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石獅昔日河口圍堰變身"網紅"溼地公園

圖片

溼地公園全景 (李榮鑫 攝)

圖片

拆除了圍堰,昔日蟶養殖區蛻變為兼顧河口溼地保護和休閒觀光旅遊的石獅溼地公園。(李榮鑫 攝)

“一年四季、景色各不同,許多遊客都來‘打卡’。”石獅市溼地公園所在地蚶江鎮水頭村王大爺最近學了個時髦的詞——“打卡”,村裡人氣越來越旺,大爺心裡樂開了花。

石獅市溼地公園變身“網紅”景點,背後蘊藏著一個村莊由“亂”而“治”的故事。

“水頭村海岸線長,村民們原本種蟶過活,近年來為了提升產量而大規模圍堰養殖。”村裡的老人向記者聊起此前的“作業”模式。而扭轉村民習以為常的落後生產方式、一舉打通“任督二脈”的,還得從中央環保督察說起。“當時督察發現水頭村民圍堰佔用河口溼地,對於本地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長此以往後果不堪設想。”石獅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說。

生態保護刻不容緩,督察整改勢在必行,“拆除圍堰,等於打破了‘聚寶盆’,海邊人養蟶維持生計,這份情咋能說割斷就割斷呢?”王大爺回憶說。

面對6000多名村民的生計,該怎麼處理?“既要壓實保護好生態環境主體責任,嚴查整治拆除圍堰過程中存在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又要強調當地黨委政府充分保障群眾的切身利益,解決群眾後顧之憂。”泉州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反覆交代著石獅市紀委監委下去督查的同志。

一級帶著一級幹。市裡規劃,鎮裡幹,換屆後的水頭村黨支部發揮聯繫群眾的天然優勢,衝鋒在前,鎮村兩級幹部一道走村入戶,為群眾“最憂心”的經濟問題開出了“藥方”。王大爺說,“圍堰拆除補償辦法很快就出來了,鎮上的、村裡的幹部一一入戶講政策,紀委幹部還上門核實我拿了多少補償款,傾聽大夥兒的意見建議,也對村民的生活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

緊接著,幹部群眾齊心協力,歷時三個月,兌現各類補償款和轉產轉業補助,圍堰拆除了,河口溼地生態環境得以修復,迷人的田園風光給水頭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一張“賺錢”的路線圖清晰地勾畫出來——水頭外線等若干城市主幹道、景觀道相繼貫通,架起了城鄉便捷通道,呈現出一個煥然一新的“生態朋友圈”,也呼喚來了“新機遇”,來這裡投資就業的人多了,各種出路也擺在了村民眼前,有的進工廠,有的做物流,有的開飲食店、服裝店,觀鳥賞景、體驗農趣,好生態帶動泉州環灣片區可持續發展,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生態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