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告捷,唐朝主場作戰,怛羅斯之戰為何還會輸給阿拉伯帝國?

《資治通鑑》“天寶十二年癸巳,公元七五三年。是歲,安西節度使封常清擊大勃律,至菩薩勞城,前鋒屢捷,常清乘勝逐之。”

唐朝建立以後,逐步向西擴張,佔領了河西地區以及今天的新疆等地。並且,還設立了安西都護府。

連戰告捷,唐朝主場作戰,怛羅斯之戰為何還會輸給阿拉伯帝國?

當地的諸多小國如龜茲、于闐等紛紛歸附。與此同時,阿拉伯的帝國也正在崛起。東西方兩個強大的帝國,在今天的中亞一帶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較量。一共發生過五次戰役,唐朝唯一一次失敗便是怛羅斯之戰。

(一)、連戰告捷,一次敗北

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一直有繼續向東行進的意圖,他還命令誰先踏上中國的土地,誰便是這方的最高長官。於是,他們聯合了吐蕃,蠢蠢欲動。高仙芝主動出擊,數百日長途行軍在連雲堡以少勝多,大敗吐蕃。

於是,更堅定了他們與黑衣大食聯合抗唐的決心。高仙芝在西域打出了名堂,是名副其實的中亞長官。

1. 兩大帝國,相遇怛羅斯

當時高仙芝一舉打敗了許多依附於吐蕃的小國,從而實際控制了蔥嶺內外。他俘虜了石國君主以後,結果有人僥倖逃脫反而去大食尋找庇護。這對於唐王朝來說,是奇恥大辱。高仙芝決定先發制人,長途奔襲七百餘里最終在怛羅斯遇到了阿拉伯帝國的軍隊。

《新唐書》“怛羅斯城,石國常分兵以鎮”。當時怛羅斯城周圍,已經屬於大食帝國的地盤。這裡,並不是唐朝的實際控制領土。再加上石國已經叛變,阿拔斯王朝的軍隊早就已經做好了攻擊安西四鎮的準備,並且已經陳列重軍。

《資治通鑑》“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大食立刻從周圍集結了十萬軍隊,而高仙芝只有兩萬餘眾。當然,對於雙方參戰人數的說法至今仍然相持不下。但可以肯定的是,唐朝軍隊屬於劣勢。

連戰告捷,唐朝主場作戰,怛羅斯之戰為何還會輸給阿拉伯帝國?

2. 雙拳難敵四手

雙方在怛羅斯城鏖戰五日,並未分出高低勝負。但是原本臣屬於高仙芝的葛邏祿部落,突然叛變。他們已經暗自接觸了阿拉伯軍隊,並且將唐軍的兵力部署都悉數告知。同時,葛邏祿數千騎兵開始往回衝鋒,打的高仙芝部隊措手不及。

因此,這場戰爭以唐軍的失敗告終。失利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人數上的差異。如果唐軍真的佔有優勢那麼葛邏祿完全沒有必要冒險戰場反叛。當時的阿拔斯王朝才建立兩年之久,歷史學家王小甫曾指出,呼羅珊囤積著阿拉伯帝國的主力。

對於內外夾擊,任憑何人也是無法承受的。但是失敗這是不爭的事實,卻並未對兩國的關係產生很大的影響。阿拔斯王朝方面,指揮這場戰役的軍官因為功高震主被斬首。而唐王朝方面,即使沒有這場戰役也會因為安史之亂而退出西域地區。

(二)、孤軍深入,腹背受敵

根據《新唐書》的記載,安西四鎮的兵力總共在兩萬五千餘人左右。那麼,肯定不能傾巢而出。如果此時吐蕃,再從後方襲來,那麼唐朝就徹底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權。

所以,可以推測《資治通鑑》中唐軍兩萬人的說法是正確的。阿拔斯王朝近水樓臺先得月,呼羅珊距離怛羅斯要遠遠低於都護府到此的距離。

連戰告捷,唐朝主場作戰,怛羅斯之戰為何還會輸給阿拉伯帝國?

1. 長途奔襲,人數差異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高仙芝從安西出發時,為天寶十年四月,到怛羅斯已經是七月份了。經過了三個月的跋涉,再加上西域多山地而且氣候環境不適宜長途行軍。所以,到達此地時可謂是人困馬乏。

但是阿拔斯王朝的軍隊,屬於以逸待勞。雖然呼羅珊軍團不在此處,但此地仍然聚集著其大量的兵力。本來他們是想用這些軍隊,繼續東進的,結果高仙芝主動出擊正中其下懷。毫無疑問,阿拉伯軍隊佔有絕對性的優勢。

當然,還有一點在怛羅斯作戰的絕對不是他們的主力軍隊也就是呼羅珊。當時這個軍隊正在埃及作戰,阿拔斯王朝不可能為了中亞地區而放棄了拱衛自己的首都。不可否認的是,這場戰爭是偏師對偏師。

2. 軍心不穩,遠征失利

天寶八年,玄宗下令開始實行募兵制。就是說這些人都是職業軍人,他們可以拿國家軍餉在戰爭結束以後,也能夠繼續接受軍事訓練而不是回家種田

。這種制度培養出來的士兵,作戰能力非常強勁,所以在西域囤積了兩萬餘眾。

但是各地方節度使手中的權力太大,像安西軍這種職業軍人當時還有四十餘萬。但是他們都集中在河西、隴右以及安祿山等節度使手中。他們是不可能調兵,前去中亞支援高仙芝軍隊的。而且安西軍的裝備,比起其他地方來要差許多。

連戰告捷,唐朝主場作戰,怛羅斯之戰為何還會輸給阿拉伯帝國?

正是因為長途行軍而且裝備不行,所有人都知道沒有後援。所以,大家是抱著必死決心的。但是這其中不僅僅是唐朝的正規軍人,還有其他諸多小國的僕從軍。他們向來是見風使舵,習慣了在大國的博弈中求的生存。

既然是為了生存,那麼便不可能為了別人的利益全心全意的去獻上自己的性命。他們本來就是臣服的國家,只是因為唐朝的勢力太過強大。在怛羅斯,大家一看要打硬仗而且還沒有人支援。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人心渙散。鎮守在安西的軍隊,也無法馳援。因為怛羅斯,距離唐朝的領土太遠而距離阿拔斯王朝的距離太近。

(三)、戰術失利,無傷大雅

唐朝的基本盤還是在中原地區,並不是在西域。他們沒有必要派重軍出擊,也不會這樣做。而且戰線拉的太長,雖然這片區域是臣服於中原的但是實際控制起來還是有些難度。當時的阿拔斯王朝剛剛成立兩年,所以需要不斷的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

1. 僱傭軍臨陣倒戈

戰役的關鍵時刻,僕從軍隊葛邏祿燒燬唐軍糧草並且向回沖鋒。這一下,就打亂了唐軍的陣腳。而且軍中的士氣,一下子就變得低落起來。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場攻城戰。阿拔斯王朝的軍隊,居高臨下對抗唐軍。

當時的安西軍可謂是最苦的軍隊,他們的裝備薄弱而且拿的薪水也很低。就是說發最少的錢,幹最重的工作。唐朝的邊軍確實沒有多少人,這方面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跟隨出征的,還有許多僕從軍隊就類似於僱傭兵團。

連戰告捷,唐朝主場作戰,怛羅斯之戰為何還會輸給阿拉伯帝國?

他們不是職業軍人,也不會為了大唐的榮耀而戰。所以,在一開始唐軍就是處於劣勢。再加上阿薩斯王朝軍隊的人數是唐軍的數倍,他們還以逸待勞。雖然不一定是主力的呼羅珊軍,敵眾我寡卻遠遠不能忽視。

怛羅斯雖然位置沒有明確,但是大致在錫爾河流域。這裡的地位就好比阿拉伯的河西走廊,追擊至此而且地形不熟悉,後備補給也跟不上,自然會失敗。安西都護府的土地承載能力較為弱小,無法支持一場大戰。軍隊裡也並不都是完全效忠於唐朝的,所以失敗也並不奇怪。

2. 無關緊要的戰役

唐朝並未想過要在此戰勝利後長驅直入的攻佔阿拉伯帝國,所以自然也沒有必要在這場戰役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還是須得立威,石國的王子引黑衣大食來對抗中原。如果不做出樣子,那麼原先的附屬國還有誰會心甘情願的聽從調遣?

況且,此戰並未傷及到唐朝的國力之根本。經濟能力和整體的軍事實力,沒有受到很嚴重的損耗。勝敗乃兵家常事,而且行軍困難,人困馬乏還有僕從軍的臨陣倒戈最後還能剩幾千人回來乃是不幸中的萬幸。

《冊封元龜》“十二月黑水大食謝多訶密遣使來朝”。這場戰役結束以後,大食方面又立刻派人遣使入唐。雙方彷彿這件事情從未發生過一樣,對於兩國的關係方面並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兩年以後,安西節度使封長清又率軍征服了大勃律,可見唐朝在西域的軍事力量短期內就已經恢復。

連戰告捷,唐朝主場作戰,怛羅斯之戰為何還會輸給阿拉伯帝國?

真正傷及唐朝元氣的還是安史之亂,他們手中握有唐朝最強勁的精兵。徹底的拖垮了唐朝的經濟實力,造成了無法逆轉的軍事實力損傷。所以,唐朝退出西域是歷史必然。即使沒有怛羅斯之戰,也不得不停止唐朝的對外軍事戰略。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高仙芝在石國投降以後,答應了不再追究其以往的過錯。但是他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進城後立刻展開屠殺。為了搜刮財物,就連老人和孩子都格殺勿論。這一點激起了很多部落的反叛之心,他們逐漸的開始不信任唐軍。即使這場仗能贏,也會是慘勝。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結語:

高仙芝率領的安西軍在戰鬥力方面自然是沒有問題,但是孤軍深入很容易失敗 。況且石國事件以後,在西域已經失去了人心。當大家都不再全心全意跟隨的時候,時機一旦成熟則必然會倒戈,給以迎頭痛擊。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