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為何總被推到受害的前臺……

孩子,你為何總被推到受害的前臺……

近日,網上流傳一段父母毆打女孩的幾段監控視頻。

據視頻顯示,今年10月,小女孩在家中寫作業和吃飯過程中,被家長連續毆打:

夫妻二人,當著小兒子的面,輪番毒打女兒,甚至拽著女兒腦袋砸向地面,把孩子摁在地上猛踹。

面色猙獰的母親,當著小兒子的面,多次掐住女兒的頸部,向地上摔打。

甚至直接在拽起孩子頭髮後,拎起孩子腦袋朝桌角上猛砸。

孩子,你為何總被推到受害的前臺……

使勁用塑料椅子砸向孩子背部

孩子,你為何總被推到受害的前臺……

不止如此,她甚至在把孩子抽倒在地後,瘋了般猛踹女兒,手段殘忍,令人髮指。

孩子,你為何總被推到受害的前臺……

孩子,你為何總被推到受害的前臺……

都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小情人,可是這位父親教訓女孩兒竟絲毫不見手軟,他狠狠地掌摑、拿掃帚抽打,彷彿女兒是個不知道疼的玩具一樣。

孩子,你為何總被推到受害的前臺……

而視頻中出現的另一疑似其弟弟的男童,則似乎對女孩兒被虐待的情況司空見慣,不以為然,甚至也出手。

孩子,你為何總被推到受害的前臺……

鏡頭下,小女孩不管如何捱打,仍能默默爬起來寫作業、吃飯,她的淡定與她所承受的暴力成了鮮明對比,也成一種無聲控訴,令人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其內心的灰暗與無助。此情此景,任誰看了都痛心。

群情激憤之下,事發地深圳寶安區公安部門迅速介入並展開調查。

作為親生父母,緣何對孩子下此毒手?而那個被殘暴對待的孩子,她心理的漣漪有沒有被撫平的那一天?她的明天和未來又在哪裡?

被家暴的孩子,幾乎沒有出路

曾有一個問卷調查:當父母打你的時候,你心裡在想什麼?

  • a、改
  • b、怕
  • c、恨

問卷調查結果是,沒有一個孩子選擇改!

40%的孩子選擇了“怕”,而剩餘的60%的孩子全部選擇了“恨”。

可見,打,並不能帶給孩子任何教育效果!所帶來的,除了肉體的痛苦,只剩精神的屈辱和心靈的傷害。

孩子,你為何總被推到受害的前臺……

大多數家暴的父母,對孩子毫無界限,就像深圳這對夫妻,他們完全把孩子當做私有物品洩憤、處置。

法律的不健全,社會救助機構的不完善,讓被家暴的孩子無處可逃,別無選擇。

除了被打死、打殘,只能忍耐、煎熬。這,幾乎是遭遇家暴孩子的唯一出路。

可,即便這樣,很多孩子還是願意相信父母會變好。

類似的虐童案還有很多

今年7月末,在海南萬寧,6歲的女孩就因為調皮,結果被父親用皮帶、掃把、衣架整整抽打一個小時致死。

孩子,你為何總被推到受害的前臺……

今年一月初,江蘇泰州9歲的男孩不小心把手機丟失在雪地裡。

外面下著大雪,男孩在雪地裡仔細的翻找著,甚至找來了保安的大爺一塊尋找,可就是找不到。

他知道捱打是躲不過去,可他怎麼也沒想到,這次竟然會這麼狠。

“被媽媽從傍晚6點一直打到深夜11點,打了歇歇了打,一共大概打了5次,期間給他喝了幾口水。”

媽媽打累了就回房間睡了,留下蜷縮在地板上的男孩獨自反省。

第二天早上,當媽媽試圖叫醒趴在地板上的孩子時,才發現男孩身體冰冷,早已永遠睡著了。

2018年4月13日下午,廣東一名9歲的湛江小女孩小琴放學回到家裡,遭到媽媽的一頓毒打。

孩子,你為何總被推到受害的前臺……

而暴打孩子的原因竟然是媽媽發現小琴書包裡不見了一本課本,一氣之下便對小琴一頓毒打.......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虐待兒童的邊界,也不認為取樂、侮辱、忽視兒童的行為也屬於虐待。而且,我國迄今沒有虐待兒童的罪名!國內父母打自己親生骨肉的新聞事件也是屢次被媒體報道出來。

如果“深圳虐童事件”發生在國外 父母會受啥懲罰?

電影《刮痧》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五歲的孫子鬧肚發燒,在家的爺爺使用中國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給丹尼斯治病,而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後許大同虐待孩子的證據。

法庭上,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證人和證詞,使許大同百口莫辯。

法官當庭宣佈剝奪許大同的監護權,不准他與兒子見面。

孩子,你為何總被推到受害的前臺……

雖說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反映東西方文化差異,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美國對於虐待兒童這一行為的重視。

不僅在美國,同樣的在英國虐童是重罪,並且英國還有很多兒童保護組織,24小時提供服務,若發現虐童行為,可以隨時向有關機構尋求幫助。

在日本,為了防止虐待兒童,於1999年制定了《兒童虐待防止法》,此後又兩度修改該法和《兒童福利法》,強化市町村一級行政部門和各類機構團體保護受虐兒童的機制,強調早發現、早應對、深溝通。

防止虐待兒童需要完善的法律支持,當然完善的法律背後是一系列完整的兒童福利措施,在我們國家這很難一時實現。但一個文明法制的國家,需要完備的兒童保護的法律,這是毋庸置疑的。

法律只是保障,而真正需要反省的則是每一位成年人,每一位父母。

當你揚起情緒之下的巴掌時,請務必警醒:

家暴,殘害的不只是孩子一時,更是他的一生,甚至是他的下一代。

生而為父母,請務必純善,請務必保有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