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醫學博士】有哪些在選擇當一個醫學生之前應該知道的事?

本文作者為復旦醫學在讀博士,基於高中學弟提問撰寫此文。

【復旦醫學博士】有哪些在選擇當一個醫學生之前應該知道的事?

圖1.復旦大學本部-邯鄲校區


筆者從一所末流醫學院本科考研進入全國頂尖綜合大學醫學院讀研,當我看到這個提問的時候,內心波動還是很多的,尤其是最近接觸到很多非醫學的優質同齡人之後,思考了很多。想跟題主說點心裡話,也想回顧一下自己的醫學路。

從醫:

作為一個性格溫和,從小聽話懂事的男孩子,一直以來學醫就是自己的理想。出身鄉下不懂行情,當年所有的志願都填了醫學,總以為醫生可以救死扶傷,總以為可以扁鵲華佗,但隨著閱歷的增加,越來越覺得自己就是一顆螺絲釘,還是已經部分生鏽的那種。

本科

當代社會越來越多人對學校層次的差異性不置可否,甚至認為無關緊要。好在知乎上對於這類問題一直持肯定態度。可能很多人的體會沒有我體會的深。本科的我就讀於一所末流醫學院的所謂王牌專業,然而本科的五年中,這所謂的王牌專業除了在校內麻痺自己之外,似乎沒有什麼實際作用。一所純醫學院校,能給學生的東西實在有限,加之學校處於一個勉強三線的城市,更加限制了本就沒啥見世面的我的認知。

所以,如果題主想學醫,我懇切的建議,一定要努力考高分,去選擇一所綜合型大學的醫學院,而不是純醫學院(除了協和)。這樣一則在本科時段可以更大的提升自己視野,二則萬一學醫之後後悔了,還有轉專業的餘地,三則多認識一些非醫學專業的同齡人,有助於更清醒的瞭解醫患關係的現狀和原因。大五的實習,個人認為極為重要,第一次去認識社會,接觸社會。在醫院裡和帶教、和護士教員以及和病人及其家屬的溝通絕不是在醫學院裡能夠學到的,很多你以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處世準則並不一定適應當下醫療環境。沒人會喜歡一本正經總是端著的呆頭醫學生,醫生不喜歡,病人更不喜歡。只是實習的一年可能是你從醫生涯中最艱苦的一年,因為在實習醫院你不僅要幹活沒錢,有的醫院還要交實習費,而且可能會被任何人欺負和呼來喚去,當你的高中同學開始讀研或者工作拿工資的時候,你還在醫院裡做著一些你在家都不可能做的髒活累活,更心塞的是,如果你要考研想翹班,還有科教處這個神奇的部門專門抓你。雖然已經過了三年,但每當我回想當時的艱辛,都會想蹲下來抱抱自己。


【復旦醫學博士】有哪些在選擇當一個醫學生之前應該知道的事?

圖2.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圖書館


考研:

考研可能是全國範圍內80%醫學生的必經之路,畢竟本碩七年和本碩博八年的名額有限。可能到了你決定要考研的時候你才會真的對從醫究竟是什麼有一點點模糊的認知。因為這個時候你要選擇讀科研型還是專業型碩士。這種問題各種考研板塊都有詳細經驗,然而我最想告訴答主的是,研究生專業和導師的選擇可能關乎你一生的發展。現行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下,導師的權力大的驚人,能選到一位人品貴重、經費充足的老闆是需要實力更需要運氣的。比方說有的醫院,明明是科研型研究生,對畢業論文要求略高,然而卻強迫學生到臨床幹活1-2年。若是有臨床數據作為畢業論文,這是一件美事,但是如果沒有,再在自己的下班時間去做基礎實驗,那艱苦只能說是身心俱疲。所以在選擇之前,一定要想盡辦法打聽到導師的風格,尤其是性格和人品。

讀研

研究生期間無論是碩士還是博士,都會清晰的認識到,掉頭髮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有在臨床工作的同學會認為科研型碩士天天不知道在幹嗎,早上睡到10點起,中午到實驗室,晚上幹到11/12點簡直顛倒了生物鐘。其實很多板塊都會爭論專碩和學碩到底應該怎麼選,其實無論怎麼選都行,到後來都是專碩同學在臨床累死累活羨慕科碩日常的度假一般的作息,科碩被數據愁到徹夜失眠羨慕專碩只用一篇綜述就可以畢業,都是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我覺得無論自己目前是什麼身份,充足利用手頭資源,把待做好的事情盡力做到優質,就是很精彩的一個研究生生涯。

工作:

然而即便有上述辯證的想法,可能依然抵不住對比。很多回答都提到一個核心思想——在中國當醫生苦。而且對於95%的人來說,出國行醫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其實說起來,哪個行業不辛苦,那些在實驗室每天辛苦推銷試劑的試劑商很辛苦,把自己埋在代碼的海洋中遨遊的程序員很辛苦,各個行業有各個行業的苦。只是醫學,這辛苦是性價比低。其他行業,在辛苦的工作日之後,有常規的週末和休假,有過得去的工資可以去享受一下生活。相比之下,也許社會總是認為醫生的收入算是中上,暫不說這是不是真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醫生的投入和收入是絕對不成比例的。同樣的學歷學位和腦力體力活,在其他行業如金融行業在30歲的平均收入水平,可能是醫生在40歲之後才可能有機會企及的薪資,更何況除了需要讀到博士的長學制外,還有萬惡的規培制度。

選擇從醫,必須瞭解規培。若說規培對於醫學生的成長是否有益,這個是百分之百的肯定答案。即便以前沒有規培制度,也會有院內輪轉的類似要求。專科醫生只懂自己科室的疾病是很危險的。但是,現行的規培制度與我國國情大大不符。規培醫生淪為實習生plus,日常處於鄙視鏈的底端不說,各種考核讓規培醫生顧此失彼。此外,很多醫院的規培生並沒有被醫院接納,很多臨床技能都會因為規培生身份而有所保留不願意教學。最打擊人的是,規培待遇之低令人髮指,你是來學習的嘛,2000左右在多數醫院已經算不錯,本科、科碩、科博畢業參加規培,待遇可能僅相差400左右,這個時候你可能已經是30歲的年紀了!這個年紀做點啥能是這薪資?你可以說不跟別人比較跟自己比較就好,然而同學這個年紀結婚你總得出份子錢吧?想想就心塞。目前除了上海市統一將規培醫生和專碩、專博算作醫院職工,待遇尚可之外,我沒有聽說別的地方工資待遇令人幸福。規培結業後,各位規培生還需要再找工作,因為留院的名額相當少,可能僅有規培生總數的十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因為本人並不是熱門科室,所以看師兄師姐工作都還尚可,但是對於一些心內普外等大科室,其就業壓力估計相當大了。


說了很多,做個小結。如果想靠學醫賺大錢或者改變生活質量,這條路是走不通的,至多是有錢沒時間花,這錢還都是小錢,還都是拿命賺的。如果想靠學醫去拯救社會或者推動醫學事業的發展,這個想法很好但很難去實現,五千年的華夏文化妙手回春的醫者寥寥幾人,我們可能都是普通醫者,就像是手術室麻醉醫生用的輸液泵,沒日沒夜的工作還不容易壞,靠工作時長和任勞任怨獲得外界的尊重。你說用上輸液泵都挺貴的吧,我說是貴啊但不是泵本身貴而是裡面的藥貴。有時候很無奈,同齡同學在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用自己賺的錢和自己的合理休息時間去旅遊,醫生只能在值班室和病房之間來回奔波微信步數常規上20000步;有時候很心酸,一把年紀物質上還不能孝敬父母,且明明自己就是醫生但是家人生病了由於離家太遠無法照顧。


但是,也有幸福的時候。

和人初次見面自我介紹說是醫生的時候,不懂行的社會人都會覺得眼前一亮願意和你交談,雖然我們知道他們很可能下一句就會說自己或者家人誰誰誰哪裡不舒服問你怎麼看;

跟著帶教老師把病人醫治好之後看著病人和家屬面容由擔憂轉向紅光滿面的時候會有說不出的成就感,儘管當代這種成就感和使命感被媒體煽動大眾作為道德綁架的理由;

網上很多女孩子都會想找個醫生男朋友因為覺得醫生男朋友不會在她來大姨媽的時候只會說“多喝熱水”,然而只有真的是醫學生的女朋友才會知道醫學生有時候忙的別說照顧她,連回復她多喝熱水的時間都沒有。

所以你說學醫到底是為了個啥,目前的我仍然對於未來的工作有所憧憬,但上述的擔憂和不滿也著實存在。牢記使命,不忘初心,我只能做好當下的工作,去科研,去實驗,去按時畢業,期望在以後的實際工作中能夠慢慢拾回幼時對醫學的敬畏和信心。

這輩子絕不後悔,下輩子絕不學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