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和好書過不去-《萬曆十五年》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別和好書過不去-《萬曆十五年》

領導力與階級固化

別和好書過不去-《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寫給美國精英階層看的書。這樣一本書,他的主旨絕對不是闡述歷史,或者描述事實。很多歷史愛好者對這本書趨之若鶩,實際上在史學界,這 本書不是很受推崇。造成這種現象的本質其實很簡單,這本書倡導的大歷史觀,是面向精英階層的思考方法論。

要熟悉美國的教育,不妨可以去看看哈佛的入學標準,Leadership (領導力)一直是哈佛非常推崇的。而領導力拆解在之後,有兩個重點:謀和斷。謀的本質是思考,洞察,斷的本質是取捨。

有了以上認知,你再看《歡樂頌》中曲筱綃和關雎兒,我相信你會發現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曲筱綃的領導力教育來自於家庭的耳融目染,而關雎兒文化底蘊濃厚,可惜所受的教育就是在富二代的領導下打工。

雖然我很不願意提階級固化,但是從我們不得不承認,從中國的素質教育中,似乎也能看到階級固化產生的原因。這也是我推薦《萬曆十五年》的初衷,讀大局觀的書,培養你的領導力。

前一段時間看《人民日報》用王寶強的例子來說明中國沒有階級固化,我頗有些感慨。階級固化越嚴重的地區,盛產世界小姐與足球先生。因為上升通道的關閉 ,只有靠與生俱來的特質,撞開一個口子。

別和好書過不去-《萬曆十五年》

大歷史觀和明朝體制

為什麼說《萬曆十五年》是一本大歷史觀的書,其實只要讀完,就明瞭了。

萬曆十五年的特殊性在於這一年,皇帝不上朝了,這意味著大明從成祖皇帝開始建立的,齟齬平衡了百餘年的皇權-相權協調模式的徹底失控;意味著大明王朝政治制度中深層內核的問題和矛盾也徹底爆發了出來,而且在萬曆並不很努力的解決態度下,徹底走進了死衚衕。

很多人說這是明朝滅亡的因,其實這是明朝建立的果。“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明朝的政治制度更像是個三明治:它擁有自成一體的底層(農村)和緊密結合的上層(朝廷),但是中間的管理層卻是鬆散的。中國古代的集權體制消滅了一切分享權力的貴族和領主之後,就抹除了這個自治的中間階層。在中央機構與庶民之間形成了一道真空。為了填補這個權力真空,文官制度成為了唯一的選擇。然而行政技術和財政力量本身又不足以完成這樣的任務,其結果是隻能用低效的官僚系統接管中間層,以維繫著上下兩大群體。於是就形成了這種三明治的結構,兩片結實的麵包夾著一坨鬆散的食材,既地方政府。

我開始看《萬曆十五年》,源於想要了解明朝,但重新又讀了一遍,源於《人民的名義》。

特別是對於高育良的洞察,網上也有很多文章,大家感興趣可以去搜來看看,其實高育良體會出來的理念非常簡單:控制了官員就是控制了政權本身!整部劇下來,我們從沒有看見過高育良有什麼出色的政績,但是他有大段大段對於政治現狀的深刻分析,他總能把握住政治格局的走向,同時不動聲色的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扶持自己的下屬。

最後,來談談張居正的改革大計,申時行的和諧社會,海瑞試的意識形態,戚繼光的現代國防為什麼都失敗了 ?在我看來,只是明要求單純,固定,永不變更的體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體制是單一的最高意識形態為基礎,以平衡各方為目的的政治體制,這樣的體制只求單一化,同質化。而正是這樣的政治體制,衍生出來的“虛偽”的內核,欺上瞞下的狡黠,懶散怠工的行為,就不難理解了!

別和好書過不去-《萬曆十五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