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的南充農業學校

四川省南充農業學校由著名教育家張瀾先生1913年倡導和創辦的南充縣立中學和南充縣立實業學校演變發展而來。

辛亥革命後,清廷覆滅,軍閥割據,政令不統,國會議員、川北宣慰史張瀾於一九一三年在南充縣立高級小學中,親自組織興辦南充縣立中學、縣立實業學校,指定南充縣高級小學校長林維幹兼任三校校長,並曾兩次親任校長,主持校政。張瀾採取蔡元培辦北京大學的宗旨,實行“兼容幷包,學術思想自由”,大量聘用思想進步的青年教師來校任教,先後聘請了袁詩充(一九二七年擔任川西中共特委宣傳部長,一九二八年英勇就義)、張秀熟(原四川省副省長、五屆全國政協常委)、任乃強(四川大學教授)、李鳴柯(原中共四川省委軍委書記)、張安欽(原四川省中醫學院副院長)、杜象各(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等學有專長的愛國進步青年到校任教和擔任部門負責人,邀請政治活動家吳玉璋兩次到校進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講座和《中國青年的光》等專題報告,吳玉璋還為學校禮堂裡寫橫幅,成都大學社會科學研究社的學生成員聶泗長、陳鳴西、賈子群、梁造會、馮子嘉、鄭晉等來校任教和擔任部門領導工作。在張瀾和進步教師的教育影響下,不少學生下鄉到廠宣傳革命理論、發動群眾抗暴抗捐,反對軍閥統治,學校實際成了當時川北民主革命的一個前哨陣地,由張秀熟改編的話劇《農民淚和士兵淚》由羅瑞卿等學生演出。一九二六年,經教師袁詩堯介紹,羅瑞卿考上了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人舉辦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從此踏上了革命道路,“順慶起義”失敗後,黨組織受到破壞,黨的主要骨幹隨義軍撤出南充而轉移外地。一九三二年,南充縣立中學黨組織積極組織力量迎接紅軍入川,建立通南巴革命根據地,後因叛徒告密不少黨員被楊森鎮壓,國民黨為了加強對學校的統治,不僅校長人選要按軍閥的意旨,由省教育廳提名,經省政府委員會通過任命,而且在學校公開建立國民黨、三青團等反動組織,對進步師生的革命行為大肆進行阻擾、破壞和鎮壓,在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學校師生不怕國民黨的血腥鎮壓,抗日救亡運動如火似茶地開展起來。一九三八年中共川北工委派張文軒和馮金善來校,以教職員身份作掩護,在學生中發展黨員,建立黨支部,先後由張文軒、王丕欽(後犧牲在渣滓洞)、姜國賓任黨支部書記,並建立了“職中抗日救亡研究會”,會員達百餘人,組成牆報組、歌詠組、漫畫組、講演組、話劇團等。會員們走上街頭,深入民眾,宜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對推動敵後抗日運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九四六年,國民黨瘋狂發動內戰,經濟崩潰,物價騰飛,民不聊生,學校伙食很差,學生吃不飽,在地下黨員黃道鏞、程良俊等人的策動下,學生張玉龍等十餘人於十二月二十五日晚面見校長,要求公開帳目,清查貪汙、改善伙食,雙方劇烈爭執。二十六日,南充警察局聲稱“學生持刀殺傷校長,學校有異黨活動,”派警察鎮壓,包圍了學校,終於爆發了轟動南充的“職中學潮”。事後,在當局的分化瓦解下,十二月三十ー日學生提前放假,學潮平息。一九四七年二月六日,當局違背對學生“不開除、不斥退、不逮捕”的諾言,宣佈解散學校,重新登記學生,將張玉龍等九名學生以“煽動暴動,謀殺校長,進行異黨活動”的罪名掛牌開除,其餘五十八名學生受到默退,勒令休學,留校試驗的處分。這次學潮雖未提出明確的政治目的,但客觀上起到了喚起民眾的目的。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八日南充獲得解放,學校師生員工興高采烈地歡迎人民解放軍入城,以實際行動擁護新生人民政權的誕生。一九一三年至一九四九年這三十六年中,學校共培養了二千一百四十三名畢業生,他們大部分在四川農業、蠶絲、教育、交通、財務、工業、醫療等各條戰線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不少學生如羅瑞卿、伍白戈等還成為中國革命的活動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