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柯、葉蓓:中國音樂劇本土化,沒有西方“模板”也動人

作為“北京國際音樂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大會”論壇項目的一部分,10月10日至12日,中國非遺音樂高峰論壇暨展演在京舉辦。在探討中國音樂劇的本土化發展主題時,音樂人小柯、葉蓓與音樂劇行業的從業者、教育者有共同的感慨:發展中國音樂劇,照搬西方的標準未必奏效,要面向我們的市場和觀眾欣賞習慣。

小柯、葉蓓:中國音樂劇本土化,沒有西方“模板”也動人


“大家都在講音樂劇如何火爆,市場前景如何好,但我覺得需求是有,但實際的底層力量確實太薄弱了。”傳媒大學音樂劇專業的教授、歌唱家師鵬在一線教學中有明顯的感覺,音樂劇這門藝術是舶來品,目前發聲方法、肢體語言等教學都沿用歐美的方法,“然而歐美的方法不適用於中國的文字。”
師鵬說,尤其是音樂劇的唱法,可以是美聲、流行甚至原生態,只要達到表達的要求就可以,但現在大家都崇尚歐美方法。而且,不少學校的教學與實際的市場演出又有脫節,學生學了四年的內容,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的需求。

小柯、葉蓓:中國音樂劇本土化,沒有西方“模板”也動人


音樂人小柯對這個現象也深有感觸,他建立小柯劇場並從事音樂劇創作多年,曾有好幾個跟他演過戲的演員去國外演音樂劇,回來卻告訴他在國外演戲“不舒服”。“每一個動作都被導演嚴格規定,唱著歌從這兒走到那兒,必須得走三步。”小柯也理解,這是因為劇目要在全世界不同地方進行規模化的巡演,必須保證一模一樣,“可戲劇表演最大的魅力就在於臺上的自由度和即興創作,這是否定了戲劇本身的意義了嗎?”
小柯覺得,西方音樂劇的確比我們早發展很多年,“對它的尊敬是要有,但不是說它每一個都好,所有歷史的經驗和別人的經驗,都要放到設身處地的環境去看。”小柯說,歐美人士習慣說話誇張,動作豐富,“他們唱歌永遠拐著彎唱,但是我們很難允許一箇中國人張牙舞爪那樣唱,我們會覺得很彆扭。”
中西方在審美偏好上不同,引發了討論嘉賓的關注,音樂人葉蓓也覺得,過於標準化的東西讓她在看戲時有點難以進入狀態。“無論是音樂、美術還是書法等藝術門類,我們都還是要有自己的身上的氣息,音樂劇也是這樣,我會願意看到一些更真實的、跟我們有關係的的作品。”她覺得,只要演員能把基本功打好,沒有“參照系”或者“模板”的作品也能打動人。


在小柯看來,符合本土氣質的作品才能在市場中走得遠。他拿京劇早年從戲班子發展成國粹的歷史作類比,“它沒人管,今兒賺不到錢,就得捱餓,必須用頭腦才能掙出今天晚上的飯錢,一路走哪兒演到哪兒,融合了北方很多戲。”小柯說,如今本土音樂劇的發展也是一樣,雖然很多原創作品還說不上經典,但看到能持續演出、票房好的作品,就拿來學習,成為自己的教材,“理智學習西方值得學習的地方,但要說中國話,唱中國歌,寫中國故事,然後演我們中國人的情感。”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韓軒


編輯:關一文


流程編輯 劉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