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喬英子崩潰:為什麼太想贏的父母往往贏不了?

文/糖糖姑娘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裡,有一個片段讓觀眾倍感痛心和惋惜。

喬英子本來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卻在媽媽強壓式的教育下,漸漸變成了心理問題嚴重的孩子。

當考南大的希望落空後,她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生活也變成了一條死衚衕,毫無生機。當失眠的痛苦捲土而來時,她抑鬱到崩潰。

心願也由此變成了“可以睡個好覺”。

《小歡喜》喬英子崩潰:為什麼太想贏的父母往往贏不了?

她站在一座大橋的欄杆上,面對眼前哭得心碎的父母,面對媽媽那句“我就是不明白,你為什麼非要上南大”,她哭得撕心裂肺:

我不是非要上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我配不上您給我的愛,我就是想逃走,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是我沒有變成你們心中想要的那個樣子……

《小歡喜》喬英子崩潰:為什麼太想贏的父母往往贏不了?

看到這,我真的好心疼喬英子,花一樣的年紀,卻被媽媽親手編織的牢籠鎖得死死的,連呼吸都困難。

造成這一切的根源是,媽媽強勢的愛和太想贏的心。當父母將愛變成掌控,將孩子的成長、學習成績擬定為一場“戰爭”,而又不甘心認輸時,他們終究是贏不了。

01父母太想贏背後的心理因素是什麼?

一:孩子失敗意味著父母失敗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位“問題家長”。人們會透過孩子來判斷他們父母的品行。

在父母眼裡,孩子是屬於他們的,孩子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他們的“面子”。

這意味著,孩子是他們立於世上的一張活名片,一丁點兒都不能馬虎。

作為單親媽媽,宋倩事業有成,又有投資眼光,早些年買下四套學區房,按照北京的房價,她已身價上千萬。

這個對自己要求嚴格,對生活精益求精的女強人,必定也會給孩子規劃一條“成功”之路,並且由自己親自指導。

為了讓女兒按照自己的路線走,她付出了很多。

從改善學習環境、制定縝密的學習計劃,到掃除女兒的學習“障礙”、替女兒“篩選”朋友,甚至是女兒讀哪所大學,都由她決定。事無鉅細,親力親為。

當女兒的表現令她不滿時,她就會表現得焦慮不堪,作為金牌教師,親自教育出來的女兒不優秀,這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很多時候,父母不願意承認孩子差勁,其實是不願意承認自己差勁。

二:渴望用孩子的“成功”來彌補人生的“缺口”

對宋倩來說,離婚或許是她人生的一個缺口,在婚姻裡,她是受害者,同樣也是失敗者。

人一旦對一件事失去掌控,必定會尋求新的可控目標。環顧四周,只有女兒的“成才”方能填補心裡那個大窟窿。

於是,她把希望寄託在女兒身上,並逼迫女兒去做她不喜歡的事。

丁一家庭並不富裕,但他父母為了讓他考上好的大學,不惜租昂貴的學區房,找金牌老師補課,同時逼迫他讀離金錢最近的金融專業。

丁一父母望子成龍背後的心理訴求是,

他們一輩子平庸,但希望孩子能接過他們的夢想,並將此傳承下去。

《小歡喜》喬英子崩潰:為什麼太想贏的父母往往贏不了?

就像《哪吒》中的敖丙,為龍族復仇而生的他,從小就肩負著振興家族的使命。為了改寫命運,龍族全族不惜拔下龍鱗為敖丙打造一件堅不可摧的萬龍甲,助攻他戰無不勝。

為了使命,本性善良的敖丙不得不把好朋友當仇人,不得不做違背天良的惡事。

此乃父輩之願,並非吾願。

三:父母太強的掌控欲作祟

每一對成熟理智的父母,貌似都有一個“看不順眼”的孩子。

“看孩子不順眼”的癥結在於,孩子的所作所為與父母的認知相悖。

換句話說,父母認為自身的經驗,可以幫助孩子少走彎路。

好為人師,是父母的天性。

他們總是將“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要多、我是為你好”掛在嘴邊,以此彰顯自己經驗豐富以及對生活的權威性。

於是,他們會對孩子的成長“嚴防死守”,凡事都要替孩子把關,把孩子變成了自己的“附屬品”。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孩子的人生也等同於父母的人生。

因此,父母希望通過掌控孩子來證明自己認知的正確性,如果孩子“贏了”也就意味著父母“贏了”。

然而,想贏卻是一件太難的事。

《小歡喜》喬英子崩潰:為什麼太想贏的父母往往贏不了?

02為什麼太想贏的父母往往贏不了?

一 :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其結果往往不可控

詩人紀伯倫曾經寫過這麼一段文字:

你的兒女,其實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孩子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他們有思想、有靈魂,有自己的人生主動權。他們並不從屬於父母,也不該是父母的敵人,更不該被父母的“權威感”鎮壓。

父母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的人生,其實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本應是兩個平等生命的交流,卻變成了一場有關輸贏的“戰爭”,父母控制慾越強,孩子表現越聽話,表面上父母“贏了”,實則他們輸得很慘。

因為,當父母控制慾越強時,孩子越容易自責、焦慮以及抑鬱。

正如劇中的喬英子,面對媽媽強烈的控制慾,她會因為自己偷偷跑到爸爸家裡玩樂高、吃“忌口”的火鍋而感到自責,也會因為媽媽對自己無孔不入的照顧而感到焦慮甚至是抑鬱。

作為父母,難就難在操縱不了孩子思想,你抓得越緊,孩子越反抗。

二:父母的夢想代替不了孩子的夢想

每個人都有夢想,父母有,孩子也有,這是一件平等的事。可有些父母往往把自己的夢想和孩子的夢想搞混了,他們覺得好,就以為這種“好”理應得到孩子的贊同。

結果是:

兩個不同的夢想和載體,非得拼個“你死我活”,最終可能兩敗俱傷。

劇中,劉靜有句話說得特別在理:父母和孩子永遠是有時差的,所以大人不能一味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

父母的世界與孩子的世界永遠不可能是同一個世界,在父母眼裡,譬如公務員、醫生、老師等傳統行業才應當是首選工作。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迭代,思維的躍遷,到了孩子這裡,或許新興產業才是他們的嚮往。

父母有父母的夢想,孩子有孩子的夢想,誰也代替不了誰。

家庭融洽講究的是合作,你非得要贏孩子,你用自己為人父母的權威逼迫孩子放棄夢想,從而成全你的夢想,孩子的夢想成為了犧牲品,你表面上是贏了,其實輸得很徹底。

三:高壓式家庭教育容易摧毀孩子

在父母的高壓式的教育下,孩子容易變得敏感脆弱,他們不敢隨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幹輕易表露情緒,因為怕犯錯、怕被罵。

就像喬英子一樣,當自己的想法跟媽媽相悖時,她不敢提出,因為一旦說出口,媽媽不但不會同意,反而會迎來一張歇斯底里的爭吵。

孩子長期處於緊張的環境中,慢慢會變得敏感,一旦雙方發生衝突,就是致命的摧毀。

這樣的悲劇並不少見。

北大學子吳謝宇在母親的高壓式培養下,擁有超強的意志和智力,但那些本該屬於他快樂時光,卻被母親生生剝奪了,留給他的只有不甘和脆弱。

吳謝宇曾經說過他“很累”,只能靠跑步緩解壓力;一向陽光積極的他竟向朋友透露過“想要自殺”的念頭。

這對“強勢母親+乖孩子”的組合,結局讓人唏噓不已。

如果孩子在未來“輸了”,父母又怎能算得上贏呢?

《小歡喜》喬英子崩潰:為什麼太想贏的父母往往贏不了?

03父母的夢想VS孩子的夢想,該怎樣平衡?

著名趨勢學家丹尼爾·平克曾經說過:

未來需要人們有六種技能,分別是設計能力、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有你需要會玩、你需要找到意義感。

由此可見,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教育的目的不是去設定孩子的某種能力,而是去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讓他們始終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感,能夠從容地適應萬物的變化。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

首先要做到:接納、共情

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差異性,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給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無條件"不是指溺愛,而是:

我愛你,沒有條件,不因為你聰明、漂亮、聽話、成績好,而僅僅因為你是的我的孩子,再無他。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不以任何形式作為回報的愛,才算得上無條件。宋倩口口聲聲說愛女兒,但前提是女兒需按照她設定的方向走,才能得到鼓勵。

除此之外,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看到孩子的情緒,同時接納孩子的情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共情。

只有理解了孩子的想法,父母才能找出矛盾的關鍵點,從而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其次,父母應該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夢想

把孩子的夢想扼殺在搖籃中,是部分父母最喜歡乾的事。喬英子最大的夢想是考南大,而媽媽非要英子考清華,甚至是逼迫、命令。

反觀童文潔夫婦,知道兒子喜歡舞蹈、音樂,他們就在金錢和行動上給予最大的支持,並鼓勵兒子去實現夢想。

季楊楊喜歡賽車,季爸爸和季媽媽為了解兒子的夢想,親自去到賽車場,一家人,在賽道上開著車,奔跑著,談笑著,那一刻是他們彼此之間,心與心距離最近的時刻。

當你看到孩子的夢想,並嘗試著去理解時,孩子會把你當做那個親密無間的朋友,而不是充滿權威的父母。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夢想,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最後,父母需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

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自己能說了算的空間,當確認這一點時,在這個空間裡,你才會有安全感和自由感,才會覺得自在。所謂“自在”,就是你的生命力能夠自由的流動,而不用擔心被攻擊、被切斷。

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歡把孩子看得緊緊的,不給對方留一點喘氣的空間,凡事都要包辦,這種“巨嬰式”的養育法,往往會把孩子“捂壞”。

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間需要有一個“安全距離”。

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感,讓他們在自己所能掌控的空間裡,完成一次次自我成長。因為成長這件事,必須由自己主導、他人協助配合完成,這樣的蛻變才更有主見、更有意義。

老話說,距離產生美,也是這個道理。

《小歡喜》喬英子崩潰:為什麼太想贏的父母往往贏不了?

04父母孩子雙贏才是教育成功的關鍵

《媽媽就是家庭CEO》這本書中,作者借用了一個觀點:

家庭教育不是一場“有限遊戲”,而是一場“無限遊戲”。

也就是說,家庭教育不能只糾結於短期的成敗,而應該著眼於更長遠的未來。

比如孩子一次沒考或者犯了一次小錯誤,又或者孩子在某個階段表現得不盡人意,父母就大發雷霆,愁眉苦臉,這是萬萬不可取的。

如果父母只關注眼前的“有限遊戲”,即便贏了,也只是贏一次。而如果一家人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更長遠的目標,齊心協力參與到這個“無限遊戲”中來,就更有機會贏得未來。

贏得未來的關鍵在於全員參與度,以及父母和孩子在這場遊戲中的配合度。

作為孩子,同樣需要有更大的格局觀,要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並且用正確的方式和父母溝通,同時能夠站在父母的角度,試著去理解父母,關心父母,不把父母當“對手”,而是把他們當成隊友。

只有父母孩子雙贏的局面才可能贏得未來、贏得幸福。

《小歡喜》喬英子崩潰:為什麼太想贏的父母往往贏不了?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