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諸葛亮才能如何?《三國演義》有個說法,讓他大大蒙冤

在三國的歷史中,諸葛亮是一個讓人十分敬佩的人物。他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而被世人所熟知。神壇借東風、草船借箭、甚至發明孔明燈的故事膾炙人口,深入人心。魯迅先生曾評價諸葛亮為多智而近妖。歷代王朝也把諸葛亮設定為忠臣的完美典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座右銘,感動了後世的無數來者。

歷史中的諸葛亮才能如何?《三國演義》有個說法,讓他大大蒙冤

很多人逐漸的發現歷史上的諸葛亮和《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並不符合。與文學作品中的諸葛亮相比,真正歷史上的諸葛亮彷彿並沒有那麼多的機敏,甚至認為諸葛亮只是蜀漢政權。大管家而已。那麼真實的諸葛亮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歷史中的諸葛亮才能如何?《三國演義》有個說法,讓他大大蒙冤

諸葛亮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治理天才。《出師表》寫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然而,諸葛亮卻率領這唯一的疲憊的益州,與北方的六州相抗衡。蜀漢和曹魏的人口差別更加的懸殊。蜀漢僅有94萬人,而曹魏有1300萬人。我們知道在農業時代。人口與經濟狀況是直接畫等的。有大量的人口自然會有大量的賦稅,有了大量的賦稅,中央政府自然會更加富強。這等付強體現在士兵的武器裝備和鎧甲的披甲率上,以及軍馬的配給上。相比之下,蜀漢則相形見黜。但是,諸葛亮竟有如此才能,將94萬人效力發揮到了極致,與十倍的敵人相抗衡。不可不備之勇而有謀。歷史中的諸葛亮才能如何?《三國演義》有個說法,讓他大大蒙冤

與此同時,諸葛亮也是一個具有創造力的人。在正式記載中,他從冶煅“神刀”並配給士兵們。這種神刀能夠直接砍斷裝滿鋼珠的竹筒,其鋒利可見一斑。他發明的木牛流馬更加神奇。其工藝直到今天也無法完美復原。同時他也改進了元戎弩,他改進之後,這種弩被世人稱作諸葛連弩,在當今很多節目對諸葛連弩的還原中發現諸葛連弩的威力並不大。但是我想既然在歷史上諸葛連弩曾經有效的抵抗了魏國騎兵的入侵,那說明它一定是有相當效果的,而且機要則不得人所知了。

在歷史上諸葛亮有一個很重要的成就。這就是與東吳簽訂的二帝並尊方案。這個方案很少有人提起。它的內容大概就是,蜀漢和東吳互相承認互相的帝位。這看上去好像是違背了蜀漢一統天下的原則,但是這個方案簽訂的背景,是劉備東討孫吳不成戰敗而逝世,東吳對蜀漢心懷戒備。而這對於魏國來說正是將兩個國家逐個擊破的好時機。這是蜀漢和東吳的生死存亡關頭。從實用主義的角度看,諸葛亮的二帝並尊方案,挽救了兩國的危局,是的吳蜀聯盟又有了建立的基礎,吳蜀兩國得以繼續存在。而在《三國演義》中,不但對諸葛亮的功績隻字未提,甚至還將吳蜀兩國重歸於好的功勞歸於鄧芝。

歷史中的諸葛亮才能如何?《三國演義》有個說法,讓他大大蒙冤

諸葛亮治蜀卓有成效,在蜀漢政權入駐、諸葛亮治國時期之前。四川也就是一週這個地方從來都不是一個能夠與中央,地方政權相抗衡的勢力,他往往作為關中平原的一個附屬地位。戰國時期,秦惠文王派遣名將司馬錯,發兵討平蜀國。並且聽從韓國人鄭國的建議開鑿了鄭國渠。從此,四川盆地成為了秦國的百寶庫。四川盆地有獨立的條件始於公孫述。也就是杜甫詩云“臥龍躍馬終黃土。”中的“躍馬”,而在蜀漢時期。四川前所未有的獨立成為一個國家,並與中原抗衡數十年之久。這也算是開千古未有之事。

歷史中的諸葛亮才能如何?《三國演義》有個說法,讓他大大蒙冤

諸葛亮也與諸多民俗有關。比如說,當今我國南北都在吃的饅頭。饅頭相傳也是諸葛亮所發明,但與今天的饅頭還有些不同。當時的饅頭可以理解為今天的包子。而饅頭和包子這兩個名詞混用是在於北宋年間,為什麼說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呢?我們知道諸葛亮曾經派大兵南下討伐孟獲。孟獲部落的滿足往往有砍下人頭祭天祭祖的習慣。諸葛亮平定南中後,認為這個習俗太過於野蠻。於是派人教部落民眾製作麵餅並加以肉餡。命名為“蠻頭”來代替蠻人的頭,這時的南中落後民族極大地發展起來,文明起來。

在三國時代結束後,中原進入了五胡亂華時期。諸多民族逐鹿中原,各爭雄長,據傳言,東晉司馬睿聽說一個100歲的老人曾經見過諸葛亮本人。便將她叫來問諸葛亮與當今比如何?老人回答道:“在諸葛丞相還在世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他有多麼大的特殊之處。但是在今天沒有一個人能夠與他相比。”這也從側面表表現了諸葛亮的偉大英明。歷史中的諸葛亮才能如何?《三國演義》有個說法,讓他大大蒙冤

諸葛亮作為傳統忠君賢臣的模範代表。被後世王朝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推崇著,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的動亂時間。天下人更加期盼著有一個能與諸葛亮比肩的不世出英才能夠在亂世中挺身而出,就生民於水火,解民眾於倒懸之急。然亦不可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