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为更好地开展“书画进万家”公益活动,促进与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氛围、普及文化知识、提升中国百姓对书画艺术的浓厚兴趣及鉴赏能力,让广大艺术家快速找到“知音”从而激发百姓对书画艺术品的收藏欲望、活跃书画艺术品流通市场,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格桑花慈善基金及墨笔文化网决定自2017年11月10日起在线直播格桑花开“书画进万家”公益大讲堂视频栏目,主要内容包括“书法赏析”“国画赏析”“金石传拓”等三个核心板块。诚挚的邀请各位书画艺术家老师做客直播间,参与公益授课,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国梦!

第一期《书法鉴赏》崔靖老师为我们讲述一味中药“龙骨”引出的惊天秘密——甲骨文!

第二讲:承前启后的标志-西周早期金文上乘之作《大盂鼎》

第三期:从吴昌硕追述石鼓沧桑及欣赏

第四期:小篆之祖李斯及《峄山石刻》

第五期:隶书探源

第六讲:书之初—竹简

第七讲:汉简之最—居延木简

第八讲: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崔靖

《墨笔讲堂》公益讲师—向经典要智慧

北京墨笔文化特聘艺术顾问

崔靖,1954年10月出生。汉族。祖籍山西。笔名:龙眠山客。号半聋 。北京墨笔文化特聘艺术顾问,中国国典书画院会员。文化部国礼文化发展委员会国礼书画院理事。中艺藏教育培训中心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艺术委员。中国五老书画院高级院士。北京市丰台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学校特聘书法教师。

“马王堆的发现与出土”

上世纪的1971年,正是我们国家“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特殊备战时期。这一年的7月30日,离湖南长沙马王堆不远的一家部队医院选择了地势高的两座土冢开挖防空洞。

医务人员在打孔探测作业时,突然从孔里冒出一股凉气,有人用水灌孔,结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溅出来。于是各种不同版本的猜疑评说在当地传开了。

面对不可思议的奇怪现象,部队医院将此情况报告了湖南省博物馆,由此拉开了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帷幕。揭开墓葬的神秘面纱,考古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

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开始了东边土冢的挖掘,挖开封土露出斜坡墓道和四级台阶的长方形墓穴,通过深挖发现一层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后,又发掘出了大量的木炭,清除木炭便见泛黄的竹席,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掀开深埋于地下的26张竹席,一座巨大的椁室就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整个椁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构筑而成,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四块隔板以“井”字形把椁室分为四个部分,内外绘制着吉祥图案,以朱漆为内黑漆为外辅之,居中为殓尸的内棺。以两道质地精良的帛束缠盖棺,如此精美的锦绣饰品在以往墓穴发掘中也属罕见。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考古人员开棺后惊奇地发现,虽历经2000多年,然而棺内这具女尸保存完好,考古专家把这座墓穴定为1号墓。马王堆汉墓的这种墓葬形制与棺椁结构,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为研究我国汉初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出土是20世纪中国重大的考古发现,尤其是1号墓内的千年女尸更受到国内外科技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创造了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的奇迹”。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这具女尸年约50岁,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开棺后发现女尸被浸泡在棺内约20厘米深的无色液体中(出土后不久渐变成棕黄色)。尸体保护如此新鲜与完整,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保存完好,全身有柔软的弹性,皮肤细密而滑腻,部分关节可以转动,甚至手足上的纹路也清晰可见。

经考证1号墓主为辛追,先是亡了权威显赫的丈夫利苍,后又死了带兵守戍任将军的儿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妇道人家亡故后为何获得如此殊荣的隆重厚葬?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其疆域辽阔,为稳固天下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后来这些诸侯随着势力的发展而固隅一方,严重危及了中央集权统治,于是刘邦以种种借口除掉了这些异姓王,以自己的亲戚代之。然而对长沙国的异姓王吴芮却迟迟未下手,原因是长沙国南边有一个军事实力较强的南越国(今广州)。为保住这个战略要地,刘邦既要笼络长沙国,又要防止长沙国叛乱,便施谋略派利苍到长沙国监督吴芮,利苍被封相且封侯,因利苍的封地在今河南信阳地区,故称轪侯。利苍早年随汉高祖刘邦打拼天下。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现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二号墓主人便是利苍,那具千年不朽的女尸就是他的妻子辛追。轪侯利苍为长沙国丞相。所任职的长沙国,即为汉初的吴氏长沙国。据史书记载辛追是长沙国临湘侯辛夷之女。据史书合理推测,约在汉高祖九至十年,湖北人利苍,携妻子辛追,带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利豨来到长沙国任职。不久正遇上邻国淮南王英布叛变。利苍劝说第二代长沙王吴臣诱杀了他的姐夫英布。长沙王之子吴浅、长沙丞相利苍即因此均被封侯。利苍即成为第一代轪侯。利苍于高后三年(公元前185年)去世。此时妻子辛追年未满30岁。利苍的儿子利豨成为第二代轪侯。据傅举有先生判断,利豨死于汉文帝12年(公元前168年)。死时年仅30岁左右。三年后,即汉文帝15年(公元前165年)50多岁的辛追去世。其时辛追在长沙约住了30余年。

马王堆出土千年不朽女尸的消息传开后,各方群众争相要求参观。当时的省革委会作出了布置陈列、立即开放的决定。于是来不及清理登记文物,做好保护工作。女尸等出土文物就于1972年5月22日对外开放了。情况经由新华社记者写的内参反映给了国务院。周总理当时因病住院,他看到报告后严厉批示:“湖南军区挖出,不报告省委,更未报告国务院。出土尸身和衣着、帛文还有其他文物非变质不可……必须立即采取办法,将尸身转到冰窖,消毒、防腐,加以化工处理。这是可以向群众说得通的。非当机立断不可。”接到周总理指示后,尸体被深夜转移到了湖南医学院。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后,女尸、丝织品、漆木器、帛书等大量文物需要保护场馆。二号、三号墓又即将发掘。湖南向国家计委呈送了建设库房和二、三号墓发掘方案。周总理接到报告后当天做了批示,确定考古发掘项目方案框架,拨出专项经费20万元。按照总理的指示,成立了一个“豪华”的项目组——由当时的湖南负责人李振军担任项目组组长,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现代考古学权威夏鼐、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黄家驷等担任副组长。之后周总理就马王堆的发掘保护等问题又先后作出三次批示。

为了让马王堆汉墓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项目组集合了全国相关领域的顶尖力量参与发掘保护研究和新闻宣传。参与的单位有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市科技组、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人民画报社等,省内则有包括地质、气象、微生物、化工等科研单位以及新华社湖南分社、湖南日报社等新闻单位。如此规格和规模,恐怕也是中国考古史上的新纪录。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整理”

马王堆的出土文物数千件,使我们有了几辈子也研究不完的珍贵历史第一手资料。我们今天单说出土中的简帛文字,此次出土大约25万字,计50余篇简书帛书文章。是马王堆发掘以来最完整最权威的释读版本。简帛文字记载的内容相当多刷新了历史,连司马迁的《史记》中有的也没能涉及。帛书中老子《道德经》是最古老的版本。《五星占》所载通过肉眼测算出金星的会合周期为584.4天,与紫金山天文台仪器测算出的时间只差0.48天。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四篇古佚书《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让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重现天下。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最早的“瓷”字——资。马土堆汉墓竹简《遣策》记录的名称中将不同陶器分别称为“土器”和“瓦器”。也有个别学者把《遣策》中的“资”确定为“瓷器”的。《说文解字》中没有“瓷”字,也就是说马王堆竹简中的“资”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瓷”字。

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丝帛是一种比竹、木昂贵的书写载体。清华大学教授、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研究专家李学勤介绍,我国迄今出土过两次帛书:第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长沙子弹库出土的帛书,唯一一件完整的帛书被卖到了美国,国内只剩一些残片;第二次就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不仅量大而且保存相对完整,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1974年至1976年,唐兰、张政烺、朱德熙和裘锡圭整理的《老子》甲本及卷后古佚书、《老子》乙本及卷前古佚书,唐兰与马雍整理的《战国纵横家书》,张政烺负责的《春秋事语》释文以及《五星占》《地形图》《导引图》《驻军图》《相马经》《天文气象杂占》《六十四卦》等篇目都完成了拼接、释文工作,有的还做了校注,分别刊载于1980年、1983年、198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叁)、(肆)中。但张政烺先生整理、马王堆简帛中篇幅最长的《周易》经传,以及一些重要的术数类文献,如《刑德》《阴阳五行》等未见收录,更缺少对已有成果的全面总结。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1995年国家文物局请李学勤牵头,重新恢复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工作。由于经费得不到保障,工作室只保留了不到一年。2008年年初,湘博希望对30余年来马王堆汉墓简帛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未发表的帛书及其他残片进行归类分析,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做出高质量的释文和注解。2008年9月,湘博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及中华书局达成合作协议,成立《集成》编纂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共分七册,前两册为整理图版,中间四册是释文注释,第七册是原始图版,定价9900元。《集成》的主要受众还是学者。比如当时的医书,对现在的中医没用,但对研究中医史很有用。项目从2008年9月正式启动,到2014年完成出版,前后经历了6个年头。《集成》是一部优秀的出土文献整理著作,其在文献传承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在学术界乃至更大的领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复旦大学教授、出土文献整理研究专家裘锡圭介绍,在出土的帛书中,大部分书早已失传,有些书如 《周易》《老子》,虽然有今本传世,但马王堆出土的是古本,内容与人们现在看到的版本有不少差异。通过对马王堆简帛的释读,可以校正今本的错误,使人们更准确了解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们的思想。“以前受疑古思潮影响,有人认为很多先秦的书是汉代以后的人造假,马王堆帛书出土整理以后,就知道有些被认为假造的书确实是先秦时代的著作。”李学勤说:帛书不仅展示了2000多年前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还提供了《史记》《汉书》等史书记载以外的资料与观点。他建议人们关注其中的楚文化元素,因为长沙正是楚文化的中心。进一步研究马王堆帛书的时代性和地方性,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楚文化传统、汉代文明的一些看法,这在考古学上和历史学上的意义是很难估量的。

“帛书抄写年代与书风浅析”

下面说一下马王堆帛书的抄写年代,根据帛书中如《阴阳五行》甲篇中的“廿五年、廿六年”(即公元前196年)和《五星占》中的“文帝三年”( 即公元前177年)等可以推断,马王堆帛书抄写的年代大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左右)至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之间。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一共有28件,多达十二万余字,内容相当丰富,包括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医学和杂书等许多方面。马王堆帛书的书体,全部是手抄墨迹,它们的出土,使我们有幸看到了秦汉书法的真迹,看到了两千多年前篆隶、古隶以至汉隶的蜕变发展过程。为我们追溯隶书的起源以及考究隶书的发展过程提供了确凿且充足的详实资料。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字最珍贵的资料,也是研究我国书法的第一手珍贵资料。我们知道绢帛是一种十分名贵的书写载体,既便于书写又便于携带,比起简牍的繁重,绢帛的优势就更为突出,因此能够在贵重的绢帛上写字的人必然是在简牍上进行了相当多时间练习的书写圣手,所以这些极具书法功底的人在绢帛上所抄写的文字,一定是能代表当时书风的精品,因此对汉代书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如何赏析马王堆汉帛书独特的艺术风格呢?从书法发展历史上看,当字体发生变化的同时笔法也会在原有基础上有革新和创作。在这类帛书中很多正规篆书的圆转笔道多数已经分旁,帛书为当今书法创作提供了高古而生动的临摹范本。马王堆帛书分为整幅和半幅两种形式,整幅幅高约48厘米,每行可书写70—80字不等;半幅幅高约24厘米,每行可书写20—40字不等。帛书的抄写大多有一定的格式:有的用墨或朱砂在帛上勾出竖条界栏,即我们后来说的“乌丝栏”和“朱丝栏”。篇章之间多用墨钉或朱点作为区别的标志,篇名一般在全篇的末尾一两个字的空隙后标出,并记录下篇章的字数。马王堆简帛书字体分为篆、秦隶(或古隶)和汉隶三类。这类帛书既不同于篆书的圆转迂回,也不同于规范严谨的成熟汉隶。由于帛书的抄写年代不同、抄写者也不同,其字体风格也不相同。启功先生认为这是“隶类字体”,只是还有“篆类的遗传痕迹”,其中有抄写端正保留部分篆书形态。马王堆帛书有其独特的特色,纵有行而横无格,结字自由俊逸,富有节奏,跳跃感十足。总体圆转,不拘一格、自由烂漫。以前我们讲过,从文字学角度来说,以秦汉之际为界,秦小篆以及小篆以前的文字统称为古文字,汉代的隶书和隶书以后的字体统称为今文字,帛书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之间的变化以及其书法艺术特色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总体来说帛书的书体有明显看到笔画被拉直、被简化的迹象。我们知道,古隶改变了篆书匀速、缓慢的用笔方法,而是有快有慢,笔画形态有各有不同。在笔画的形成中则方中寓圆、粗细相间,章法上更是参差错落、富有节奏。这类帛书虽还存留部分篆书的痕迹,但隶书意味已经相当浓厚,几乎完全打破了篆书封闭型空间的构造而全然成为一种开放式的空间结构,整个字收放自如,呈现出一种新的姿态。马王堆汉帛书的书体是发展中的隶书。它虽还没有完全摆脱篆书的相对封闭的环形结构,以平直线条代替婉转曲线,在笔势中已有了八分书的因素,虽没有刻意追求一波三折的笔画形态,但率意而为的书写方式和毛笔运行中的上下左右提按扭动,已经为我们描绘出了早期隶书的书体特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成熟隶书的前奏,这为我们在汉字和书法领域研究“隶变”这一重要过程提供了珍贵而翔实的实物资料。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大都用墨抄写在生丝织成的黄褐色细绢上。帛书出土时,由于受到棺液的长期浸泡,部分整幅的帛书因折叠而断裂成了一块块高约二十四厘米、宽约十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帛片,半幅的则因用木片裹卷而裂成了一条条不规范的帛片。这些隶书或因抄手不同,或因抄写时代先后有异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貌。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一种字体的确认,不只是看它的字形结构,而主要是看它的构形取势和笔画的具体形态。比如以人们习惯称之为篆书本的《阴阳五行》甲本来说,无庸讳言,这卷抄本上许多字都还保留着篆书的形体结构,例如“寺”写作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逆”写作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之类,看上去似乎确是篆书,但实际上与其称为篆书,还不如称其为隶书。因为在其构形的文字中,已大量出现了隶变的痕迹,至于只有隶书中才有的点、挑、波、磔等笔划形态更是俯拾皆是,

“朔”字写作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凶”字写作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此外,其构形的取势也已由长变扁,横向舒展。因此我们以为,这种已在隶变中的字体并不是典型的篆书,而是一种保留篆书形体结构较多的隶书。又由于这种字体与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所存的秦隶有较大的差异,为了免生歧义,我们姑且将这种以隶书的笔意书写篆书结构的字体称之为“篆隶体”。帛书的字体除上述“篆隶体”外,还有古隶和汉隶两种。这里所说的古隶,也就是与秦隶极为相近的那种字体,它间于篆隶之间,结构上隶变和痕迹非常明显.

如“若”字多写成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其中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的折转变成了挑势的横笔,“口”则有了明显的断口。在笔划上则点、挑、波、磔并举,在线条的运作中则方圆共用、粗细相间,章法上更是欹斜正侧、参差错落,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或许是因为抄手的不同,马王堆帛书中的古隶抄本具有各擅胜场的艺术风采,例如《春秋事语》的古隶字体用笔厚重朴实,横平竖垂,波面不倾,磔而不张,一派雍容大度的古朴气象。至如《战国纵横家书》则笔道纵横,方圆并举,舒展俊逸,波则内敛,磔则外张,一种雄毅豪放的气势跃动于字里行间。又如《老子》甲本则取势方正,用笔粗细适意,布字大小合宜,具有一种自然雅稚的墨韵。再如《阴阳五行》乙篇则用笔秀逸而细劲,谋篇布白更是匠心独运,多次出现两字一行横排书写的帛书片断,俨然一件刻意经营出来的书法作品,有着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马王堆帛书》用笔沉、遒健,与一般的汉简书用笔相比,无草率之笔,亦少见侧锋用笔,能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似出于相当成熟的书家之手,而非一般民间书者所为。处于隶变阶段的《马王堆帛书》,虽然已经形成了隶书特有的横向运动笔势,但依然保存着篆书母体的明显特征。这从《战国策纵横家书》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与《老子》乙本那种完全横平竖直,再加左掠右波的写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老子》乙本已经趋向成熟汉隶的笔法,其横竖、掠、波画都开始走向规整,表现出一种统一的美,那么《战国策纵横家书》则还保留着金文、大篆中特有的斜势笔画和结体特征,它展现了一种错综的丰富的质朴美,使人回味无穷。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战国纵横家》书风典型欣赏”

下面具体欣赏分析一下。《战国纵横家》帛书是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墓主卒于西汉开国后18年,抄写时避汉高祖刘邦讳,因此可以判定《战国纵横家》为西汉初期之物。其质地为生丝细绢,首尾基本完整。在墓中卷放在漆奁盒内,由于经水浸泡,有墨迹互印之痕。前面部分写得气韵雄强,下笔重着纸,点画茂密,气势逼人,有大丈夫气;后面部分写得温婉妍媚,笔画偏细,行气疏宕,字距松动,具巾帼之象,似出自两人之手。帛书《战国纵横家》是西汉时期最有价值的墨迹之一,此作出自西汉上层书写者之手。运笔、行笔大气,自然开张,结体完全出自有相当篆书功力的书家之手。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两位书家的书法风格略有不同,一位雄毅刚劲,字体狭长,用笔方圆并重,粗细不拘,顿挫有力,结体有篆意,但笔道融入隶书笔意,其波、挑随处可见,转折棱角分明,刚柔相济,一派雄健气象。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战国纵横家》与其同时代的汉碑、汉简相比,特别与《居延汉简》等相比,可明显看出《战国纵横家》出自文化人、士大夫之手。在书法技法及审美上,帛书行笔效果完全不同于写在竹质、木质或纸质上,别有一种凝练的笔趣,行笔内涵更丰富。《战国纵横家》文字为古隶,为研究秦汉之际的书法演变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战国纵横家》书法特点是结体虽然偏长形,但已逐渐解散大篆紧密的结体,更显松动随意。横画已有蚕头雁尾的雏形出现,右捺之画用笔铺毫形成隶书明显特征。章法布白仍然保留着西周大篆《毛公鼎》《散氏盘》的优美特征。作品后半部风格明显不同,书风温婉闲淡,字体狭长,可看出后一位书家力求与前一位书家的风格保持协调,但其用笔圆润,少见那种“郁拔纵横”的气势,从而显得阳刚气不足,多了一些柔秀之态。此作在马王堆帛书中最具雄浑之气,是最具帛书研究价值的代表作之一。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战国纵横家书》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李学勤

总体来看,《马王堆帛书》的章法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它纵有行,横无格,字的长度非常自由,通篇看去如同后世的行书行款,加上如“也”“子”“可”等字加长的左掠或右波、运用夸张的提按,造成了强烈的跳跃节奏感。这种节奏和章法可称得上是汉代章草的滥觞。

《马王堆帛书》还存有大量的异体字、通假字和当时的手写体,同一字有时有多种写法,也有一些不同部首的字混合为同一部首,这些都反应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因此在欣赏与学习《马王堆帛书》的同时如能学习一些和古文字有关的知识,将有助于对当时文字的理解。 我们知道在帛上人们画“乌丝栏”或“朱丝栏”将绢帛分成栏格,所以在栏格的约束下,帛书整体呈现出了竖成列而横不成行的样貌。当时的抄写者,大概并没有将其当作一幅书法作品来经营,左右间距大致相同,而上下间距有远有近,随意性很强,完全没尽相同。总的来说马王堆汉墓帛书均可归为隶书类。在章法上为我们呈现出来的风格大都比较含蓄、动态空间组合结构。其书体间于篆、隶之间,还保存了部分篆书的结构,但隶变的痕迹已经相当明显,笔道已显然不是篆书圆转环绕的形态,而是注入了大量隶书的笔意。特别是有些偏旁已明显隶化,在用笔上形成了点、挑、波的现象,有的仍保留了篆书的形态。古隶的范围应当从战国晚期开始,以秦隶为主,有被约束的局促之感,字形大小不一,错落有致。

“帛书的章法美及隶变特征”

总结以上几篇帛书的章法特点,我们领略一下帛书的章法美。

一是疏朗清秀型——如《阴阳五行》乙本,此篇帛书用笔秀逸细劲,字距稀疏,有明显的“朱丝栏”和“乌丝栏”作为界格,其文字完全居于栏明快的感觉,实属疏朗清秀一类。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二是工整朴茂型——如《战国纵横家书》,这篇帛书与其他几件作品风格迥异,一改温婉秀逸之态。其笔画刚劲舒展,结体修长挺拔,字形长短收放自如,字距紧密,造就了章法的茂密雄强。而细心一点我们会发现,后半段的章法特征与前半段的风格又有所不同,后半段的气势显然弱了下来,笔画圆润了。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从艺术观赏的角度论,马王堆帛书中的古隶抄本是其精华所在,但从抄写的规范和整饬等方面来看,那大批用汉隶(或称为今隶)抄写的帛书则给人们提供了比较工整、比较成熟的隶书范本。这种帛书抄本和字体在构形上已比较规范,用笔已比较有规律,笔画已完全失去了篆书圆转的态势,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其字形呈正方或扁方形,笔画以方折为主,横画方入尖收或蚕头雁尾并用,左波右磔对比强烈,字距间规整有序,俨然一种谨严、成熟而定型的汉隶字体。这种字体的帛书抄本当以《相马经》《五星占》《老子》乙本与《周易》等为其代表。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帛书字体的不同形态,给中国书法发展史的研究,特别是给隶变研究提供了绝好的第一手材料。书法界一般都认为,隶书起源于战国晚期,成熟于西汉晚期,精熟于东汉末期。但随着地下资料的不断出土,这种传统的看法都在逐一地进行更正。例如对隶书起源问题的研究,裘锡圭先生更是在其《文字学概要》一书中指出:“隶书在战国时代就已基本形成了。”而且关于隶书的起源,现在已至少还可追溯到了春秋末年的山西候马盟书,常耀华先生曾专门撰写了《开隶变端绪的东周盟书》一文,明确提出:“东周盟书宜为隶变之滥觞”。

他指出盟书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藏头露尾、有轻有重、有肥有瘦的新型笔划,例如撇、捺笔划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篆引缠绕的笔法,改变了笔划的基本走向,由上下运转变成左右舒展,从而使篆书的扭结得以解放,使字势由二维向着四维空间扩张,形成八面来风之势”。由此可见隶书的起源,保守一点地说,也应定在春秋晚期,即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为宜。隶书发轫于春秋晚期,历经战国时期的不断演进,其隶变的过程,应该说在湖北睡虎地出土的大批秦简的书写时期,已基本上完成了,这也就是说以波挑的主要特色的秦隶,已为汉字的隶变作了总结性的工作。马王堆帛书中的古隶抄本其形态与睡虎地出土的秦隶基本相同,它完全摆脱了篆书的结构方式和用笔规律,以点、挑、波、磔等隶书的基本笔划娴熟地构就一个个横向取势、方正为主的字形,很显然帛书中的古隶抄本乃是隶变完成阶段的秦隶在秦汉之交的长沙出现的一种范本。

隶变既然在秦代基本完成,那么隶书的成熟期也就不会晚至西汉末年或东汉晚期。现已有许多学者明确提出:隶书确立在西汉初年已经开始。其实不仅是隶书的确立,而且是隶书的成熟也在西汉初年就完成了。这里所说的隶书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今隶或者叫八分隶书。一般说来,所谓八分隶书的显著特点乃是构形扁方,笔划已具有规律性的波势和挑法,左波右磔对比强烈,字形内敛而外张,构形部件稳定一致。如果我们根据这些特点来检测帛书中的隶书抄本,那么很容易发现,这些八分隶书的主要特征在帛书中已充分地显示了出来。以帛书《相马经》为例,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出如下特点:

● 构形比较规范,结构趋于扁平方正。

● 用笔已很有规律,横画切锋重人,方起尖收,呈蚕头雁尾之态,点、挑、撇、捺已成为构形的主要笔划,并且各以成熟而定型的姿态组构字形。

● 线条以方折为主,长短相聚,粗细相间,已完全没有篆书线条圆转缠绕的态势。

● 章法上则分行布白,整齐有序,或行距推近、字距拉开,或行距较宽、字距较密,均疏密有致,整齐划一。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帛书中的隶书抄本,无论是在用笔和结构上,还是在线条的运用和构形的规律上都是一种已经相当成熟、相当规范化了的八分隶书了,以之与东汉后期的碑刻隶书相比较也毫不逊色。众所周知,在中国书法史上,传统的帖学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直到有清一代,随着清代汉学的复兴,随着清代金石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才出现了以碑学改良帖学的主张和理论,也只有在这种提倡碑学的旗帜下,汉代的诸种隶书名碑,才得到充分的利用和肯定,以至众多的书法爱好者,都或多或少地在汉代碑拓的海洋中寻求隶书的神韵和意趣。但不无遗憾的是,这种种碑刻,不论其刻工技艺怎样超群拔俗,终不能完全表达当时书者笔下的韵味,而加上碑拓效果的好坏东西,更决定了人们很难直接领略和把握汉隶的真实面貌。

马王堆帛书的出土,无疑是极大地弥补了这个缺憾。它既不是如竹木简那样是单分书,也不是如碑刻那样经过刻刀的修饰,而是成篇地用墨直接抄写在丝绢上的隶书抄本,它可以让我们从中品味帛书书法的行气、布白和章法,寻觅汉初隶书的用笔规律和结构方式,从而免除了过去看碑拓时那种雾里看花、难得其真的烦恼,充分领略法帖那种惟妙惟肖地传达书写者思想情绪的笔墨神韵。或许正因为如此,帛书出土以后,即得到书法界同行的宝爱,可以预见随着帛书书法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帛书艺术爱好者的反复临摹和实践。一种具有汉初书风气象的帛书法艺术将以其特殊的风格和隽永的文化内涵而矗立于中国书法艺术之林。马王堆帛书填补了书法史上一段空白。综上所述,马王堆帛书抄写的年代大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至汉文帝十二年(168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文字型体大变革时期,即从篆到隶转变的时期。马王堆帛书以丰富的书法资料,完整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的发展路程,对我们理解书法发展轨迹,修正某些模糊认识有重要作用。

以前一说篆书,大篆就是几个盘,小篆就是李斯,再以后就是李阳冰。一说隶书就是汉碑。看到马王堆帛书,才知道成熟的汉隶形成之前,竟然还有如此丰富生动的发展历程;才知道李斯的小篆并非大篆发展的唯一站点,大篆发展的过程中,就孕育着草书、隶书,甚至楷书的萌芽。由于秦代过于短暂,李斯“书同文”,“同”没“同”值得怀疑,所以小篆是否作为流行的书体是很难下结论的。另外姿态各异的汉碑也未必就是汉隶的通行书写方式。马王堆帛书提供的诸多的信息,使我们的眼界大开,旧有的观念得到颠覆。汉碑精品很多,各具奇态,但所共有一点,就是笔画呈现的蚕头燕尾,使得蚕头燕尾成了隶书的代名词。我们看马王堆帛书,即使成熟期的隶书,也不过仅有少量的蚕头燕尾,大多还是直画。让我们懂得,隶书原来也可以这样写。再加上新出土的汉简资料,窃以为大概民间一般性书写隶书,并不强调少蚕头燕尾,只是在比较庄重的碑版上,才特意装饰的。以前我们赏析与学习隶书,主要是学汉碑。较之汉碑马王堆帛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其一马王堆帛书是墨迹。其二马王堆帛书字数较多,便以全面学习。其三马王堆帛书具有区别于汉碑的独特性。其用笔秉笔直书,方便快捷,结构收放自如,大开大合,章法竖成列横不成行,天真自然,具有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其四马王堆帛书上迄大篆,下通汉隶,旁涉章草、楷书,具有很大的生发性。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左右逢源,在各个书体领域纵横驰骋。马王堆帛书就是现成的篆隶结合体。欣赏与学习帛书,从中会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学习马王堆帛书唯一的难点在于识字。由于马王堆帛书未脱尽篆书遗迹,许多字难以辨识,给我们学习带来一定难度。魏碑由于不存在这方面的难度,故一出土就形成潮流。我想帛书学习未成燎原之势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我想有识之士,不会无视马王堆帛书的。现湖南美术出版社已出版有《马王堆帛书大字典》以及《简牍帛书字典》等。想来对大家欣赏与学习《马王堆帛书》会有着很大的帮助的。

下面最后一个环节,我集马王堆汉墓帛书字,现场创作一幅作品:上善若水。希望大家喜欢。

墨笔讲堂 | 老崔说书法 古隶精华-马王堆帛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