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絕美瘦金體!但是名氣卻不如宋四大家?


宋徽宗絕美瘦金體!但是名氣卻不如宋四大家?


《穠芳詩帖》宋徽宗

瘦金體最主要的視覺特徵是收筆處的頓筆與字中極細的長筆,由頓筆形成的狹長的“面”與細筆的“線”之間所形成的強烈的對比。

由頓筆的形態可以推斷出筆腹直徑遠小於筆毫長度,簡言之應該就是趙佶畫畫中用到的勾線筆。

所以瘦金體的典型形態直接來自所用毛筆,他用最方便的工具最自然的書寫造就了他具有獨特視覺形態的瘦金體。

將以上構成其明顯特徵的頓筆和折筆處撇開來看,其結字規模唐人,謹守法度,並無過多突破和個人特徵。但做到這一點本身也並非輕而易舉,皇家過眼雖皆上上珍品,亦需天資勤奮才能有所成就,趙佶無愧於此。

但放眼整個書法史來看,瘦金體在過去的九百年間一直是個冷門,關於瘦金體的普及程度遠不及王羲之,顏真卿,箇中緣由,有關學者做了一下幾點推測:


宋徽宗絕美瘦金體!但是名氣卻不如宋四大家?


《千字文》宋徽宗

觀點一

皇帝的字,是御筆,宋一代,一般人豈敢隨便模仿,招引仿造御筆的嫌疑?

有元一代,異族統治天下,防備,壓抑漢人,連名臣文天祥的墨跡都沒有人敢公開收藏。宋徽宗的御筆更加罕見流傳,就別說普及了。

明段時期,受政治家的影響,宋徽宗的書畫不被追捧,據說有一個明朝的皇帝當眾讚美了幾句宋徽宗的畫畫得好,馬上就有臣子的納諫,說宋徽宗畫雖好,卻是個亡國之君,所以不應該羨慕其畫,當然也包括其瘦金體書法。可見,有明一代,人們對宋徽宗的書法觀還是持成王敗寇論那一套的。在這種環境之下,瘦金體自然是沒有出頭之日的。

清代以來,對待瘦金體的態度,大概也避不開“成王敗寇”論的範疇。乾隆皇帝雅好字畫,精心鑑賞。然其在讚賞之間,乃不免要對他的政治得失例行議論一番,諸如“藝工典褻”云云。封建時代,科舉取士,有條件的都寫二王、趙、董以投帝王所好,或寫館閣體追逐功名。沒條件的呢則連瘦金體的片言隻字也見不到,那又何談臨摹與普及呢?所以瘦金體一直被冷落了幾百年。

直到清末民初以降,才逐漸有人開始重視和研習瘦金體。如大畫家吳湖帆、張大千、於非閣、餘雪曼等。不過他們也都是以畫畫為主,學瘦金體只是他們的副業。所以也只是淺嘗即止,並未有很高的成就,更沒有留下有關瘦金體書法技法的系統論述。


宋徽宗絕美瘦金體!但是名氣卻不如宋四大家?


《題歐陽詢張翰帖後跋》宋徽宗

觀點二

理論指導匱乏

瘦金體既然歷代臨習鑽研者廖廖無幾,其技法論述更是歷史空白,這使得某些有條件臨習瘦金體愛好者即使有心練習,卻苦於找不到門道,得不到指導,屢遭挫折而見不到成果之後,也就放棄了,退而成為欣賞傍觀者。

既無人入得了門,論述成功方法的人也就沒有了,如此惡性循環,制約了瘦金體的普及。


宋徽宗絕美瘦金體!但是名氣卻不如宋四大家?


《五色鸚鵡圖》宋徽宗

觀點三

瘦金體資料非常缺乏

由於長久以來對瘦金體的冷落,故以宣傳、印刷、出版瘦金體的字貼、碑刻、文章、培訓班、講座等等也是廖若星辰。

這種歷史和現實的不足,使得許多也許是練習瘦金體的天才,但因無緣瘦金體而被埋沒。

對瘦金體的宣傳普及太少,資料普及太少,嚴重製約了瘦金體的普及。

另外,瘦金體對書寫工具特別是筆和紙的要求較高,非有好筆好紙不能寫得精采。一般條件差點的也會因此受挫,困惑,甚至望而卻步,無心戀戰,因而影響瘦金體飛入平常百姓家。


宋徽宗絕美瘦金體!但是名氣卻不如宋四大家?


《宋代墨寶冊》之《宋徽宗牡丹詩》

觀點四

荒謬的瘦金體傾國傾城論

北宗王朝是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朝代,宋太祖趙匡胤當皇帝之前,曾是掌握重兵,權傾一時的大將,後來黃袍加身,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因此他對於掌握重兵的大臣非常警戒,因此他的治國方略是以“重文輕武”為指導方針的。

從他以後的幾代皇帝都莫不遵循這個治國方略。

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的宋王朝詬病日深,邊患不斷,在宋徽宗執政前即已經是內憂外患,山雨欲來。宋徽宗能接管近四分之一個世紀而保持相對繁榮昌盛,實屬不易。

北宋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