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社會中,老人去世後燒紙期用拿供品嗎?究竟有何講究呢?

現如今社會中,老人去世後燒紙期用拿供品嗎?究竟有何講究呢?

人死為大,對一個家庭而言,最大的哀傷和悲痛莫過於老人的去世。也就難怪,甭管兒女生前對父母怎樣。老人去世後“喪事當喜事辦”。一般的家庭都會請吹手,自辦酒席,至少停屍4天,第五天出殯下葬。喪事本來就是不請自到,誰家的喪事期間不是人頭攢動,吃吃喝喝好幾天。老人入土為安了,老人的燒紙期​還是要如期進行,供品也是少不了的,其實供品大徑相庭,燒紙期的禁忌和習俗才是關鍵。

現如今社會中,老人去世後燒紙期用拿供品嗎?究竟有何講究呢?

喪事就要舉辦喪禮儀程,喪期的時間和習俗,會因地域、傳統、觀念存在著差異。就是老人去世後燒紙期​的習俗也是不一樣的。這裡以我們隴東中部一帶的農村來說說這事。

“七期”之說及習俗

人離世後,家人們都是負孝之人,而且都還是“熱孝”,即人去世還不滿“七期”,是不能去除本家人外的鄉鄰和親戚家的。即使去了,也不能進門入戶。人家根本不讓你進,這不是不尊重人,而是喪事最大的忌諱。

“七期”也叫叫“禁期”,指從某人去世的那一天算起,一共是49天。每期七天,只有過了這個“禁期”,禁忌自動會消除。“七期”期間,也是不一樣的燒紙和“獻供”方式。

現如今社會中,老人去世後燒紙期用拿供品嗎?究竟有何講究呢?

“一七”期,下葬是第五天,連續三天,即去世後的第七天,也就是“一七”。下葬是第五天,從即日起連續三個晚上,兒女們要去老人墳頭掛燈,謂“長明燈”,墳前不燒紙,只是在自家大門口望著墳地燒些紙錢,無供品之說。不過,“一期”這一天中午過後,兒女及堂親還要上墳燒紙錢,一齊燒掉出殯時留下的“靈牌”,供品也不能少,除梨以外的水果,越是季節稀缺的為最好,還有少量的,常食的麵食置於墳地(當地沒有設置供桌的說法)。

“二七”至“六期”沒有在墳地或者自家門口燒紙的習俗,只是到了“七期”,這可是“禁期”,是個非常“莊重”的日子,老人的子女和親門本家,便會聚集在一起,中午過後,帶著紙品、紙錢,還是老樣子的供品去墳地祭拜一次。

週年祭、二週年、三週年祭日之說及習俗

現如今社會中,老人去世後燒紙期用拿供品嗎?究竟有何講究呢?

1、老人去世後一週年、二週年當天,是祭日,當然是一定要燒紙的。不過,來的都是至親和本家,也少不了兒女。在這兩個日子裡,也算“隆重”,雖說不大擺宴席,鄰居好友也會來。老人的兒子還是要多多少少準備一下,湊個兩三桌,也不用請大廚,有炒菜手藝的親友親自掌勺,隨便搗鼓一下像個宴席樣就行。吃罷也就中午過後,還是拿著紙品,還有以往基本不變的供品上墳燒紙,也算正兒八經地祭了週年之禮。值得一提的是,週年和二週年,算得上“大祭日”,凡老人去世時穿孝的還得著孝,而此時的孝服早已被挽起疊正,是纏在頭上的。

現如今社會中,老人去世後燒紙期用拿供品嗎?究竟有何講究呢?

2、三週年,是個大祭日,在我們當地從此日起,子女服孝期滿,孝服便被做被裡子,或其他可用的地方;從這一年起,過春節便可以貼大紅對聯,燃放煙花爆竹,也從此不在每年的老人的祭日上墳燒紙,而是在清明節、寒食節和年三十去祭拜一下。

要說在三週年祭日,氣場比老人去世時差不了多少,還是要請大廚、擺酒席,因為這一天,鄉鄰及親友都會來送上紙品和份子錢。也會請來吹鼓手和樂隊,人多場面大才是老人的女兒所期盼的,因為這畢竟是給老人最後一次辦事,也是給老人燒最後一張紙。

結語

老人去世後,兒女對老人最大的“孝心”也只有在老人去世的那些“特殊”的日子裡燒點紙錢。雖然覺得沒有實際的意義,甚至是迷信的思想,但是燒紙錢畢竟是繼承下來的傳統,人們還是循規蹈矩,代代相傳。

現如今社會中,老人去世後燒紙期用拿供品嗎?究竟有何講究呢?

(作者:西方游龍,本文由“我掌管著我的青春”創作)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贊和評論,謝謝!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