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儒家所選擇的是內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種哲學的精神生活方式,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謂“安身”,就是從內在性出發,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價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內在根據。用傳統的說法就是“人性善”、“人為貴”。

淺談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孔子在《論語》中已分別論及安、身、立、命,但還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這裡則形成了儒家關於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較系統的說法。孟子把人性善視為安身立命之道的內在依據,而“天道誠”則是他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所謂“思誠”就是以“天”作為終極的價值目標,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進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於進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徑,孟子不可能選擇外求的認識路線,只能選擇內求的心性修養路線,他稱之為“求放心”。他指出,現實的人之所以流於不善,並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尋回業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嘆:連自己家的雞犬丟失了都知道找回來,可是自己的本心丟失了卻不知道找回來,真是一種悲哀!他對這種人的忠告是:“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宋明理學家吸收了中國佛教哲學和道教哲學的理論思維成果,創立了儒學的新形態。他們十分重視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對其做出深刻的闡發,使之在學理上臻於成熟。他們倡導的“孔顏之樂”、“聖人氣象”、“常惺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復盡天理”、“發明本心”、“致良知”,都是關於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具體說法。經過理學家的闡發,儒學不但可以治國還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們尋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選擇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選擇內在的路向。儒家選擇的是內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種哲學的精神生活方式,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這個“身”字很要緊,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脫離人的生活世界。所謂“立命”,就是主張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傳統的說法就是“超凡入聖”,成就理想人格。這種內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個世界”的基礎上,沒有設置彼岸世界。儒家認為,在現實的人生實踐中就可以達到超越的目標,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於來世。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們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個人認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並不妨礙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礙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這些信念有助於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會表示充分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