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還能通過攢錢改變現狀嗎

這兩天刷到了這個尖銳的問題,作為一個90後,來談一談我的看法。

首先要考慮的是,什麼叫改變現狀?

回顧上一代人,這種改變可能是生活水準的提高,買新衣,住大房子,下館子等等。這一代人的儲蓄習慣,的確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可是,儲蓄並不是這一現象的本質原因。真實的原因,應該是中國社會近三十年超高的經濟增速,而這一波人恰好趕上了這個時代。

換言之,一個普通的70後,在2000年之後的十餘年內,即使沒有太多的儲蓄,其生活本身也是越過越好的。

而如果把這代人的“改變”定義為發家致富,可以認為,除卻暴發戶,大多數致富者改變現狀的手段,不在於攢錢,而在於創業和投資。本質上,我們把跑贏全社會整體經濟增速的財富增值,叫做致富,那麼顯然,死板的定期、活期儲蓄,並不是改變現狀的方法。

90後還能通過攢錢改變現狀嗎

那麼,為什麼許許多多尋常的70後、80初,沒有大開大合的創業和投資經歷,卻至少看起來獲得了財富上的鉅額增長呢?

因為房地產的被動投資。

近二十年來的房地產牛市,是一場由郭嘉鼓舞,全民都可以隨意入場、幾乎穩賺不賠的被動投資。我們知道,曾經的國企福利房制度讓很多上一輩人自帶一、兩套本地住房。到21世紀,許多地方商品房制度不完善,買房很便宜,有些家庭出於居住改善的需求,自然而然就買了一、兩套房。而隨著房價上漲,到金融危機之後,按揭購房成為社會主流,一大批人無形中背上高槓杆,購入房產。而隨著幾次天量的貨幣寬鬆,這一批人的槓桿被輕鬆軋平,負債額度在房價上漲、工資上漲幅度面前,不值一提。

也就是說,上一輩的普通人,在這二十年的房地產長牛中,或多或少都能抓住一兩次機會。如果加上槓杆,這種投資收益效應會被進一步放大。

也就是說,這一輩人的“攢錢”,自帶一張“買房”的翻倍卡。攢得越多,買得越多,獲益也就越多。這種非自發的、穩賺不賠的投資,讓持有多套房產的中年人獲得了財富的膨脹。

90後還能通過攢錢改變現狀嗎

那麼,輪到90後,攢錢,還能改變現狀嗎?

我們說,回顧歷史的行程,是總結經驗和規律,而不是生搬硬套前人的路子。我知道會有無數的長輩教育90後的晚輩,努力工作,好好攢錢,早日買房,日子就會越過越好,“改變”現狀。

很可惜,現實是,買房並不能致富。這種時代賦予的人生經驗,實際上不值一提。

今天的房地產已經是牛市的強弩之末,就好像高位橫盤的股票,已經失去了投資的價值。考慮股票的投資價值,一個最簡單的指標是市盈率,也就是股票市值除以其公司年利潤的倍數。事實上,市盈率超過20的股票,一定程度上就應該警惕——這意味著年度的盈利值佔市值的5%以下,而這個數值是很多穩健的定期理財都可以達到的。

很多人炒作高市盈率的股票,是相信這個公司的市值,會在市盈率增長的基礎上進一步增長,從而帶動股票賬面值的增長。比如購入一支市盈率為20的股票,等著它的市盈率達到30,然後賣出去——這個過程中,公司盈利本身可能並沒有增長,或者只有少許的增長。

類比到房地產,這個指標就是租售比。房屋持有的直接盈利手段是房租,用房子的總價,除以單年度的租金,就是租售比,就是“靠出租收回購買成本的年數”。

很明顯,我國租售比超過40的城市比比皆是,這種收益率(2.5%)頂多就是一個貨幣基金,比定期理財還要低。更不用說未來算上交易稅和房地產稅,現在(2017—2019年購買)的投資性房產大概率收不回成本。

那麼攢錢還有什麼意義嗎?

當然是有的。上一輩人的優勢是被動投資,是全民炒房。但即使如此,那一輩的普通人,也是在長期的儲蓄過程中積累了原始資金,才有資格、有膽量走進房地產市場,領取國家賦予這代人的紅利。

我們失去了這種穩賺不賠的被動投資,不代表我們失去了改變現狀的機會。

事情只是變得更困難了一些。改變現狀的手段,仍然是創業和投資。而這兩件事,都需要原始資本的積累。所以攢錢,很有必要。

創業可能並不簡單。經濟形勢、市場偏好、機遇、技術、人力,缺一不可。加上市場逐漸飽和,發現無人染指的新興行業並不簡單。但也並非不可能,特別是高新技術更新迭代時,應該就是下一波創業的大潮——比如5G,比如智能。

相比之下,投資是門檻更低的選擇。我堅持以為,在A股做價值投資,是未來10年、20年的大趨勢。現在的人談股色變,主要是過去十幾年的A股估值不穩定,魚龍混雜,波動非常大,導致大盤十分難看。加上貨幣政策的原因,過去十幾年猛吹房地產泡沫,居民儲蓄並沒有投入股票市場,導致很多上市公司都只是在股市圈錢——甚至圈錢炒房。

但是吹盡狂沙始到金,A股中有價值、高成長的公司,即使在過去十幾年混亂不堪的股市裡,仍然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比如最典型的茅臺,假如09年買入茅臺,長期持有,不算股息也翻了10倍。同期如果購入一線城市的房產,大概最多也只能翻5、6倍吧。普通二三線城市,10年翻2、3倍可能是常態。區別只是,過去買房、炒房投資太過容易,讓人們忘記了,其實投資的渠道有很多很多,真正找到合適的投資方法,構建合理的投資體系,才是“攢錢”的要領。

90後還能通過攢錢改變現狀嗎

稍稍計算一下年化收益,以10w元本金為例,20年投資週期為限。

如果採用5%的定期利率,20年總值為 10*1.05^20 = 26.5 w

如果年化收益有10%,則20年總值為 10*1.1^20 = 67.3 w

如果年化收益達到15%,則20年總值為 10*1.15^20 = 163.7 w

很明顯,複利的力量在於時間,指數的差距會隨著時間橫軸的移動而爆炸式增加。我知道15%的年化利率並不容易,但也並非不可能。

如果能找到幾隻低估值、高價值的成長股,並堅定持有,那這正是未來幾十年的投資之道。中國的經濟方舟還沒有停下,中國的增長還在持續,抓住行業的紅利,挖掘高價值的公司,是最簡潔的投資方法。本質上,如果人們缺乏創業的能力,不如就去抱緊好公司的大腿,陪著公司(的股票)一起成長。

和諸位一樣,我也只是個初入社會的90後,我也正在摸索自己的投資體系,試圖讓攢下的錢穩穩地增值,最終實現想要的“改變”。

未來10年、20年,在確信房地產高位橫盤、失去投資價值的基礎上,我們不妨把目光放寬放遠,學習一下,過去幾十年美帝等國成熟的股票市場是如何做投資的。

6月13日的陸家嘴論壇上,劉鶴說中國經濟長期向好,須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推進股票上市、退市制度改革;郭樹清說要發展專業化金融機構,擴大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的開放,謹防地方房地產金融化;易會滿則主要強調科創板的未來地位,呼籲市場監管,歡迎外資進場等等。

是日,科創板宣佈開板。

這些信號的解讀可能千人千面。在我看來,千言萬語化成一句話:未來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

感謝你的關注,喜歡本文的話,歡迎分享。

後續會分享更多我對投資,特別是價值投資的理解,

文章首發於我的公眾號【黑笑小說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