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搬到田間,央媒給MAP正藍旗中心點贊

把科技搬到田間,央媒給MAP正藍旗中心點贊

2019年6月27日-28日,以中化集團“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中央媒體採訪團走進中化農業MAP正藍旗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探秘這座國內首個借鑑北美大農業模式而打造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站。

把科技搬到田間,央媒給MAP正藍旗中心點贊


把科技搬到田間,央媒給MAP正藍旗中心點贊

一、一個電話服務到田

6月28日,驟雨初停,農場主甄曉明給中化農業MAP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打了個電話:可以追肥了。三十分鐘後,滿載著液體肥料的中化農業槽罐車出現在他的馬鈴薯農場。隨即,肥料被注入地頭的塑料貯槽,大型自走式噴灌機啟動,甄曉明的7000多畝馬鈴薯追肥就這樣輕鬆搞定。

看似簡單的一幕,其實是一場變革。“過去我們買固體肥料,再僱人一袋袋卸在地頭,到用時再溶化,還要不停地攪拌,很費勁,現在中化農業根據測土報告、按照作物葉柄檢測結果搭配好各種養分,拉過來就用,省事、科學!” 甄曉明介紹。

把科技搬到田間,央媒給MAP正藍旗中心點贊

施肥只是中化農業MAP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帶來的變革之一。“與美國農民相比,中國農民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解決,中化農業學習和探索北美大農業服務模式,核心目的就是通過一站式服務,一個電話就能解決農民所有的種地需求。”中化農業MAP特種作物事業部總經理湯可攀表示。

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建成於2018年,是中化農業正在全國快速佈局的MAP(即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服務中心之一。MAP模式致力於用現代農業服務體系來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每一個MAP服務中心可以為半徑100公里內的規模種植者提供土壤及農產品檢測、品種規劃、測土智能配肥、定製植保、農機服務、農民培訓、智慧農業和農產收儲訂單、農業金融和農用柴油供應等“7+3”綜合服務。


把科技搬到田間,央媒給MAP正藍旗中心點贊

二、推動北美模式在中國落地

在中化農業MAP藍圖中,胡煥庸線西側被定位為特種作物種植區,這裡不同於糧食作物區和經濟作物區,地廣人稀,適宜引入北美大農業服務模式。這裡擁有中國最多的馬鈴薯、苜蓿草、甜菜和青貯飼料。中化農業特種作物MAP模式就是聚焦這四大作物。

但是,與北美相比,中國這四大作物在種植效率和品質上,都有不小的差距。以馬鈴薯而言,中國雖然面積和產量世界第一,但在品種結構和單產上,與美國差距甚大。糖料和苜蓿草都需要大量進口。中國每年進口苜蓿草高達150萬噸,中美貿易摩擦以來,每噸價格上漲了1000多元。甜菜是理想的製糖原料,而糖料是戰略物資,年進口量同樣巨大。


把科技搬到田間,央媒給MAP正藍旗中心點贊

中化農業MAP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

這種差距,根源在於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短板。北美屬於集約化規模化的大農業模式,那裡有上萬家農業服務站,為農戶提供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農場主只需一個電話,從測土到施肥、植保,都由專業機構完成。

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正是參照北美模式建設的現代化農業服務站。根據北方農牧區的農業特點,中化農業鎖定三大需求,推動北美模式在中國落地。湯可攀介紹,一是根據農牧區土地集中連片適宜規模化種植需求,提供大型機械化服務;二是根據這裡地處乾旱半乾旱地區節水灌溉需求,加快水肥一體化的應用;三是根據農牧交錯帶土地荒漠化和鹽鹼化趨勢,推動種養結合和土壤改良。


把科技搬到田間,央媒給MAP正藍旗中心點贊

據瞭解,截至4月底, MAP特作事業部建成和在建的技術服務中心已達四個,累計完成簽訂全程作物營養16.8638萬畝、全程農機作業2.5萬畝、全程植保2.5萬畝、全程產品套餐7.35萬畝。其中,2019年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第一年運營,全程服務達4.5萬畝。


把科技搬到田間,央媒給MAP正藍旗中心點贊

三、讓農業服務注入科技力量

在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的一角里,四臺一字排開的“大傢伙”吸引了媒體團記者的眼光。這些“大傢伙”長相奇特,兩邊各有一個“翅膀”,完全展開後竟有二十幾米長。原來這是中化農業獨家進口的氣吹式固體施肥機,“翅膀”上佈滿了密密麻麻的施肥孔。

這四臺大傢伙的到來,同樣掀起了一場不小的變革。在正藍旗,過去農戶施底肥時,都是採用一種小型的拋灑式機械,但這種機械怕風,風一大,肥料被吹得七零八落。一旦遇到颳風天,只能暫停施肥。而氣吹式施肥機因為靠氣力施肥,不受大風影響。

把科技搬到田間,央媒給MAP正藍旗中心點贊

氣吹式固體施肥機

氣吹式施肥機,再加上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的摻混肥自動化生產線,搭建起一條科學施肥的“高速公路”。原料進入中心後,通過摻混肥生產線按照測土數據進行定製化混配,再經運輸車將散裝肥料運到地頭,最後“大傢伙”上陣,完成一條龍作業。液體追肥與此類似,從方案設計到槽車運輸,再到田間地頭施用,農戶不用再做任何事情,唯一與固體底肥不同的是,這樣的液體肥服務全程要7-9次,真正的做到了省工省力又精準。

中化農業依靠“技術+供應鏈優化”,實現了北美模式的全程服務目標。中化農業特種作物事業部技術研發總監李文娟博士給媒體團算了一筆賬:因為定製化生產供應,取消了中間環節,節省的包裝和物流費用,再加上化肥減量增效,一畝地單成本一項就能為農戶節約100元以上,這還不包括農產品產量和品質提升帶來的增值。對於大規模種植的特作區而言,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字。

把科技搬到田間,央媒給MAP正藍旗中心點贊

信息化技術的引入,更是讓這一模式加裝了強大引擎。“藉助中化農業MAP智農客戶端,我們可以實現看天看地看作物、管人管事管經營。”中化農業智慧農業事業部運營經理周國興說,一個MAP農藝師能服務5000畝以上的土地,這個系統功不可沒。

登錄客戶端,記者看到,所有服務的地塊位置、面積一目瞭然,手指輕輕點擊目標地塊,就會顯示未來48小時精準氣象信息。更稱奇的是,通過遙感技術,農藝師還可以根據顏色等差異,判斷作物長勢,並據此作出針對性的決策。

科技種田,這是中化農業MAP戰略的靈魂。為了探索更科學的種植方案,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專門建設了700多畝自有的示範農場,摸索和驗證不同品種的馬鈴薯施肥規律、全程植保方案、土壤改良技術和種肥同播模式。

把科技搬到田間,央媒給MAP正藍旗中心點贊

四、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一名擁有1.5萬畝馬鈴薯大型種植基地的農場主,中化農業MAP正藍旗技術服務中心的成立,讓甄曉明備受鼓舞。“這麼多年種地其實都是偽科學管理,土質如何、水質如何、怎麼施肥、怎麼打藥、上大機械但個人又買不起……這些問題都需要有人牽頭來整合服務資源,我們實力不夠,現在終於有人來做這件事了。”

中化農業MAP模式正是因應農戶尤其是規模農場主的需求而生。“MAP不是所有事情都自己幹,而是針對消費端和供給端脫節的現實,通過整合社會化服務資源,打造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平臺,形成產業鏈閉環,達到‘種出好品質,賣出好價錢’,這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意。”湯可攀表示。


把科技搬到田間,央媒給MAP正藍旗中心點贊

根據規劃,未來三到五年,中化農業將在中國的重要農業縣建設500座以上的MAP技術服務中心和近千個現代農業示範農場,實現服務3500萬畝以上耕地的目標。同時建設的智慧農業平臺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線下線上的協同服務和精準農業決策,以更廣泛的影響力來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把科技搬到田間,央媒給MAP正藍旗中心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