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裡創高產!山東耐鹽水稻實現5‰鹽度突破且畝產量超450公斤

金秋十月,稻穀飄香。5‰鹽度下,以往僅有一些耐鹽鹼的小樹和荒草可以勉強生長,種糧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有了改變的可能!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選育的4個耐鹽粳稻新品系,在5‰的鹽度下,畝產量均達450公斤以上,實現了耐鹽水稻5‰的鹽度突破且取得高產。

鹽鹼地裡創高產!山東耐鹽水稻實現5‰鹽度突破且畝產量超450公斤

10月10日-11日,由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教授吳先軍等有關專家組成的測產組,在國家耐鹽粳稻育種創新基地(東營),對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選育的耐鹽粳稻新品系進行了實收測產。

測產結果顯示:“魯鹽稻13”實收1.29畝,畝產 472.73公斤;“魯鹽稻34”實收1.36畝,畝產471.87公斤;“魯鹽稻68”實收0.94畝,畝產 460.32公斤;“魯鹽稻69”實收0.92畝,畝產498.17公斤。這4個品系於2020年5月6日播種,6月10日人工插秧,6月20日開始澆灌3‰至5‰的微鹹水,澆灌30天后用5‰鹽水灌溉至成熟。

土壤鹽漬化是世界性的耕地資源問題和生態問題,我國有近15億畝鹽鹼地,僅山東省就有1590萬畝,約佔全省耕地面積的14.1%,淡水資源極度缺乏和大量微鹹水無法使用,致使大量鹽鹼地未能有效利用。改良利用鹽鹼地是解決耕地資源銳減、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水稻是鹽鹼地改良的首選糧食作物,在鹽鹼地改良利用中具有其他作物無法比擬的優勢,水稻根系本身具有分泌有機酸和吸收鹽分的能力,能夠降低土壤鹽分,改良鹽鹼地。而此次選育的4個新品系,可直接利用微鹹水灌溉,又適於輕簡化栽培,具備大面積示範推廣的條件。

“僅黃河三角洲就有200多萬畝這樣的鹽鹼地,相當於全省目前的水稻種植面積,這4個耐鹽新品系待品種審定後如果推廣種植,可以養活上百萬人口。”省水稻研究所分子設計育種首席專家、研究員謝先芝說。

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梁正偉表示,“這4個品系為最大限度節約淡水資源、改良利用鹽鹼地、增加鹽鹼地產出提供硬核支撐,有助於端牢‘中國飯碗’”。

據悉,除了此次實收測產的4個耐鹽粳稻新品系外,該所還選育了高世代耐鹽粳稻穩定品系230餘個,其適應性、抗性和功能性各不相同,能夠滿足國內外不同鹽鹼地區域、不同需求的耐鹽粳稻產業市場。

鹽鹼地裡創高產!山東耐鹽水稻實現5‰鹽度突破且畝產量超450公斤

在選育過程中,研究團隊還首次提出“耐鹽基因和產量基因聚合育種”的耐鹽粳稻分子聚合設計育種理論,打破了以往耐鹽單基因育種和耐鹽多基因育種的思路;創制了粳稻育種可用的高耐鹽(≥7‰)水稻種質資源48份,為耐鹽粳稻選育積累了大量寶貴資源。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亞楠 通訊員 李夢竹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