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出臺《實施方案》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我省出臺《實施方案》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我省出臺《實施方案》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我省出臺《實施方案》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省委、省政府日前制定出臺《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實施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全文如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精神,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統籌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和減貧工作,走湖南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制定本方案。

一、目標要求

——到2022年,城鄉要素自由平等流動體系基本形成,長株潭城市群等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郊區在體制機制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

——到2035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本世紀中葉,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成熟定型,城鄉全面融合,鄉村全面振興,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

二、推動城鄉要素合理配置

(一)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落實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市落戶實施方案,積極推動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加快實施中央和省預算內投資安排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較多城鎮傾斜的政策,進一步落實全省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的部門工作機制,健全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

(二)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鼓勵引導各類人才“上山下鄉”,積極推進城鄉“校聯體”“醫聯體”建設,支持基層運用雙向兼職、技術入股等形式柔性引才用才。健全農村基層專業技術人才招聘流動機制,擴大專業技術人員公開招聘。創新農村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推行職稱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定向聘任,把在農村服務、掛職、輪崗交流作為職級待遇、職稱評定的重要條件,人才工程和表彰獎勵適當向農村基層傾斜。加大科技副縣長、科技特派員、湘西特聘專家、“三區”科技人才選派支持力度,推動科技專家服務團向縣市區全覆蓋。加大農村定向大學生公費培養力度。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統籌實施“三支一扶”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重點支持鄉村教師隊伍、醫療衛生隊伍和農業科技隊伍建設。

(三)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政策。加快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推進林權登記,加強確權登記數據信息化管理應用。在依法保護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的前提下,平等保護並進一步放活土地經營權。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完成房地一體的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管理辦法,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房屋。按規定推進城鄉居民合作建房、農宅合作社試點。在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尊重農民意願前提下,允許縣級政府優化村莊用地佈局,有效利用鄉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設用地。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允許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允許村集體在農民自願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閒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築物所有權房地一體、分割轉讓。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經營農業產業。完善農村土地徵收制度,繼續做好瀏陽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

(四)強化鄉村發展資金保障。加強財政保障,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財政共擔機制,發揮財政投入引導作用。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並按規定賦予市州、縣市區城鄉融合發展相機施策和統籌資金的自主權。完善金融服務,全面推動信用鄉(村、戶)創建,推動縣級層面建立農戶信用信息數據庫。積極穩妥培育發展村鎮銀行,督促農村商業銀行專注支農支小服務,推動開發性、政策性銀行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中長期信貸支持。積極穩妥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業務,將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業務納入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統籌考慮,穩妥審慎探索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業務。探索以集體資產股份、農墾國有農用地使用權等依法合規進行抵押融資。拓寬農業生產設備、運輸工具等抵押貸款渠道,構建省市縣三級服務農業的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深入推進農業保險工作,推動農業保險增品擴面提標,重點提高農村地區疾病、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等保險保障水平,支持縣級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試點,完善價格保險保費補貼制度。支持通過市場化方式設立城鄉融合發展基金。促進工商資本入鄉,優化基層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證照分離”和涉企證照事項“一件事一次辦”。落實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等政策,鼓勵工商資本投資適合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領域。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嚴守耕地保護紅線。

(五)提升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水平。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發揮政府在農業科技投入中的主導作用,加強資金統籌,建立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逐步提高農業科技投入佔農業增加值的比重。加強涉農科技創新,圍繞我省農業優勢特色千億產業和“一縣一特”品牌建設,集中突破生物種業、食品加工等領域“卡脖子”技術問題。加快培育建設創新型縣市區,抓好農村科技培訓和實用先進技術推廣,使實驗技術變成大田技術。健全省市縣三級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網絡,大力發展技術交易市場。激勵涉農科研人員,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健全種業等領域科研人員以知識產權明晰為基礎、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

三、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

(六)推進教育醫療資源城鄉共享。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加大鄉村教師職稱政策支持力度,加強鄉村教師培養補充工作。加大“縣管校聘”改革力度,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統籌城鄉教師資源。加快芙蓉學校建設,統籌教育扶貧和消除大班額。加快農村公辦幼兒園建設,每個鄉鎮原則上至少辦好1所公辦幼兒園。實施“互聯網+” 教育應用基礎全覆蓋工程,全面啟動“千群萬課”農村網絡聯校群建設,通過學校聯盟、集團化辦學等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強化鄉村醫療衛生服務,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2020年底前,全省各鄉鎮衛生院配備2名以上全科醫生。繼續開展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本土化人才培養,引導醫衛人才資源下沉。基本消除村衛生室“空白村”。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急需緊缺醫療設備配備。全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推進城市醫聯體和縣域醫共體建設,夯實城市大醫院與縣醫院對口幫扶關係,開展定期巡迴醫療和常態化遠程醫療。

(七)健全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實施省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開展鄉鎮綜合文化站專項治理工作,推進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設備器材配送項目。推進全省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推廣使用“湖南公共文旅雲”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推動形成全省文旅公共服務一網通。開展文化振興基層文化隊伍人才培訓計劃,實施優秀文藝作品進鄉村項目,繼續開展全省公共文化設施單位文旅志願服務活動。

(八)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完善城鄉醫療救助管理辦法,加快建成全省統一的醫療保障信息平臺,實現省內“一站式”結算,鞏固醫保跨省異地就醫聯網直接結算。加速城鄉養老資源流動,加強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推進敬老院提質改造三年行動,建設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推進低保制度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城鄉統籌,健全鄉村弱勢群體關愛服務體系,全面推行農村留守老人定期探訪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

(九)健全鄉村治理機制。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深化村民自治,完善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村民議事協商機制。建設法治鄉村、平安鄉村,建立鄉村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完成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加強鄉村應急體系建設,建立城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全面推行“互聯網+警務”,大力推行“一村一輔警”機制,加強對社區矯正對象、刑滿釋放人員等特殊人群的服務管理。提升鄉村德治,完善村規民約,開展文明家庭(鄰里、村組)建設。提高鄉村便民服務水平,加強鄉村便民服務中心(站點)建設,推行免費幫代辦服務,實行企業群眾辦事“一件事一次辦”。

四、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

(十)推動鄉村基礎設施升級。優化鄉村交通體系,推動全省自然村公路“組組通”,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推動城市公共交通線路向城市周邊延伸,實施農村客車線路公交化改造。強化鄉村水安全保障,有序推進水庫和灌區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統籌開展高效節水灌溉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推進鄉村能源革命,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加快城鄉電力服務均等化進程,推進天然氣進農村,開發利用新能源。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加快農村寬帶通信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發展,助推“互聯網+現代農業”,推動城鄉信息化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環境整治,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汙水和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嚴防城市汙染“上山下鄉”,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規範農村建房。

(十一)提升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以市縣域為整體,統籌城鄉佈局與設計,加快編制完善道路、水、電、通訊、汙水垃圾處理等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專項規劃。建立健全分級分類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融資和設施建設。鼓勵以市縣域為單元,將城鄉基礎設施項目整體打包,實行一體化建設。建立由產權所有者負責的城鄉基礎設施運營長效機制,鼓勵政府購買服務提高管護市場化程度,推動統一管護。

五、促進鄉村經濟全面發展

(十二)推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深入實施農業“百千萬”工程和“六大強農行動”,在繼續做優做強糧食、畜禽、蔬菜千億產業的同時,重點發展油料、茶葉、水果、水產、中藥材、南竹等優勢特色千億產業,打造以精細農業為特色的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推動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開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試點示範,構建綠色農業產業結構。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立一批精深加工能力強、規模集約化水平高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集群和加工園區,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發展,帶動小農戶專業化生產,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實施“135”工程升級版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工程、休閒農業經營主體提檔升級工程,促進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完善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和農村電商物流配送體系,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打造農產品展示展銷平臺,按規定開展各類展會節慶活動,擴大農產品消費市場。加強農業設施用地管理,在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中安排一定比例支持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推進特色(產業)小鎮有序發展,搭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建設一批示範性城鄉融合發展項目,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十三)保障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促進工資持續增長,實施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三年行動方案、“創業興湘樂業富民”工程和“311”就業服務行動,完善最低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促進經營性收入增長,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建立農產品優質優價正向激勵機制,完善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共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實施“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推進家庭農場“五化”建設,把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就業崗位儘量留給農村和農民。促進財產性收入增長,完善集體資產收益分配製度、創新受益模式,實現農民財產性收入穩步快速增長。保障轉移性收入,貫徹國家支農惠農政策,落實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擴大對農民直接補貼範圍。建立脫貧攻堅長效機制,強化產業扶貧,組織消費扶貧,對特殊貧困人口實施保障性扶貧。支持城鄉大型搬遷安置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在確保消除絕對貧困、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加快非貧困縣、非貧困村的脫貧進度。

(十四)保護利用鄉村文化。保護鄉村傳統文化,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加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記錄保護工程,保護鄉村文物,促進鄉村文化國際交流合作。鼓勵鄉村建築文化傳承創新,探索“湘派民居”新範式。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建立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挖掘利用機制,發展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創意產業,鼓勵農產品及非遺特色產品開發。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設立湘西傳統工藝振興工作站。發展鄉村特色文化旅遊,構建長株潭城市群近郊鄉村旅遊圈、大湘西大湘南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休閒旅遊帶。

(十五)統籌編制城鄉規劃。突出城鄉綜合規劃和專項規劃的有效銜接,形成融合發展的規劃合力。加快長株潭一體化進程,帶動周邊地區城鄉融合發展率先突破。城鄉一體編制市縣發展規劃,促進田園鄉村與現代城鎮協調發展。“多規合一”編制市縣空間規劃,強化底線約束,確保“三區三線”在市縣層面精準落地。因地制宜編制村莊規劃,推進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應編盡編”。

六、切實加強組織實施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城鄉融合發展工作的領導,強化各級黨委和政府主體責任,結合實際推動改革舉措和政策措施落實落地。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建立城鄉融合發展工作協同推進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和跟蹤督導。各有關部門結合自身職能,推動具體政策措施落地。重大事項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選擇有基礎的市縣申報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原載《湖南日報》(2020年4月18日01-02版)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省出臺《實施方案》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