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頂一萬句》:尋覓知己的這一生

《一句頂一萬句》是河南作家劉震雲重要作品,分為兩部:《出延津記》與《回延津記》。分別講述了吳摩西和牛愛國兩個人的故事,作為吳摩西養女和牛愛國母親的曹月娥將兩個故事連在一起。吳摩西是為了找跟人跑了的老婆出延津城,牛愛國是為了找跟人跑了的老婆回延津城,一來一去,跌宕百年。

可是,說是為了找老婆,卻又不是為了找老婆。吳摩西真正尋找的是自己的養女巧玲(即曹月娥),牛愛國是去找她母親遺失在時光裡的故事。他們真正尋找的,是一生都沒有從生活環境和生活際遇裡找到的知音。

顛沛流離的半生,就是為了尋找一個知音,排遣掩藏在時光裡的孤獨。可謂:芳草易見,知音難尋。

《一句頂一萬句》:尋覓知己的這一生

01 芳草易見,知音難尋。

上部"出延津記"講述的是在二十世紀前期的河南延津,吳摩西為了尋找與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記"記述了吳摩西養女巧玲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尋找與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

故事情節簡單,卻回味悠長。穿插在故事裡的一個個父老鄉親與親人朋友,身上透著一股子河南老鄉的樸素味道。鄉土氣息的話語使得一切似乎曾經發生,書中人物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牽著我們那顆同樣孤獨脆弱、敏感透明的心。

吳摩西其實不叫吳摩西,他叫楊百順,他也叫楊摩西,後來他改名叫羅長禮。楊百順從小就不和父親親近,想上學卻被父親用假抓鬮給騙了。他起初不知情,就開始跟他爹在家做豆腐。後來得知上學真相,與父親徹底鬧翻,離家出走。離家之後的短短几年裡,剃頭、殺豬、挑水、種菜、蒸饃樣樣都幹過。他被動的被命運隨意地改寫著人生,沒有什麼必須堅守的東西。

《一句頂一萬句》:尋覓知己的這一生


他可以因現實的利益而改變信仰——本來就沒有信仰。信主後,老教士老詹把楊百順的名字改作楊摩西,倒插門後名字就變成了吳摩西,最後改為羅長禮,是為了紀念年少最為崇拜的喊喪人羅長禮,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了,在陝西找到了靈魂的安寧,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詳實的瑣碎的筆觸,將一個少年的一生緩緩鋪開,將延津城眾生的故事娓娓道來。剃頭的,殺豬的,賣豆腐的,當廚子的,教書的……一個個職業,一代代人,平靜如水的歲月裡,他們勤勞踏實地生活著,心中都有各自的小算計,都有各自的善良與真誠,都有各自的孤獨與寂寞,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卻又平凡著。

每個人身邊都有親朋好友,然而內心的獨白卻常常無人可說。吳摩西是孤獨而寂寞的,延津城的人們也大都孤獨而寂寞,寂寞是生命永恆的主題。

"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經歷:傍晚時分,你坐在屋簷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淒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作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一書中如是說。


《一句頂一萬句》:尋覓知己的這一生


02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孤獨寂寞的人遠不止延津城裡的人們,還有延津城外,山西沁源的牛愛國也是一腔心意無處訴說。從前他以為,他有三個說得著的朋友:一個是馮文修,一個是杜青海,一個是陳奎一。"說得著的人"不是說僅僅是可以把私心話說與他人聽,而是聽到的人理解牛愛國說話的意思,能幫他把事情捋順了,能幫他出主意。最最重要的是,能得知牛愛國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意思。牛愛國說話前是不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和朋友說完話,捋清意思,也就明白自己應該幹什麼,想要幹什麼了。

那麼這三個朋友就不僅僅是朋友了,還是難覓的知音。然而知音難尋,卻容易失去。牛愛國的三個知心朋友,或因為誤傳閒話,惹起誤會;或因為境遇不同,難以再見。最後知音朋友不在知音。

吳摩西從來沒有覓得知音,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說得著"的養女巧玲,卻在尋妻路上不慎丟失,從此知音再難覓;牛愛國年輕時找到了三個知音,卻也一一失去,知音不僅難覓,也難以保存。命運給予的偶然不幸強行抹去曾經的無話不談,時事變遷慢慢腐蝕掉曾經的心意相同,從知音到普通朋友,再到巷陌路人;正如曾經從萍水相逢到親密朋友,再到此生知音。

也許,我們不能找到所謂的一生一世的知音,但是人生路上,一路前行一路尋找,在人生的每處風景都有知音相伴。正如高適勸勉友人的話語:"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一句頂一萬句》:尋覓知己的這一生


我們雖然孤獨,但永遠都在試圖擺脫孤獨。因此,我們在尋找知音,也是在尋找自己。孤獨的靈魂與另一個孤獨的靈魂緊緊相依,無話不談,心意相通,此時我們是知音,我們是同一個人。

書中除了兩個主角,還有一個人的命運也深深的牽動了我的心,那就是塾師老汪。老汪,一個教書先生,講解《論語》因得不到知音而落淚,一生都沒有遇到"說得著"的人,他只能在荒野暴走以紓解心情。老汪原以為自己不喜歡淘氣的小女兒燈盞,故她掉到水缸裡淹死的時候老汪也沒有特別傷心,直到數日後看到燈盞留在沒有吃完的月餅上那個小小的牙印,他才異常傷心,對著淹死女兒的水缸放聲痛哭。

一生都沒有從生活環境和生活際遇裡找到知音的老汪,在他女兒死後,也就是說,從血緣這種命定的親近關係裡尋找知音的路被堵死了,他才徹底灰了心,所以他只能離開,一直向西,遠走他鄉,跑到甘肅,去捏小麵人,捏哭泣的小媳婦麵人。


《一句頂一萬句》:尋覓知己的這一生


《一句頂一萬句》是河南作家劉震雲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版的《百年孤獨》"。書中"出延津記"和"回延津記"表面上看主要是在講楊百順和牛愛國兩個人的歷史,但只要對之細細咀嚼與回味,便會明白實際上是在講"孤獨"的歷史。 "孤獨"世代相傳,祖輩的故事在後輩的身上重演,祖輩的"孤獨"也在後輩身上的延續。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寫道:"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孤獨是生命的常態,我們不必逃避孤獨,懼怕孤獨。何不與孤獨做朋友,孤獨地尋找知音,孤獨地平淡生活,孤獨地成就自我,"跟孤獨簽訂體面的協議"。

《一句頂一萬句》:尋覓知己的這一生

03 一朝相知,終身知己。

讀這本書,讓我想到了我高三那段孤獨清冷的日子,每天過著固定的程式,在學校學習,在家休息,在路上奔波。和父母有代溝,弟弟妹妹尚且年幼,心中滿腔的緊張和不安,到了嘴邊只能說:"媽,我今天早點睡","爸爸,最近學習挺努力的,感覺有進步",看著父母欣慰的笑容,我也艱難地附和著笑了,可是內心的孤獨不減反增。

學校的閨蜜朋友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事,或因為成績不佳而難過,或因為失去男友而傷心,我的孤獨與難言的寂寞,在真真切切的事件面前只好暫時放下。我掩飾去我眼底的悲傷與脆弱,轉身拍拍朋友的肩膀,告訴她,別難過,有我在。

可是,當我放下習題,看著空無一人的教室,背上書包,行在路上,孤獨感便慢慢爬上我的心頭,侵蝕我的心靈,高考的壓力席捲我的心頭,無人可說的寂寞靜靜的矗立在一旁,虎視眈眈。那段艱難的歲月,至今想來,仍然心痛難忍,心疼當時的自己。然而,孤獨沒有打敗我,它成就了我。不僅僅是令人滿意的高考成績和心儀的學校,還有再也不懼怕孤獨的強大心靈。我始終相信人間的美好,會有孤獨的時刻,但是風雨之後現彩虹,到了大學,我遇到了我的知己——舍友藝純。

我與她分享那段不太明媚的時光裡的故事,她與我訴說她年少時的心事,我們也憧憬未來,我們共擔風雨。周國平說:"孤獨是人的宿命,愛和友誼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將它撫慰。"誠如是言。

《一句頂一萬句》:尋覓知己的這一生

04 結語

吳摩西、牛愛國、延津城的父老鄉親、我和千千萬萬孤獨的人,我們沒有什麼不同,我們都們都生而孤獨,我們亦渴望知音。"年少的時候,我覺得孤單是很酷的一件事情。 長大以後,我覺得孤單是很淒涼的一件事。 現在,我覺得孤單不是一件事。 至少,努力不讓它成為一件事。"

平凡歲月裡,孤獨作陪,我們始終在追尋。我們追尋的是"說得著"的人,是高山流水覓知音,也是相逢知己千杯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