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區藏馬鎮變身文化旅遊強鎮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15個村集體存款從75萬元到4.4億元的背後——

傳統農業區藏馬鎮變身文化旅遊強鎮

光明日報記者 劉豔傑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彩華

  “這裡為啥叫藏馬鎮?相傳兩千多年前,一匹白馬盜取了秦始皇的長生不老藥,隱匿於山林裡不見蹤跡,時至今日,仍可聽到山中白馬嘶鳴……”深秋時節,走進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藏馬鎮,鎮長周瑞彬用一個美麗的傳說拉開了這次採訪的序幕。

  藏馬鎮山清水秀、林木蔥鬱,但人均耕地僅1.5畝。過去,村民依賴傳統農業種植,看天吃飯,大部分村莊都是貧困村。如今,隨著一批大企業大項目的挺進,藏馬鎮在“綠水青山,藏馬當先”的發展理念下,把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傳統農業區轉變成影視文旅綜合產業區、傳統農民轉變成現代農業工人、傳統村莊轉變成集聚型農村社區。

  數字雖然簡單,但也最能說明藏馬鎮這些年的變化:2008年,藏馬鎮15個村集體存款一共是75萬元,到2019年年底,這個數字增長到了4.4億元。山東省旅遊強鎮、省級文明鎮、獲全國最美休閒鄉村特色獎……如今的藏馬鎮,可謂產業興、農民富、生態美……

  國企主導+市場運作,產業振興激發鄉鎮活力

  “藏馬鎮的發展始於2008年,但真正駛入快車道是在2018年。”周瑞彬介紹,2018年,通過“國企主導+市場運作”的模式,藏馬鎮授權西海岸發展集團統籌實施土地開發、規劃設計、資金籌措、項目引建等各項任務。

  在國企平臺作用下,西海岸發展集團撬動了一批社會資本,引進融創、佳諾華、雙星國際等一批實力強、知名度高的市場主體參與鄉村振興:總投資50億元的青島影視外景地,與西海岸東方影都互動發展,拉長“大影視、大文旅”產業鏈條;總投資100億元的阿朵小鎮開啟集文化旅遊、品質旅居、運動休閒等於一體的全新小鎮生活模式;總投資54億元的佳諾華國際醫養健康小鎮,打造北方首個大健康全產業生態小鎮……

  佔地32平方公里的藏馬山旅遊度假區是藏馬鎮振興發展的強力引擎。西海岸發展集團主導運營後,將原來單一的旅遊度假區轉變為田園綜合體,集合高端種植、農業觀光、傳統農業種植為一體,實現“園區、景區、社區”全域統籌規劃、城鄉融合發展。

  “我們抓住重點項目入駐契機,堅持以土地流轉和村莊改造為抓手,最大程度盤活土地資源、放大土地收益,為農村集體增收夯實基礎。”周瑞彬說,目前全鎮已流轉耕地1.66萬畝、林地1.2萬畝,建成阿朵農莊、千禧谷等農旅項目20餘個,通過土地規模化經營,為當地村民提供了近1000個就業崗位和300多個經商平臺,周邊村莊每年增收上千萬元。

  土地流轉後,傳統農民變身為農業工人,除青苗補償、土地租賃收入之外,還能獲得工資收入。西海岸發展集團藏馬山建設集團副總經理郭威告訴記者,在他們智慧農業產業園裡長期打工的就有70多人,採摘季臨時僱用的有130多人,都是附近村莊的農民。

  口袋鼓了,腰桿兒直了

  “目前長阡溝等三個村和河西屯等四個村根據產業項目的佈局,已經完成了搬遷改造,實現了村民的易地安置,還有8個村將根據項目進展後續跟進。”藏馬鎮人大主席丁新春告訴記者,這些空下來的老房子也不會被完全拆除,修舊如舊改造成民宿,目前,鎮上正在規劃將這些民宿建設成為大學生文創基地。

  63歲的長阡溝村村民臧運德和69歲的河西屯村村民馮勝堂如今成了同事,在把自家的土地流轉之後,閒下來的他們來到智慧農業產業園打工,每月都有3000元左右的工資收入。

  2017年年初,臧運德搬進長阡溝社區安置區120平方米的樓房裡。他還分到另一處90平方米的樓房,“出租了,每個月還能收入1300多元錢。”

  說起自己現在的生活,馮勝堂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河西屯村正在搬遷改造,安置區是被高標準建成的具有山水田園風格的“藏馬山居”,他也分到了兩套房,還有一個月就可以如期收房了。

  2019年,馮勝堂從自己近30萬元的土地徵用補償款裡,拿出18萬元給兒子投資買地蓋房,做養雞場;他還每年拿出1萬元贊助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孫子。“以前單純種地,收入特別少,經常發愁老了怎麼辦。”馮勝堂說,“現在可不愁了,有徵地補償款,還能按月領工資。口袋鼓了,我的腰桿兒可直了!”

  隨著藏馬山的開發建設,一些外出闖蕩的村民也陸續回鄉發展。在藏馬莊民俗街,河西屯村的黃進淑開了一家深受歡迎的“蔡氏手擀麵”。“以前出去打零工,又辛苦收入還少,去年一年麵館的純收入就差不多有5萬元。”黃進淑說,現在既有土地流轉租金,又有面館收入,家庭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鄉村美了,農民富了,但是我們要看得更長遠些。”周瑞彬說,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他們正在探索把躺在銀行賬戶上的4億多元村集體資金的一部分變成資本或股本,嘗試混合經營等多種形式,實現集體資產和資金的長期保值增值。

  村民當“群演”,娛樂賺錢兩不誤

  50歲的藏馬鎮胡家莊村村民劉瑞華得知鎮上舉辦群眾演員培訓班,她二話沒說就報了名。經過5天培訓,劉瑞華取得了培訓證書。去年年底,劉瑞華參與拍攝了《藏馬來了》《藏馬你好》《這裡是藏馬》系列創意短視頻,她塑造的“藏馬大姐”角色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

  近幾年,西海岸新區大力發展影視文化產業,東部靈山灣有亞洲最大的重工業電影基地——東方影都,西部有藏馬山影視外景地,兩地實現互動發展。

  走進藏馬山影視外景地,古裝拍攝區、老上海街區、老北平街區和石庫門建築區四大板塊正在加快建設之中,歐美街區已經領先一步建成。

  為讓村民儘快進入“群演”角色,藏馬鎮專門成立了影視產業發展服務中心,自2018年開始,先後培訓群眾演員700餘人,其中509名合格群演被納入西海岸新區“群演公社”管理使用。

  “在家門口當群眾演員”讓藏馬鎮的村民有了參與文化活動的機會。記者在影視外景地看到,兩名培訓老師正在給群演做現場培訓。“一定要關注攝像機在哪兒、主演在哪兒……大家記住了,你畢竟是群演,不能搶戲。”培訓老師的一番話引發了笑聲。

  藏馬鎮西南地村55歲的張蘭花也在培訓班的人群中,她參與過電影《封神》的拍攝。她告訴記者,家裡的地都流轉出去了,跑來當群演既是一種休閒消遣,每天還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

  影視外景地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接待了《封神》《鬼吹燈之天星術》《我的天台街坊》《神工特兵》四家劇組,到明年年底,整個外景地將全部建成,會有更多的影視劇組入駐。

  “我們打算將群演隊伍擴大到千人規模。”周瑞彬說,劇組入駐也會給附近村莊的住宿、餐飲等產業注入活力,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06日 04版)

[ 責編:李伯璽 ]

(光明日報)


傳統農業區藏馬鎮變身文化旅遊強鎮

圖文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