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六十四名將(一) 范蠡(li)

古今六十四名將(一) 范蠡(li)唐肅宗上元元年,追封西周開國名臣姜尚為武成王,詔令京城及各州皆設太公廟,並以張良、韓信、白起等七十四位歷朝歷代的名臣名將配享姜尚兩側。其中有十位被尊為“十哲”,其餘六十四位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又被稱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六十四位歷史人物。

左列三十四名將第一位就是今天要給大家說的范蠡。說起范蠡,可能大家有些陌生,但是說到“商聖”,大家也許聽說過。古往今來,生意人無數,為什麼唯獨范蠡被稱為“商聖”呢?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古今六十四名將(一) 范蠡(li)公元前494年,吳越兩國發生戰爭。吳王夫差大破越軍,勾踐偕妻入吳為奴,范蠡伴越王赴吳為人質。范蠡用計取得吳王信任,使勾踐得以順利歸國。歸國後,輔佐勾踐臥薪嚐膽,以圖強雪恥。經過十餘年努力,越國終於轉弱為強。公元前479年,吳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黃池會盟諸侯,留太子與老弱守國。在范蠡建議下,勾踐發奇兵伐吳,襲破吳都(今江蘇蘇州)。公元前473年,終於滅吳興越。

在功成名就之後,范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達齊國海濱,改稱鴟夷子皮,在海濱耕作,圍海煮鹽,捕魚養殖。經過苦心經營,終積資達數十萬,名聲遠揚。這時,齊人發現了他的才能,又請他出任齊相三年。范蠡具有“富好行德”思想,曾對人說:“治家能置千金之產,做官能至卿相之位,這已達到極限了,長期享受這樣的榮華,是不吉利的。”於是,他歸還相印,散盡家財,贈送親友和鄉鄰,又悄悄離開了海濱,到陶地定居,重新經商,又擁資產千萬,成了遠近聞名的陶朱公。

在國內,許多城市凡有廟宇的地方,也都供奉財神的神位。北京相國寺裡所敬的財神之一就有陶朱公。

而為什麼范蠡看出了勾踐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所以選擇隱退呢?原因大概有四。古今六十四名將(一) 范蠡(li)

1,勾踐早年德行不佳——白居易詩說“越國政初荒,越天旱不已”,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國語》、《吳越春秋》為佐證,比如《國語.越語》中勾踐回憶自己的早年是:“先人就世,不穀即位。吾年既少,未有恆常,出則禽荒,入則酒荒……”;《吳越春秋》中說:“寡人不慎夭教,無德於民”、“孤不能承前君之制,修德自守”——大約范蠡心裡清楚那個富貴時荒唐的君王才是勾踐的本來面目,貧賤時的忍辱負重,只是‘非常態’而已。

2,勾踐有親近小人,不敬大臣的舉動——越語說勾踐即位三年就想著伐吳,范蠡苦勸他說時機不成,然而勾踐的反應是“王弗聽”、“果興師而伐吳,戰於五湖,不勝,棲於會稽。”又有記載,道勾踐寵幸一位名叫石買的大夫(越絕書?),聽信他的話而疏遠范蠡,連文種也為忍不住為范蠡力爭。對於文種,勾踐早年大約也是不夠尊敬的,不然文種不會在他戰敗時指責他道:“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骨子裡剛愎自用,根本不聽這一班賢臣的意見,等到打了敗仗了,又拉得下臉皮來求他們為自己收拾殘局。這種前倨後恭的態度,文種是老實人,並不在意,但精明的范蠡則是暗記於心了。

3,面相——這也許是後人看起來很荒唐的一點,但也是范蠡原話中順理成章能推出來的一點。他的全話是:“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我們不清楚在當時的面相家看來,‘長頸鳥喙’代表著什麼,但一定是不夠好的面相。正如秦始皇是‘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與勾踐很有相似之處,且歷史證明,他們後來的行事也同樣刻薄寡恩——面相之說,今天看來當然無稽,但在古代迷信的氛圍中,不僅范蠡尉繚會深信,就是勾踐、嬴政本人也難免不去‘自我應驗’。

4,勾踐忘恩記仇——這一點沒有直接證據,但可以從范蠡的話中猜出一點影子來,他向勾踐辭別時說:“臣聞之,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臣所以不死者,為此事也。今事已濟矣,蠡請從會稽之罰。”這話的隱義似乎是勾踐將‘會稽之辱’歸在一干‘人臣’身上,范蠡自己提出,就是要功過相抵,全身而退。(下文中勾踐還假惺惺地提出要和他‘分國’,實際上更不得了了,哪有人臣和君王平起平坐的道理,這完全是勾踐疑心病發作的試探。)

所以說,商聖的隱退,不僅僅是激流勇退,更是看透了君主的品性的一種自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