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皇帝”杜月笙,願花50萬修家祠,為何卻不好好安葬父母?

“上海皇帝”杜月笙,願花50萬修家祠,為何卻不好好安葬父母?

1949年前的上海,總人口不過五百萬人,其中有四百萬左右的流動居民混雜其中,政府的管理能力低下,加之上海地區的外國勢力縱橫交錯,租界與租界之間逐漸形成了許多“三不管”地帶,這是滋生犯罪的土壤,久而久之在其中繁衍出許多獨立勢力,例如青幫,例如杜月笙。

地不長無名之草,天不生無用之人,在物慾橫流人心繁雜的上海灘,一個赤手空拳打天下的窮小子,孤零零一個人從社會底層做到“流氓頭子”,被尊稱為“上海皇帝”,然在外界看來如日中天,聲名顯赫的杜月笙,始終有一件家務事最為人詬病——未能妥善安葬生身父母

中國人講究“死者為大”、“入土為安”,喪葬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環,在江湖上行事有禮有節的杜月笙為何單單在這件事上模糊處理,將自己陷入不孝境地呢?

“上海皇帝”杜月笙,願花50萬修家祠,為何卻不好好安葬父母?

一、慘痛的童年經歷

光緒十三年(1887年),七月十五日,家住高橋鎮的杜氏夫婦在這天夜裡迎來了他們二人的第一個孩子,是個男孩。

因在鬼月鬼節之夜出生,此乃不詳之兆,父親杜文清為兒子取名為“月生”,這與劉姥姥為王熙鳳出生在七月初七的女兒取名為“巧姐”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是最淳樸的期盼,“借力打力”以此壓住懷中嬰兒的命。

根據杜月生後來的經歷來看(後章太炎為其改名為“月笙”),他的的確確是個生命力頑強的人,絕處逢生逆風翻盤,不知其中到底有幾分父親仔細為他取名的功勞。

杜文清和妻子朱氏在杜月笙出生之後,沒過多久便相繼去世。

“上海皇帝”杜月笙,願花50萬修家祠,為何卻不好好安葬父母?

那杜文清原本是在海關衙門做些不要緊的雜事,後來手頭有了些閒錢,便與人合夥在楊樹浦開了一間米店,但是杜文清萬萬沒想到的是,米店的生意哪裡是那麼好做的,開張後不久他們竟遇上了一場瘟疫,緊接著就是接連一個月有餘的梅雨。

米店糧食價格一天一個樣,後來因雨季潮溼,米倉中存貯的大量貨物發黴,杜文清在楊樹浦的生意是一天不如一天。

高橋鎮的日子同樣不好過,朱氏拉扯著不足兩歲的杜月笙,肚裡還懷有一個六個月大的嬰兒,平日裡還要為周圍鄰居漿洗衣物,以補貼家用,被災情籠罩之下的小鎮,許多人無米下鍋,朝不保夕。

朱氏只能帶著孩子前往楊樹浦與丈夫匯合,見到楊樹浦的生意慘淡之景後,夫妻二人一商量,只能先委屈朱氏,讓她進入當地一家紗廠做工。可想而知那個月份的上海,該是多麼悶熱,紗廠的健康女工尚且吃不消,更不要提一個孕婦能不能挺得住。

“上海皇帝”杜月笙,願花50萬修家祠,為何卻不好好安葬父母?

朱氏因過度辛勞,最終生產時難產大出血,生下女兒後不久便撒手人寰。杜文清此時掏出身上僅有的銀錢,為妻子購置了一口白木棺材,託同鄉幫忙將棺材抬回高橋鎮,葬在距離杜家所居屋舍不遠的田塍上。

因無力辦起一場像樣的葬禮,妻子朱氏始終未能入土為安,只在棺木上緊緊纏繞了幾圈稻草,以作遮風避雨之用

兩年之後,杜月笙的父親因為一場急病,也不幸逝世。此時杜月笙幸而身旁有一位為人仗義爽快的繼母張氏,張氏雖然與杜文清夫妻緣淺,但是她心腸慈善,主動掏錢出力為杜文清購買棺木,處理安葬事宜。

此時接連失去雙親的杜月笙,也不過是個五歲的幼童。

“上海皇帝”杜月笙,願花50萬修家祠,為何卻不好好安葬父母?

二、庇佑子孫的福地?

若說杜月笙不孝,那可是大大的冤枉。杜月笙本人是一個極其重視孝悌觀念的傳統中國人,早年間未發跡時,保全自身尚且困難更不要提遵循孝道,因而使杜月笙早早在心頭埋下一個信念,日後定要出人頭地,為杜家光耀門楣。

1931年,杜月笙花費50萬大洋為杜家興建家祠,修繕家譜。

在杜氏宗祠落地建成之日,上海灘乃至全國有名有姓的政商界人士都前來道賀,就連蔣先生這樣的人物都親自命人送來一副賀禮。如此的排場陣仗,真是讓人好不歡欣,既然這樣的大事都做得,為何安葬父母這樣的舉手之勞卻不願“高抬貴手”呢?

有一種流傳廣泛的說法是,杜月笙聽信了江湖術士之言,為保全風水,為後來人著想才選擇不為父母親安葬。

原來當日朱氏葬入的那塊田塍,是個百年難得一遇“寅葬卯發”的風水寶地,

且只適合浮葬,若是他日以任何形式,改變了這一方式,那麼對於子孫後代的運勢必有影響。

“上海皇帝”杜月笙,願花50萬修家祠,為何卻不好好安葬父母?

當日杜文清的棺木正停靠在與朱氏的浮厝之地相鄰不遠處,繼母張氏有意為這夫妻二人行合葬之禮,但因資金問題一直未能如願。湊巧的是,幾年後這二人的棺木之間竟然生長出了一顆黃楊樹,此樹無人栽培,就這樣直長得亭亭如蓋。

風水先生對杜月笙說此乃大吉,黃楊樹生長於杜氏夫妻的棺木中央,多年來為他們二人遮風避雨,又緊緊紮根於這塊福地土壤之下,此乃“夫妻樹”。日後杜系子孫的榮光都來源於這塊福地,這株黃楊。

民間卻有“窮不改門,富不遷墳”一說,杜月笙雖在在外風光無兩,可只要想起父母親尚未入土為安,這心中始終有許多無法言說的遺憾。

但中國人篤信風水,遷墳一事切不可輕舉妄動,杜月笙訪遍了上海周圍有名的風水大師,得來的結果竟然出奇的相似,紛紛勸他不要輕易將棺木移位,都與那江湖術士所言相差無幾。

杜月笙就此作罷,再未提及為父母遷墳改居之事。

這世間事說來也奇,上海三大亨中,張嘯林淪為漢奸走狗被戴笠秘密暗殺;黃金榮垂垂老矣接受勞動改造,在上海“掃大街”。唯有杜月笙落得的下場最好,他攜家人逃竄至香港,杜月笙離世時門下雖不復往日光景,

但身旁子孫俱在,體面仍存,不知是不是那塊福地為他爭得了這最後的榮光。

“上海皇帝”杜月笙,願花50萬修家祠,為何卻不好好安葬父母?

三、《杜月笙傳》作者提出反對

“福地說”與“夫妻樹”的說法聽上去玄之又玄,既在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倒是很符合市井百姓茶餘飯後,藉以談天消遣。

可是事實真就如此嗎?有人對以上的玄學說法提出質疑,此人便是杜月笙的密友章君榖

別看杜月笙以及他身邊許多青幫的頭目,大字興許不識一個,聖賢書沒讀過兩天,但是他們對於讀書人卻是相當敬重,對於做學問那是相當的支持,杜月笙本人便結識了許多文化界的朋友。

章君榖便是其中一位,他曾經就職於《申報》,尤為擅長寫人物傳記類文章,提筆寥寥幾語,一個鮮活的人物便躍然紙上,這多半要得益於他做事的嚴謹。

有人評價章君榖,說他“用跑新聞的方法找材料,以做苦工的氣力寫傳記”,章君榖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版的《杜月笙傳》中專門有一段文章用來解釋杜月笙為何不妥善安葬父母的原因。

文中披露出許多內情,章君榖長嘆一句:“皆錯責了他!”

於邏輯上,此事都有大大的不通之處,既然已經將事情做到修建祠堂的地步,已經動了所謂風水事宜,又為何中途迷信不敢遷居父母福地?

“上海皇帝”杜月笙,願花50萬修家祠,為何卻不好好安葬父母?

章君榖走訪了杜月笙許多尚在世的親知近友,其中就包括當年全程經歷了遷墳一事的朱揚聲。

朱揚聲是杜月笙在世上最後一個關係緊密的親屬,他是杜的親孃舅。

杜月笙跟隨繼母張氏長到七歲上下,一日不知為何張氏出門後再也沒有回來,不知是跑了還是死了,杜月笙只得跟著舅舅朱揚聲生活,朱揚聲只是一個泥瓦匠,家中除了妻子兒子還供養著老母親,多了杜月笙這張嘴,家中的日子過得更為艱難。

民間有句俗諺:“天上雷公大,地上孃舅大。”朱揚聲把外甥撫養至十四五歲,在那個年代已是極為難得。後來杜月笙決心自己出去闖蕩討生活,在高橋鎮外叩拜外婆,聲稱不混出個人樣不回家。

“上海皇帝”杜月笙,願花50萬修家祠,為何卻不好好安葬父母?

杜月笙果然印證了他當日誓言,之後許多年都沒有消息再傳回高橋鎮,朱揚聲還以為外甥是死在了外面。

多年後當杜月笙再亮相於眾人眼前之時,已是改頭換面,陡然而富。不過不變的是對孃舅的尊重,朱揚聲聽聞外甥此次回鄉是要為家族修建祠堂時,心內很是寬慰,這對於看中宗族觀念的中國人來說,是無上的光榮。

但聽到杜月笙要為父母另擇福地,朱揚聲立刻提出了反對意見,舊時規矩講究死者靈柩不可輕易挪動,否則便會使死者靈魂在地下不安。

幾經商討,杜月笙眼見拗不過舅舅的堅持,只好妥協提出不再更改父母親的安葬之地。

“上海皇帝”杜月笙,願花50萬修家祠,為何卻不好好安葬父母?

嚴禁作文的章君榖走訪了許多人最終才敢在傳記中為杜月笙蓋棺定論,此種說法的可信度聽上去確實比傳言中的“迷信論”靠譜得多。

自古英雄不問出處,杜月笙的經歷頗具爭議的,更加傳奇。杜月笙早在無數故事的隻言片語當中,被神化成為一個現實的“超能力者”,只有在章君榖為世人還原的這段真實經歷中,我才第一次觸摸到那個真實存在於世間的杜月笙富有人情和血肉的靈魂,他也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人,有要遵循的傳統,有不可挽回的遺憾,此乃人之常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