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真的歡喜嗎?論《小歡喜》

最近朋友圈、微博、網站都被《小歡喜》這個劇刷屏了,這部由黃磊、海清、陶虹等實力派演員主演的都市家庭情感劇可謂是賺盡大家的眼淚,幾位小演員不僅顏值高,而且演技出色,丁一的跳樓、英子的跳河,劉靜阿姨化療漸漸稀少的頭髮,高考的壓力,父母的逼迫,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表露出了小歡喜一點也不歡喜,“人生十有八九不容易,只有一點小歡喜”才是生活最真實的寫照.

小歡喜真的歡喜嗎?論《小歡喜》

玻璃渣子裡找鑽石

英子的學習成績很好,又懂事又敏感,知道媽媽一個人把她養大不容易,不管是一直努力學習,還是讓爸爸搬離書香雅苑,都是儘可能的不去做惹媽媽傷心的事。英子房間的裝飾和床單都是星空風格,可以看出是非常喜愛天文知識了,英子的理想就是去南京大學,可能一方面是為了逃離宋倩過多的控制與掌控,另一方面南京大學的天文系也是全國數一數二的想要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點,然而理想卻遭到宋倩的堅決阻攔,夢想被扼殺,在媽媽的逼迫與自己的夢想之間無處可逃的她選擇了跳海,她站在河邊歇斯底里吼出的那句話“我就是想要逃離你!”是她喘不過氣的生活最絕望的吶喊。

宋倩一個人把英子養大,單親母親承擔的壓力也是很大的,宋倩內心的安全感很低,而一個人的安全感越低,越需要對英子的可控感去降低她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全感,她對英子哭說“英子,你可是媽的一切啊”,然而這種壓迫式的關愛早晚都會讓懂事的英子抑鬱的,在這段失敗的親子關係中,每個人都是施暴者,一個過度的控制,一個過度的退縮哭泣的反抗,都造成了英子抑鬱跳海令人無奈又窒息的結果。

後來英子被確診為抑鬱症,好多個失眠的夜晚英子對著手機說著自己的心裡話,是她確診抑鬱症之前無聲的呼救,丁一與英子確診抑鬱症後一個用手摳手裡的樹葉,一個在不停摳帽子的邊緣,這都是抑鬱症患者內心緊張不安又焦慮的表現。抑鬱症還表現為持久的情緒低落,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造成學習困難,確認抑鬱症後英子一模考了全年級15名,宋倩就很開心,而以前,英子考第二名都很不滿足,看來宋倩也是慢慢的為了孩子而做出改變,包括宋倩、喬衛東復婚也是為了英子的痊癒做出努力,劉靜阿姨溫暖的鼓勵,畢竟抑鬱症也是有很大的治癒幾率的,希望英子會越來越好吧。

小歡喜真的歡喜嗎?論《小歡喜》

磊兒在方圓的家裡生活著,又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溫暖,性格外向了很多,也越來越開朗了,考上清華也不再僅僅是夢想。由此可見原生家庭的影響對孩子的性格起到多大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即使不看相關研究,從《小歡喜》這部劇我們就可以窺見一二,家庭和諧的孩子往往更平和自信,看待事情也會更樂觀積極,而相反的是生長在家庭矛盾突出的孩子愛多表現出敏感、偏激、懦弱等負面情緒,不管是方一凡性格活潑善良,英子的懂事敏感,還是越來越開朗的磊兒······都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其性格、成長、命運的影響太重要了。

小歡喜真的歡喜嗎?論《小歡喜》

“為了愛,大家都在努力做著原本不擅長的事,這真好”

作為父母來說,什麼是給孩子真正的關愛呢?在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中,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給孩子真正的關愛往往並不是做的很多,也不是我為了你好,更不是按自己的想法一味的給孩子她不想要的關愛,這樣的愛,太讓人感覺窒息了。

就像《非暴力親子溝通》這本書裡寫的那樣,為了更好的建立親子關係,家長和孩子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父母要用有溫度的語言與孩子進行溝通,不要過多的使用“你必須”、“你應該”等詞彙,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要充滿愛意,而不是控制與否定。

二、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和自己的內心感受,更好的跟孩子建立起情感的聯結,多觀察、多傾聽,激活使你和孩子富有生命力的內在能量,並且要學會區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要被自己的情緒控制下喪失對事情客觀的判斷,這樣會使得孩子與自己越走越遠;

三、父母和孩子要表達自己的需要,不能一味的指責或退縮,把問題具體化才能更好的找到解決方式,如果英子跟宋倩好好談自己的夢想與愛好,也許結果會有所不同,不是嗎?

我們需要用心去了解孩子內心深處想要的是什麼,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並且與父母的想法儘可能達成一致,給予孩子應有的關愛和鼓勵,陪伴他一起成長。很喜歡《奇葩說》裡陳銘曾經說過一段話:“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給Ta一方花園,給Ta養料和空間。你自由開放,你枝繁葉茂,你一枝獨秀,你孤芳自賞,我都為你鼓掌。”懂得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的父母,才會讓孩子飛的更高更遠。

魯強老師說道,當初起這個書名兼劇名時,黃磊就解釋說:中國家庭的歡喜來自於“熬著”,過一關就開心一下——中考算過了個小關,高考就過了個大關。“小歡喜”對應的是大焦慮,這個焦慮來自每個家庭的未來——孩子。既然現實已經如此焦慮,書和劇就別喋喋不休,不妨提供一個方法論,怎樣在焦慮中找到一點點歡喜。生活不就是這樣嗎?悲喜交加,但我們仍然要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欲你多歡喜,欲你不恐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