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66億增持圓通,與京東、拼多多“三國殺”升級

阿里66億增持圓通,與京東、拼多多“三國殺”升級


快遞行業正變得跟電商行業一樣有看頭,特別是近段時間。

先是京東封殺申通,再是昨天(9月1日)阿里66億增持圓通,至此阿里在圓通持股比例上升至22.5%,成為第二大股東。


而一個月前某通達系快遞抵制跟拼多多關係緊密的極兔快遞。電商平臺對快遞行業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


目前,拼多多產生的快遞包裹量幾乎佔到市場總量的30%,京東也在發力下沉市場增加第三方訂單,二者自然都不希望讓阿里佔到便宜,有阿里背景的通達系快遞自然不受待見。


前兩天,順豐創始人王衛“湊熱鬧”豪擲5億,給自家快遞小哥發888元/人的現金紅包,足足刷出一波存在感。他似乎也在提醒著我們:看熱鬧時,別忘了今年上半年,順豐和中金合作“加盟制快遞”——豐網速運,也要來電商物流市場分杯羹。




“加盟制快遞”新玩家湧現


今年上半年,電商快遞市場迎來三個新玩家。

3月,印尼快遞公司“極兔速遞(J&T Express)”宣佈在中國起網。這家快遞與拼多多頗有淵源,其創始人李傑(Jet Lee)曾經擔任OPPO印度尼西亞公司CEO,據南方週末報道,極兔速遞目前派送的快件中,超過90%都是來自拼多多的商品。

極兔在東南亞快速發展的背後,便有著來自OPPO高層的投資。極兔進軍中國時,招攬了步步高體系OPPO與VIVO的代理商成為加盟商,而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與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的關係密切,已是眾人皆知。

為了迅速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快遞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極兔採取了跟拼多多同樣的打法——燒錢。除了對轉運中心及網點建設、車輛、人員方面進行大量投資,為了搶佔市場,吸引更多客源,極兔的收件價格也往往要低於本地通達系快遞,引發通達系加盟商不滿。

阿里66億增持圓通,與京東、拼多多“三國殺”升級


第二個新玩家跟京東關係緊密,它是有京東背書的眾郵快遞,與京東物流不同的是,眾郵的標籤是“下沉市場”、“加盟制快遞”的定位,與京東物流正好實現差異化發展,跟京東對下沉市場的攻勢相呼應。

在招募公告中,眾郵快遞稱其致力於成為“國內性價比最優的知名快遞企業”,提供高性價比的價格方案,服務產品主要聚焦於3KG小件、電商包裹,將為國內電商平臺、微商微店、新型電商、專業市場及散戶提供服務。

從定價上,眾郵同樣對標通達系快遞,搶奪市場之意明顯。

第三個是順豐的新業務,今年4月順豐與中金共同成立深圳豐網速運有限公司,據億豹網報道品牌暫定為豐網速運,也定為加盟制快遞,加盟商將優先在順豐旗下快運品牌順心捷達的加盟商中產生。

豐網會著力發展中低端電商件,早在2018年,順豐便收購加盟制快運公司新邦物流,以加盟模式成立順心快運,主打中低端市場,其自身也在加大平價快遞的比例,2019年5月推出電商特惠業務“順豐特惠”,每單低至4塊。

極兔、眾郵、豐網,三個新玩家家均有開放加盟,而且服務對象都是中低端件、電商件等。不難看出,三者的目標都是通達系主導的電商快遞市場。


電商快遞“三國殺”升級


電商平臺對其產業鏈上的快遞公司,擁有強大話語權。阿里的快速發展帶動了通達系快遞的崛起,卻也不得不活在菜鳥的視野下,兩端都被阿里拿捏。

但不得不承認,在拼多多崛起後,上游電商訂單的主導有所弱化。


據拼多多財報顯示,2019年平臺訂單包裹數量達197億個,日均包裹為5400萬個,同比上升77%。高盛全球投資研究部數據顯示,2018年拼多多的快遞包裹所佔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21%,並預計2020年將超過31%。現在的拼多多,完全有能力催生出一個新的快遞網絡。

眾郵也是如此,京東正在著力發展京喜與第三方商城業務。過去幾年的時間裡,下沉市場、新興電商(包括微信生態)等幾乎是快遞行業裡唯一的增量來源,並且都在阿里之外。

極兔和眾郵瞄準的平價快遞市場,和菜鳥以及通達系形成了直接競爭。尤其是極兔,跟拼多多一樣的野蠻打法已成為通達系的眼中釘。

據報道,2020年7月一家通達系快遞總部下發通知,要求下屬各網點禁止代理極兔速遞業務,攬派兩端加盟公司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代理極兔速遞業務,終端網點不得為極兔提供代收代派服務


該通知還鼓勵網絡舉報,一經核實將給予1000元/次的獎勵。此外,全國部分區域的快遞加盟商,也存在“封殺”極兔速遞的舉措。

但由於加盟商與快遞總部之間只是合作關係,快遞總部無法對加盟商做到十分嚴苛的管控。據南方週末走訪調查,在高派送費與補貼的吸引下,部分原本承包了其他快遞業務的加盟商,同時也代理起了極兔的業務。


對已經深陷價格戰不能自拔的快遞加盟商來說,新玩家帶著補貼入局很難對抗,不如自己分一杯羹,這也是小生意人的務實。

可以想象的是,如同拼多多推出百億補貼,逼得其他電商平臺不得不跟進一樣,極兔低價入局,也會挑起新一輪的快遞價格戰。

事實上今年以來,快遞價格就在持續下滑,

通達系單票收入(單票收入不等同於票單價)集體下滑25%以上,逼近2元,申通降幅最大,7個月內下降三分之一,由1月的3.3元下降至2.12元。


阿里66億增持圓通,與京東、拼多多“三國殺”升級


國家郵政局稱,今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38.8億件,同比增長22.1%,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823.8億元,同比增長12.6%,

這意味著實際上,快遞企業從每件包裹獲取的收入在降低。

加盟商趨利避害,快遞公司則不容退縮。若以毛利率作為快遞企業價格戰的標準,那麼今年上半年開始,快遞公司毛利率均有不同幅度的降低,單票收入的同比降幅幾乎都超過了單票成本的降幅。

新一輪,或者說是真正的快遞價格戰開始了。從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內循環的背景下,消費市場的對快遞行業帶來的新要求,是一些玩家的機遇,也是一些玩家的挑戰。



電商、快遞抱團加速


“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快遞公司的話語權正變得越來越弱

在很多消費者心裡,快遞分為兩種:順豐和非順豐。之所以有這種差別,很大程度上在於順豐的toC業務強,消費者容易感知,也使得順豐的C端商務件做出了一定溢價。

電商快遞本質則是個toB生意,尤其是通達系快遞,跟C端客戶接觸的端口也被阿里掌控B端電商賣家跟普通消費者的需求是不同的,為了控制成本,往往是對比各家快遞選取性價比最高的一家,沒有忠誠度可言。所以低價確實是在電商快遞市場最容易獲取市場份額的方式。

回到行業,快遞是個規模經濟的生意,成本與時效都與企業規模相關,國泰君安報告便稱即使各家快遞公司單票運輸、中轉成本逐漸趨同,規模較大的企業仍可以在快遞時效方面更勝一籌,因為在相同的成本之下,規模更大的企業發車頻次、派送頻次更高,提升了時效。

若按照正常的發展軌跡,快遞公司的行業集中度會逐漸提高。


因為B端商家會非常理性的用腳投票,面對同質化的服務,成本低、時效好的公司會獲得更多客戶,規模越大的快遞公司,越能通過低成本和高時效能取得更高的利潤,最終誕生行業寡頭。這也是充分利用社會化物流的阿里希望看到的結果。

但如今,三條有背景的“鯰魚”進入這個市場,極兔和眾郵都沒有直接跟拼多多、京東有股權聯繫,很可能是為未來用低價染指淘系訂單留下伏筆。面對新玩家,阿里會如何?


很可能會加速對通達系物流的整合,減少內部矛盾,把槍口一致對外。

電商和快遞抱團是必然,雙方的客戶是相同的,並且電商還有產業鏈上游的優勢,能夠從業務端制定行業標準,用數據提升商品流通效率,既有控制快遞的意願,也有讓快遞難以拒絕的資本、技術和訂單。

將物流服務作為生態的一部分,就意味著現在電商平臺是想吃掉這一截利潤,只是不知道這種陣營式的控制,對快遞行業的未來是好還是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