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郭敬明立於不敗之地的,是他的「政治正確」

這兩天,全網最受爭議的綜藝話題,莫過於《演員請就位》了,郭敬明在第2期中“出圈”的辯論表現,令無數網友義憤填膺,紛紛心疼被閉麥、被內涵、被反覆cue到、再屢屢被懟的李成儒老師,恨不得親自下場手撕,替他討回公道。

讓郭敬明立於不敗之地的,是他的「政治正確」


大家開始各種覆盤分析,各種拆解郭敬明使用了哪些詭辯套路,像是偷換概念、轉移話題、無關辭藻堆砌,等等。


文章視頻看得都很過癮,算是出了口氣,有種“原來大家跟我看法一樣,我就放心了”的感覺。


但不得不說,雖然事後狙擊很爽,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專業辯手,而且還是在那種針鋒相對的情況下,想要快速識別出來對方的邏輯漏洞真的很難。


況且李成儒老師當時被再三侵犯,情緒不穩定,氣到上頭,這可不比事後慢慢條分縷析:是偷換概念還是本質性錯誤?一般人連發現他的詭辯都難,何談予以反擊?


所以,即便吸取了第一季的教訓,準備了整整一季,李誠儒老師第2季還是被懟的啞口無言,如坐針氈、如鯁在喉、如芒刺背。


那怎麼辦呢?


其實,我們如果能進一步深入分析,就能發現,不論郭敬明採取的是哪種詭辯技巧,其歸根結底只有一點,記住這一點就行了:

他善於利用「政治正確」的命題。


政治正確的特點在於:你無法從正面反駁。

你不能直接說:“你這個觀點是錯的”,因為政治正確的命題都是大眾所認定和接受的。


由此導致,你只能從隱藏的因果關係、邏輯推理等複雜的方式去分析是否成立,可一旦這麼做了,臨場你就容易陷入混亂,像李誠儒老師那樣,只能用表情來體現內心的迷茫……

讓郭敬明立於不敗之地的,是他的「政治正確」


一、郭敬明的「政治正確」。

所謂「政治正確」, 指的是要態度公正,要避免使用一些冒犯和歧視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的用詞,或施行歧視弱勢群體的政治措施。


政治正確的初衷,是為了追求公平、平等,反對歧視,對少數和弱勢群體予以保護,而且要求這種正確性在用詞、觀點、立場上均有體現。


以郭敬明為例,在《演員請就位》中,那段最為激烈的討論裡,郭敬明提出了三個政治正確的命題。

  • 第1個命題: 我在表達自己,允許個人審美不同
  • 第2個命題: 差的學生你也要教,甚至付出更多努力
  • 第3個命題: 存在即合理,百花齊放才有意思

這三個命題都是典型的「政治正確」,因為你單看這3點,都是我們觀念中無條件支持的。

也正因為這三個命題的政治正確,是普遍價值觀所提倡的,你無法從「正面」反駁。


因為你不能說:

  • 1:你不能表達自己,有些人的審美就是不行
  • 2:有的差生完全不該教
  • 3:不允許有些存在,有些花沒資格綻放

你要真這麼說,那觀眾肯定會覺得:你整個人都有問題,你價值觀都歪了,歧視少數人,不能容忍弱勢群體,簡直是希特勒!


所以郭敬明非常善於利用政治正確的東西,為自己詭辯,這樣對手只能吃啞巴虧,無法予以正面反駁,因為他必須認同你所提出的這些「政治正確」的觀點。


我們回看最強大腦中郭敬明與魏教授之間的衝突,也是一樣的。

本來兩人針對科學的爭論,因為魏教授一時氣話:“怎麼感覺和一個女人吵架一樣”,演變成了關於女性的爭論。

讓郭敬明立於不敗之地的,是他的「政治正確」

此話一出,郭敬明立刻找到突破口,在科學權威上沒有說服力的他,於是能理直氣壯的憤而離席,因為他知道,女人與男人的平等問題,女性的歧視問題,在現代已經是一個很敏感的而且政治正確的問題。


魏教授本人有沒有真的歧視女性已經不重要了,他的“用詞錯誤”已經讓他失去了本來的輿論優勢。


所以,當一個人用政治正確的話術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他背後站著的其實是大眾的價值觀,幾乎是不可否認的。


一旦搬出了政治正確的東西,你都不能輕易的進行正面反駁,因為一不小心就容易背上歧視的大帽子。


這也就是為什麼,主持人大鵬也被他的「政治正確」給帶歪了,迷迷糊糊地就跟他站隊,落得一片罵聲。

這同樣也是為什麼,李誠儒老師,沒有正面否定他,只能拿“小小年紀”來發洩情緒。


二、「政治正確」的缺陷在於不分情境

根據前面我們分析的,政治正確的命題似乎在任何時候提出來都是對的,用來當做論據簡直無可反駁。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一切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像這樣一句話,我們應該都覺得是正確的對吧?


那我現在拿著這句話,去指責一個捏死螞蟻的人,說他:不尊重生命,沒有愛心。


是不是也無法正面反駁?


因為邏輯上沒毛病啊!螞蟻確實是生命的一種,如果一切生命都值得被尊重,那麼螞蟻的生命也應該被尊重,而捏死螞蟻的行為自然是不尊重生命的。


但你是不是感覺,說不上來哪裡奇怪?

因為我們可能都捏死過螞蟻,但我們依然認為自己是有愛心的。


這就是郭敬明給我們的感覺,他說的都是對的,但就是哪裡很奇怪。


因為「政治正確」畢竟不是真理,並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正確,都成立。


還是以“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這個命題來看:

當情境變為法律制裁死刑犯的時候,我們能說法律不尊重生命嗎?明明死刑犯也是生命啊。

肯定是不能的,因為在此之前是他先傷害了別的生命,他先違背了這個命題。


由於這個案例比較極端,所以大家能夠第一時間反映出來情境不同。


那麼我們再回看郭敬明在演員請就位中的表現,他也是隻在自己的情境下使用「政治正確」的命題。


為了支持自己獨特而任性的選擇,他說要允許個人審美不同、要教差生、存在即合理要讓百花齊放,所以他認為這三個政治正確的命題是支持自己觀點的。


但實際上,他自己也違背了,因為:

  1. 他不允許李成儒老師的主流審美;
  2. 他打壓了好的學生;
  3. 他否認演技的存在更合理、只讓顏值的花開放。

李誠儒老師說的每句話他都要反駁,從根本上他就沒有做到自己所要求別人做到的“包容”。


他把公平當做武器,去武裝自己,卻踐踏了別人的公平。


所以李成儒老師平復了情緒、迴歸理性之後,在後臺採訪時,就指出了這一點。

“你可以藉口說我鼓勵那些演的差的,那你怎麼就打擊了那些演得好的呢?”

讓郭敬明立於不敗之地的,是他的「政治正確」


三、政治正確的矯枉過正

我們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放到在李成儒老師的情境裡,郭敬明這三個政治正確的話術,同樣適用。


我們試著交換模擬一下:

  • 郭:要選顏值高的,不能只選演技好的。
  • 李:我喜歡演技好的,你要允許個人審美不同。
  • 郭:要考慮差生的潛力,不能只以演技評判。
  • 李:演技至上這事,存在即合理。
  • 郭:要鼓勵小鮮肉,澆灌它才能開花
  • 李:年長的花也是花,要百花齊放。

邏輯上沒毛病,但是!


你會發現,這話由郭敬明說出來更有說服力,為什麼?


因為政治正確的出發點雖然是公平和平等,但主要是為了維護對少數群體和弱勢群體的公平,即便政治正確客觀上明明包含了主流群體,但主觀上這種公平還是對少數群體有傾向性,因為公眾都默認了——少數群體和弱勢群體更需要幫助和同情。


這種天然的傾向性,使得少數和弱勢的群體得到保護,部分人甚至利用這種傾向“為自己撐腰”。


回看郭敬明:

  • 首先,且不談他的個人能力如何,他的選擇不合主流,屬於極少數群體。
  • 其次,當三位更專業的導演統一意見,在這個對陣上郭敬明就處在了表面上的弱勢地位。
  • 再加上李成儒的暴脾氣和不好惹的形象,此時扮演一個被排擠、又不被承認的角色,對郭敬明是有優勢的。

政治正確在這個時候就是為他量身定做的,因為他太知道大眾對於保護弱勢和少數的直覺和執著了,屢試不爽。

於是,不論發表什麼觀點,遇到多大的反擊,他只要拉回到“這是他個人小小的意見,雖然不被認可,但要允許他說出來”,就難以讓他閉嘴,否則就是封殺、就是獨裁。

讓郭敬明立於不敗之地的,是他的「政治正確」


這其實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當政治正確的天然傾向性越來越明顯,有心人會加以利用,於是衍生出了我弱我有理的心理暗示,導致了很多社會問題。


比如,我們要尊老愛幼,這是再正確不過的一件事兒了,但這也讓許多人:

面對碰瓷的老人,只能啞巴吃黃連;

面對熊孩子的破壞力,只能選擇不計較。

因為大眾的第一反應,會自然而然的站在弱勢群體那一邊,所以真相不太重要,只能自己吃虧,畢竟沒有人想帶上歧視的大帽子,沒有人敢“恃強凌弱”。


於是在政治正確的命題下,原本的強者變成了弱者,而原本的弱勢卻成為了強勢。


這種強勢、弱勢的地位互換,在以言論自由為傲的美國,其實演變得更激烈。政治正確的力量,已經強大到讓他們的言論不自由了:

不能說“失業者”,而要說“ 非自願賦閒的人”;

不能說“ 殘疾人”,而要說 “肢體受到挑戰的人”;

用詞錯誤,就是政治不正確,就是歧視弱勢群體。

美國的政客們說錯一個詞,只要含有一點可能解讀為“歧視”的意味,就會被趕下臺。


所以你看,李誠儒的一句“小小年紀”,就炸出來了“小小年紀”的大鵬,敏感的“弱勢群體”都是這樣不分情境然後急不可耐的高舉平等的大旗為自己吶喊。

讓郭敬明立於不敗之地的,是他的「政治正確」

曾經挺好的女權運動,演變成“女拳”,誰說不是這種看似平等的「政治正確」的副產物呢?


其實,郭敬明不是個例,在如今資本大行其道、演技不被看好的市場情況下,他其實才是真正處於強勢地位的一方,但他依舊扮演被排擠、不被認可的“小人物”角色,是因為他知道這樣做,才能牢牢佔據輿論高地,搶奪政治正確的紅利。

面對這種反向傾軋,現實多的是無奈。


當「政治正確」的善意,被既得利益者利用,原本無心的舉動,就能被任意解讀,給對方戴上歧視的高帽。如果這個解讀者還擁有權力,就等是舉著正義旗幟的對無辜的人行使生殺大權。


不得不說,「政治正確」的出發點是好的,我們也確實應該對弱勢群體有著更多的關懷和幫助,但當政治正確的傾向與事實真相或者其他原則產生衝突時,我們對原則的把握是否要一味讓位於「政治正確」?

讓郭敬明立於不敗之地的,是他的「政治正確」

如何排這個優先級呢?這是值得你我思考的問題。這樣的存在,究竟合不合理,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