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颗玻璃心——不是脆弱代名词

前几天路过一个拆迁地,发现一地的玻璃,突然想起之前这里是一个售车中心,大展厅的玻璃都不废物利用一下吗?全给碎了……

今天教学生诗,顺便提了一下李贺的“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一句。备课的时候没有注意,这时突然发现——唐朝有没有玻璃呀?

有,就是金贵,可不能像我们现在这么挥霍!

明代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描写的可是唐朝的景象。沙和尚失手打碎玉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玉皇即便怒生嗔,却令掌朝左辅相,卸冠脱甲摘官衔,将身推在杀场上。

我的那颗玻璃心——不是脆弱代名词

可见,在当时人看来,玻璃是很贵重的。所以仙界也会因为一个玻璃瓶子给处分人。

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玻璃的出现与使用在人类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如果查一下玻璃来华的历史,可能会比较晚些,但是我国本土就有制造玻璃的工艺。有出土文物证明的是汉代的玻璃盘。由于真的玉石十分珍贵,所以匠人们钻研对天然玉石的模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玻璃盘,对玉质的模仿几乎可以乱真。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玻璃并没有出土的记载。

我的那颗玻璃心——不是脆弱代名词


唐朝,一个文化交流的时代,各国的交流频繁而有效。玻璃制品当然是统治阶层的新宠。它色彩斑斓,晶莹剔透,光滑细腻的外表,显得本土的牛角杯笨拙而俗气。本土虽然可以生产一些小型珠子饰品,器皿为薄胎吹制的玻璃小瓶及玻璃球等,但是多为佛教用器。从唐代墓葬出土的进口玻璃制品来看,主要是伊斯兰玻璃,生活用品的器具并不多见。

所以在李贺笔下“羲和敲打着太阳,发出玻璃声”,在当时人们看来就是很稀奇的,需要人们的想象了,我们面对这么奇特的组合,依然感到妙极。

我的那颗玻璃心——不是脆弱代名词

后来玻璃制品也经常进入创作者的作品,当然它依然富贵气十足。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中就曾有过高脚玻璃杯的出现,这么现代的物件曾经引起观众的不适,太穿越了,其实我们分析当时的场景布置是相当考究了,从演员挑选到化妆、布景等等,都经过专家的指点,虽然这个时代比较模糊,没有明确哪个朝代,但基本比较靠后了,所以,这样富贵人家能出现玻璃杯并不稀罕。也许我们的先人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明了玻璃,只是还没有出土实物。毕竟,它太脆弱了,易碎呀。

今天玻璃制品更多元化,钢化玻璃让它不易碎,碎了也不扎手,各种博物馆展台都用玻璃框住一个个珍贵的展品,以后它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的玻璃心也并不是脆弱的代名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