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該如何開展教研,這是學前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正向教育|幼兒園該如何開展教研,這是學前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201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完善學前教育教研體系。

健全各級學前教育教研機構,充實教研隊伍,落實教研指導責任區制度,加強園本教研、區域教研,及時解決幼兒園教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

進行教研,是幼兒園文化育人建設指路的重要渠道。關於教研的內容,上一篇文章中已經有所涉及,但是受篇幅限制並沒有大幅度展開。有鑑於此,本文特瞄準幼兒園園本教研與文化育人建設展開詳述。

正向教育|幼兒園該如何開展教研,這是學前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初級教研—模仿

現階段,我國學前教育領域的教研是極度匱乏的。我國學前教育領域的教研主體目前還主要集中於本科高校、幼專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或是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者。而處於幼兒園教學一線進行學前教育的幼兒教師普遍很少,並處於缺位狀態。

尤其是,囿於學歷層次低、教研經驗不足、教研意識淡薄等不利因素,處於幼兒園教學一線的老師們大多關注於幼兒園的日常保教工作,技能、時間、經歷的不足都對他們開展園本教研的工作形成制約。

正向教育|幼兒園該如何開展教研,這是學前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因此,現階段就要讓我們的幼師們“一步登天”直接進入到教研的工作當中,既不現實也難以保證教研質量。

最好的解決方案是,把高質量的現成教案給到幼師,讓幼師先把現成的教案吃透,並在其教學實踐中進行模仿,這是其實是幼兒園“文化育人”工作的起點。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的幼兒教師以正確的目光看待教研。

其一,認識到教研與日常教學不是水火不容的關係。教研的根本動力是來源於日常教學中發現的實際問題,進行教研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日常教學,兩者之間是不矛盾的,而應當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正向教育|幼兒園該如何開展教研,這是學前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其二,用平常心看待幼兒園教研。帶領我們的幼兒教師突破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才做教研的傳統觀念,打破教研在幼師心中深不可測的傳統觀念。

雖然,專家學者在於理論創新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我們幼兒教師貼近幼兒,開展教研能夠更加貼和孩子的需求。

中級教研—延伸

當我們的老師通過對教案進行模仿,逐步走出對教研的認識誤區,就可以逐漸跨入教研的下一階段:對既定的教案內容進行延伸。

正向教育|幼兒園該如何開展教研,這是學前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首先需要明白,為什麼要對教案內容進行延伸?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固定的教案內容不適用於千變萬化的幼兒需求。尤其是在幼兒發展個性化需求的趨勢日趨強烈的今天嗎,且不用說一個班級裡的個體差異,不同的班級之間,都應該針對孩子的不同特徵而適當延伸教案,這是打造幼兒園育人文化必備條件。

其二是幼兒的身心發展需求是多方面的,比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幼兒園的課程設置是相互孤立的,但是孩子的成長卻是一個有機統一體的,如果音樂課只做音樂相關的事情,繪本課只做繪本相關的學習,其實是不利於孩子知識的融會貫通的,這也與幼兒園文化育人的理念是相悖的。

其三是切實有效地樹立起幼兒園文化育人的品牌。初級教研階段,對教案進行模仿更像是“標準化”的批量產品,不容易犯錯的同時,這樣的課程也是難以賦予文化育人的深層次內涵的。

而進入中級教研階段,對教案內容進行延伸,則是讓幼兒園的課程逐漸趨於“個性化”,這是任何一所有志於走上文化育人之路的幼兒園所必不可少的。

正向教育|幼兒園該如何開展教研,這是學前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案延伸還可以幫助幼師的教學內容走出課堂,將園所的文化育人帶到家庭和社當中。比如,將幼兒園的課堂內容延伸至家庭,請家長配合老師完成,以及一些在課堂上難以全部完成的教學,可以延伸至日常生活中。

例如:繪本書上說小蝌蚪長大就成了青蛙。課下,父母可以帶孩子到公園的水塘裡,去看蝌蚪到底是怎樣逐漸地成長為青蛙的。

高級教研——創編

當幼兒園的老師從延伸教案開始,擴充教案裡“個性化”的內容比例逐漸擴大,並超過了傳統的標準化教學內容,教研也就正式進入了創編階段。

創編不是老師天馬行空的思緒遨遊,更不是讓課堂成為老師的“一言堂”。恰好相反的是,創編應該是老師將幼兒教育要領內化於心的基礎上,掙脫形式上的框架束縛,針對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優缺點,採用“因材施教”、“見材施教”的完全個性化幼兒教育模式。

回到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三節循環,那麼放在創編環節就應當是:

(1)幼師根據孩子的個性設計出授課內容;

(2)遵循孩子的原真意願進行課堂表現,允許孩子對老師的授課內容進行糅合;

(3)老師將孩子糅合的部分加以提煉,為下一次的創編積累智慧。

正向教育|幼兒園該如何開展教研,這是學前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用三個“更”來描述創編教案,我覺得再貼切不過。

第一,更個性。其實,在教案延伸階段,老師的課堂教學內容已經有了極大的個性化提升,但是長遠來看,這依然是不足以滿足孩子的個性化需求的。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有的孩子就是對觀察太陽的東昇西落感興趣呢?若是創編教案,我們的老師就可以以此為主題為孩子創編一首兒歌,就很好地照顧到音樂啟蒙和孩子的興趣。

第二,更跨界。傳統的學前教育,課程被劃分出音樂課、美術課、繪本課、遊戲課等等,似乎涵蓋的內容已經相當豐富。

但是課程與課程之間存在的界限其實還是一條“溝”,很多寶貴的東西“掉”進了溝裡。現在有的童謠繪畫課是一個不錯的嘗試,讓孩子聽著童謠畫出圖畫,兼具音樂課和美術課的特點。未來,童謠的內容的指向性還可以更加模糊,給孩子更大的創作留白。

正向教育|幼兒園該如何開展教研,這是學前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更俯身。我國的教育領域一直倡導“蹲下來”的教育,尤其是面對三五歲小孩的學前教育。

創編環節裡,孩子和老師成了相同甚至學習內容的角色,我們的教師創編靈感的源泉是孩子,“蹲下來”傾聽孩子會成為幼兒園的教學新風尚。

逐漸邁向全域課堂

當我們幼兒園的老師們邁上了高級教研這座高峰,是否就可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了呢?也不是,高峰之上,尚有更高。

正向教育|幼兒園該如何開展教研,這是學前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案創編環節當中,三個“更”其實表達出的是一種極其強烈的趨勢:幼兒的學習,或者說幼兒的全方位啟蒙,其實是可以貫穿於幼兒的每一天、每一分鐘,也就是“全域課堂”。

上一篇文章中也對全域課堂的概念有了簡短的介紹,其最核心的特徵在於徹底突破課程與課程間的界限,徹底突破上學與下學的界限這“兩個突破”。

回顧初級教研到全域課堂的發展歷程,我們的教學似乎可以歸納為從“定期更新”到“不定期更新”到“實時更新”在再到“自我更新的元素”這四個階段。到了全域課堂的領域,我們的幼教不僅可以實時更新,而且可以像“元素”一樣加入到任何一個環節。

還記得本文在延伸教案當中談到的“小蝌蚪變青蛙”的故事嗎?其實這就可以作為一個全域課堂的雛形。

而對於形式更加成熟的全域課堂來說,在孩子觀察小蝌蚪一天天長大成為青蛙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鼓勵孩子一點點地畫出這一過程,不管美醜正誤。或者,當孩子和池塘裡的蝌蚪、青蛙、小魚小蝦一起手舞足蹈時,爸媽把這一片段錄下來,老師根據錄像創編出全新的音樂童謠,在幼兒園的孩子間傳唱。

正向教育|幼兒園該如何開展教研,這是學前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尤其是,全域課堂的建設達到高級階段之後。孩子的上學時間裡,再無音樂課、美術課、繪本課、遊戲課等等生硬的劃分,只有研討時間-室內活動時間-戶外活動時間的劃分,每一種傳統課程所包含的內容,都能夠“揉碎”進入到每一段時間當中。

對於三五歲的孩子來說,創意和想象力的開發優先於邏輯思維的開發。當孩子下學,孩子的爸爸媽媽也會在家裡和老師充分溝通,以良師益友的角色和孩子一起犯錯一起再改正,實現孩子從學校到家庭的“創意不間斷”,真正地幫助孩子創意嫩芽茁壯成長。

正向教育|幼兒園該如何開展教研,這是學前教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