申報,券商和企業都不願因現場檢查查出問題,從而“堵死上市之路”。

“上市沒有捷徑,無論是企業還是保薦機構,都需要適應嚴監管環境,把基本功打牢,把準備工作做充分,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實現上市的目標。”袁闖說。

“IPO政策窗口的調整讓我們這些中小企業有點不適應。”一位剛撤回IPO材料的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說,現場檢查確實嚇退了一批想“渾水摸魚”的擬上市企業。

以被上交所“點名”的興嘉生物為例,上市委員會要求興嘉生物就修改關於自身行業屬性、專利數量額等進行說明,並對公司科創板定位的合理性提出疑問。此外,據上交所披露,科創板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召開前夕,上交所接到投訴舉報稱,興嘉生物未披露公司原經銷商鄭州興之博實際控制人何某某2017年曾通過長沙厚逸間接持股等事項。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11月IPO被否後,興嘉生物於今年2月25日再次衝擊IPO,已在湖南證監局輔導備案。

易會滿在演講中則表示,對“帶病闖關”的,將嚴肅處理,決不允許一撤了之。

責編 | 周琦

版式 | 孫珍蘭

(版權屬《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