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背後,看宋朝人推杯換盞


最近,古裝劇《清平樂》正在熱播,你有沒有被江疏影飾演的曹丹姝圈粉?曹丹姝真是位奇女子,雖為高門貴女,卻能跟著父兄出去打獵,且還扮做男子去應天府聽范仲淹講課。不但如此,她還博覽群書,廚藝、插花樣樣出眾,更是位釀酒高手,自釀的“墨曜”“瀛玉”酒頻頻出鏡,真好想嚐嚐皇后手工釀的酒是什麼味道。

《清平樂》背後,看宋朝人推杯換盞

宋朝人喜歡喝酒。據《涑水記聞》中記載,大宋的開國君主趙匡胤曾說:“朕每日宴會,承歡致醉,經宿未嘗不自悔也。”當時的高官、文人雅士、僧道等各界人士都喜歡飲酒,留下許多與酒有關的逸聞趣事。老百姓飲酒更是成為常事,無酒不成席的民俗已經形成並流傳於世。

《清平樂》背後,看宋朝人推杯換盞

關於宋代的酒,出場率最高的莫過於一幅《清明上河圖》和一部《水滸傳》了。《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年間,都城汴京繁榮的一面,也是當時最真實的歷史寫照,裡面繪有上百家酒肆,在畫中幾乎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出現一個酒肆。至於《水滸傳》裡酒出現的次數就更多了,離別要喝酒,相見要喝酒,東京城裡有酒,就連荒山野嶺也有酒家。武松過景陽岡時,店家曾對他說:“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

《清平樂》背後,看宋朝人推杯換盞

有佳泉處,必有美酒。蘇門山下百泉湖,湖水清澈,一眼見底。湖底泉眼遍佈,常有水珠仰天吐出,串串相連,累然不斷。陽光照射下,那跳躍不停的珠子,如金似玉,煞是好看,故又名“珍珠泉”。據《中州雜俎》記載:北宋期間,衛州治朝歌(即今日河南輝縣),就有百泉美酒。該酒依託百泉,背靠太行,兼具百泉水的甘甜,太行山的渾然磅礴之氣,甘泉出佳釀,好水出好酒。

《清平樂》背後,看宋朝人推杯換盞

北宋大文豪蘇軾應好友林舍之邀,來到百泉湖,一起徜徉湖光美景,品鑑百泉美酒。當時湧金亭還未建成,但這裡的泉湧最大,蘇軾眼看著水珠跳躍不停,湖面碧波盪漾,詩性大發親自為亭子題辭命名:“蘇門山湧金亭”。

《清平樂》背後,看宋朝人推杯換盞

百泉湖內碑刻

北宋時期的理學家邵雍,年輕時在百泉湖畔潛心象數,“安樂窩中酒一樽,非唯養氣又頤真,頻頻到口微成醉,拍拍滿懷都是春。”在百泉美酒的滋潤中,冬不爐,夏不扇,夜不安席枕,終成一代宗

話說宋朝的文人有一個特點,就是酒量不大,但都喜歡喝醉。蘇軾自己說過:“吾飲酒至少,常以把蓋為樂,往往頹然坐睡。“(《和陶飲酒二十首序》)就是說自己很容易醉倒。陸游和辛棄疾喝得稍微多點,但是像辛棄疾動不動就是“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如何。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日去!” (《西江月遣興》)看看,辛棄疾都懷疑松樹來扶他,可見醉到什麼程度。

當然,這也可能與宋朝酒度提升有關。根據沈括《夢溪筆談》的記載推算,唐朝的酒度數大概只有3度,最高的15度,而宋朝的酒大概都有40度。

《清平樂》背後,看宋朝人推杯換盞

自古以來每個朝代都有自己喝酒的玩法,先秦時的投壺,魏晉的流觴曲水……但無論哪樣,都沒有宋代人的文雅。


《夢溪筆談》中記載了很多宋朝人喝酒的方法:

1、鶴飲:喝完一杯爬到樹上去,然後爬下來接著喝,直到爬不上樹為止。這樣喝酒還帶鍛鍊的功效。

2、了飲:覺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一邊喝酒一邊哭,還給自己唱輓歌。這樣的情況自古以來也不少見。

3、飛英會:坐在一棵開滿花的樹下,每人杯子裡倒滿酒,一陣風吹來,花瓣落下,落在誰的杯子裡,誰就飲完這杯酒。

4、飛花傳酒:這個玩法歐陽修最喜歡。拿一朵花眾人傳遞,每個人撕下一片花瓣,到誰那花瓣撕完了,誰就要喝酒。

5、不曉天:這個喝法是宋代的宋祁首創。他是怎麼喝酒的呢?喝酒時將窗戶遮的嚴嚴實實,屋子裡擺滿蠟燭,一群人喝酒就忘了時間。等打開窗戶,已經是第二天上午了。所以稱為“不曉天”。


宋代不僅喝酒花樣眾多,酒令的水平也非常高,許多詞牌名就是在長期的行酒遊戲中固定下來,如“調笑令、天仙子、水調歌、荷葉杯、醉公子、南鄉內子……”等,對中國的文學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清平樂》背後,看宋朝人推杯換盞

宋人愛喝酒,這是一個政府鼓勵、全民暢飲的時代,無論草莽英雄的水滸一百單八將,還是吟風弄月的那些歐陽修、蘇東坡和王安石們,當美酒遇到宋朝,整個時代都被一陣陣酒香所陶醉,醉的那麼有情調,醉的那麼富有詩情畫意。你推杯,我換盞,宋朝人就這麼喝出了大文化!(供稿:河南壽酒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