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本你每天都要看的书,却一直受到冷遇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再愿意亲近我们的语文课本?

据父辈的说辞,语文课本是他们那一代人共同的上学回忆,倾注了大量的阅读时间和审美经历。而到了我们现如今的00后,10后,语文课本多半成了无用的摆设,成了生字词听写本,没有多少孩子愿意花时间去阅读,仅仅剩下的一点尊严,是作为语文课的标志。

它是一本你每天都要看的书,却一直受到冷遇

事实上,难道是课本的质量不够吗?语文课本教材的编写都是国家教育部主持的,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事情,一般还会选择一些地区进行试教,采取多方意见后才编成的。所以语文课本的质量以及权威性,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但之所以引起这样尴尬的局面,原因有下列这些。。

一. 学生的阅读选择较多。

比起上个世纪的学生来说,现在的祖国花朵的读物不可谓不多。青春小说、时尚杂志、体育刊物等等,现在的孩子,眼光更多地投向了课堂外的精彩生活领域。我们的语文课本,不是说摘选的文章质量不过关,而是学生的兴趣,更多地被吸引到了其他领域。

笔者这里希望,编课本的大专家们在选文时更加注重与现代生活挂钩。比如选择性地,将一些优美的网络美文编入散文、一些议论性很强的体育解说文编作议论文,也倒是不错的选择。

二. 课本背锅,成了抵触情绪的“原罪”

虽然语文课本的文章内容大都出自名家,而且排版也是有条有理。但是针对性确实值得商榷的,不同的学生兴趣爱好不太一样。有的学生喜欢诗词,有的却讨厌诗人词人的矫情,喜欢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

但由于大多数的老师讲课也是眼睛眉毛一起抓,做不到真的个性化,导致学生出现“语文课像睡觉”的抵触情绪。诚然如此,强迫一个人专心致志听一篇不感兴趣的文章的精讲,哪怕成年人都会觉得厌烦,更不必苛求孩子。

而语文书作为这种厌恶情绪、抵触情绪的“原罪”,被不少孩子束之高阁,倒也是挺委屈的。

它是一本你每天都要看的书,却一直受到冷遇

三. 纸质阅读热情本身在下降

随着电子科技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普及千家万户,因此纸质阅读,尤其是对于尚未完全懂得阅读重要的学生,显得更加式微。在这种大背景下,语文课本的生存空间被压榨得更加变本加厉。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想要重新赢得语文课本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强孩子的纸质阅读热情。纸质阅读的优点,电子屏幕阅读始终无法代替,这一点不做过多的论述。

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应该鼓励孩子多看书,当然需要引导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阅读有益的书。(漫画书类的快餐文化的书还是应该要摒弃的)

它是一本你每天都要看的书,却一直受到冷遇

四. 应试教育阶段,“阅读无用论”的猖獗

尽管我们常说要鼓励学生阅读,但是有目共睹的是,不少学校,不少老师,以“阅读无论”“看书影响学习”为由,经常肆意没收学生的课外读物,甚至随意打击学生的阅读热情。殊不知,这种短视行为,看似是为学生后,但却剥夺了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本的权利,严重者甚至影响了一个人一生阅读热情和习惯。

不少老师也会说,这样做是为了禁止学生看一些快餐类的书籍,浪费学习的时间。无可厚非,老师的出发点固然是好。但是这样“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却是一种管理层的失败,也是教育层面上彻头彻尾的失败。

“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是一种认知上的懒惰,一种管理上无能的体现,更是管理层对学生前路人生极度不负责任的体现。

不少学生,可能会在中学阶段,爱上阅读,并走上文学之路。有些真正有文学热情和梦想的未来的“莫言”们,就这样,因为“升学率”,为了眼前苟且的成绩,被彻底扼杀在摇篮里。像极了曹植在吟“七步诗”的时候,吟到第二句,脑袋“咔嚓”一声被哥哥取下来了。

笔者这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学校,能真真正正地每天给学生加入一定时间的阅读课,其他时间则禁止看课外读物。这样,既给了学生阅读时间,又不会占用学习时间。

笔者知道,发牢骚容易,当愤青容易,但解决问题却没有上述的那么简单。但是笔者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察觉这个问题,关爱我们身后的学生的阅读热情,以及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

当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的语文书不受重视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因为只有每个学生都喜欢上了阅读,学会了阅读,语文书也就真正功成身退。

最后,笔者不敢说是什么文学大匠,但是也热爱文学,也有一个小小的文学梦,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如果你也是一个文艺青年,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