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黑格爾哲學的三級結構

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黑格爾哲學的三級結構

尚在青年時期寫出的關於《費希特和謝林思想體系的區別》中,黑格爾就表示,這篇文章中已經孕育了他未來哲學的萌芽。他稱費希特以主體為出發點的哲學是主觀唯心主義,稱謝林的在自我中見到自然在自然中見到無意識的創造精神的同一哲學是客觀唯心主義。黑格爾自己後來的立場是介於他們兩者之間的,他走的是一條綜合之道。他通過超乎於爭論雙方之上的方式來裁決他們的爭論。繼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之後,黑格爾提出了絕對唯心主義,在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之上高高站立著絕對精神。

事實上,謝林也曾經自以為能夠達到一種“絕對”的觀念。但是,黑格爾卻在兩方面對他提出了指責,他認為,在謝林那裡,絕對物“好像是從槍膛裡射出來的東西一樣”。謝林僅僅滿足於在一種天才的理智的直觀的基礎上突然引入絕對物,而沒有說明,精神是如何根據辯證的原則一級一級地逐步上升最後達到絕對的。在謝林關於自然和精神的對立性的思想中,黑格爾顯然更偏重他的精神方面。對黑格爾來說,整個世界的進程是精神的自我發展。哲學的任務就是,在思考中觀察這個自我發展的過程。

根據辯證法的原則,這種自我發展要經過三個發展階段,哲學的結構也是由此決定的。在第一階段,世界精神處於一種“自在的”狀態,觀察這一階段的哲學原則我們稱為邏輯學。在第二階段,世界精神是處於“自我顯現的”、“自我異化的”和“他在的”狀態,精神以空間和時間中的自然的形式顯現自身,自然哲學就是用來觀察這一階段的。在第三階段,也就是最後階段,精神又從自我顯現中返回到自身,精神處於一種“自在自為的”狀態,與此相適應的就是哲學的第三級,精神哲學。

邏輯學

黑格爾在他的《邏輯學》的開頭就說,他的這部書的內容就是“對上帝的闡述,是要表達上帝在創造自然以及有限精神的過程中,他的永恆的本質是如何的”。在黑格爾那裡,邏輯學是與傳統意義上的邏輯概念完全不同的東西。迄今為止作為思維的形式和規律的邏輯學在黑格爾的邏輯學裡只佔據一部分地位。作為整體的邏輯學並不是只為了考察我們人類思想的形式和內容,而是為了考察精神、理念和永恆無限的自在存在的狀態。

概念、邏輯原則、範疇不僅僅是思維的法則,而且還是客觀實體。(在經院哲學的共相之爭的意義上,黑格爾應該是個“現實主義者”。)它們不僅包含了我們的思維的結構,而且還包含著宇宙的邏輯結構。當然也只是一種結構框架!因為它們只是在思想中表達宇宙的本質,只是作為一種思維的東西。但是,當我們從一個概念中推導出另一個概念的時候,我們並不是從我們自身中構建出這個概念,我們彷彿只是旁觀者,我們只是跟隨著這個概念的自我發展,這就如同一個研究自然的科學家只是客觀地旁觀自然形態的自我發展,或者一個歷史學家只是客觀地考察歷史進程的自我發展。

黑格爾嚴格地按照前後一致性原則從一個出發點開始而發展出他的全部的邏輯學。我們在這裡不想敘述他的邏輯發展的細節,而只是考察一下他的邏輯出發點。最普遍的同時也是最為空洞的概念就是“存有”。那麼,在最普遍的形式中的“存有”是什麼呢?我們的目光所及,到處都只是某種特定的(而非普遍的)存有。但是,一種能夠消除一切規定性的存有從根本上說就是虛無。它不是一種真實的東西,而只是一種一般的思想,所以也就是“無”。這樣,我們就從“有”過渡到“無”。這樣,在系統地分析一個概念的過程中,我們就總會發現下一個。在生成的概念中,黑格爾不僅在“有”與“無”之間引起了矛盾,而且他還走得更遠,他以此為出發點發展出了一整套的概念,直到最高的概念“絕對精神”。

必須指出的是,同一律、矛盾律以及一切形式邏輯的核心,在這種辯證邏輯的方式上根本就不可能構成最高的原則。矛盾並不能被排除,相反,每一個有限的現象都似乎已經表明,它從自身出發並超越自身就必然會遇到自己的對立面。向對立面的過渡並不能完全消滅自身。意欲稱為一種邏輯或科學的思想是無價值的,而且這種思想也沒有能力把在現實自身中存在的矛盾納入自己的思想並消化之,而且在其中也不可能發現更高的統一性——因為只有這樣,思想才能對富於生命活力的發展做出正確的判斷。

自然哲學

黑格爾的天性不可能把他引向外在的自然王國,他的整個的研究的方向已經表明了這一點,他更為關注的是“精神”的王國(在這裡,精神被理解為自然的對立面),是人類本身及其社會和歷史,簡言之,是我們今天所稱的與自然科學相區別的人文科學或文化學。黑格爾在伯爾尼做家庭教師的時候,面對艾伯塔斯山秀美的自然風光他表現得無動於衷,大自然似乎觸動不了他的神經。而康德就與他不同,儘管康德從來都沒有見過艾伯塔斯山,但是,當他面對繁星密佈的夜空時,他總會陡然心生敬畏之情,並引起他對宇宙的沉思冥想。

所以,黑格爾的自然哲學是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在這裡,他仍然承襲了謝林的思想。謝林本人也不是一個經驗主義的自然研究者,他也總是試圖把他的哲學原則生搬硬套到現實自然中去。不過,謝林在自然科學領域內還是具有相當淵博的學識,這樣就避免了他會做出某些過於武斷的結論。黑格爾就不具備這樣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此外,他還是一個非常喜歡建立體系的人,他總是試圖從一個原則出發推導出一切。所以,毫不奇怪,當經驗現實與他預先設定的體系不相符合的時候,黑格爾就不惜削足適履了,而且他還站在自己的哲學立場的高度,甚至居高臨下地蔑視那些拘泥於經驗現實的人。

儘管如此,黑格爾對自然的研究也是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自然是與“自在存在”相對的一個“他在”的王國。這是什麼意思呢?“自在”是一個邏輯學的或數學的概念,它是一種絕對的和無條件的東西,是一種無限的和永恆的東西。那麼處於時空內的事物又如何呢?比如,空間中的一個點就其本身而言毫無意義,它從自身出發觀察空間中的其他點時,它與這些點並沒有什麼區別。唯一決定它在空間中處於那個點上的東西就是它的處境,也就是它與其他點的關係。它與其他點的“不同之處”也僅僅由此決定。因此,它的意義就是“他在”。

空間和時間中的所有物體和力量莫不如此。

精神哲學

高於自然的精神王國亦即精神哲學也被劃分為三個階段。

主觀精神。黑格爾把精神的第一階段稱為“主觀精神”。主觀精神的思想研究的是個體的人的生活。只有在人的身上——在動物身上還不具備這種能力——精神才意識到自己。凡是一般邏輯概念中被認為是作為思想而存在的東西,都是人通過將其放入自己的意識之中而獲得的。在這裡,精神就是“和自己相處”或“自為”。更確切地說,在這裡,精神開始從“出離自己的存在”狀態過渡到“自為存在的”狀態。之所以說它開始,是因為精神在個體的人那裡還不是真實的和完全“自為的”。人雖然是個自為的存在者,即他是一個特定的不可混淆的個體,他的確定性並不僅僅由於他的“他在性”,但是,人同時又是一種種屬生物,他是作為一個種屬的樣本被考察的,他屬於自然的一部分並且被他的“他在性”所決定。

客觀精神。我們今天仍然使用客觀精神這一概念,我們會說:一個精神產物,比如一個思想體系,一種理論,一部著作,不僅僅是一種“心靈的”東西,不僅僅是包含在創造它的人的心靈之內,或僅僅包含在另一個正在專注於它的人的心靈之內。它更應該被看作是一種能夠脫離開個體心靈而單獨存在的“客觀的”精神產物。這一概念的運用雖然導源於黑格爾,但是它後來也偏離了黑格爾的本意。對黑格爾來說,客觀精神也可被稱為倫理學。在他看來,客觀精神的世界就是家庭、社會和國家的世界,也是歷史的世界。在家庭、社會和國家中,個體的主觀精神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客觀秩序的領域,因而他也進入了超個體原則的範圍之內,也就是進入了倫理學的範疇。

在黑格爾關於客觀精神的學說中,他的歷史哲學是最為有趣的部分,我們將在後面再對它特別地加以考察。

絕對精神。蔓延在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之上的是絕對精神。只是在這裡,精神才從“他在”完全返回到自身,精神才是“自在自為的”。絕對精神的世界又被分為三個等級:藝術、宗教和哲學。

在客觀精神的範圍內,在歷史生活中,主觀精神與客觀精神之間,也就是個體與超個體的社會力量之間的緊張關係依然存在——毋寧說驅動歷史發展的原動力也正在於此——但是,在藝術作品中,自我和解的精神,主體與客體卻顯現為一種完全和諧的狀態,絕對理念以純粹的形式呈現出來。雖然我們在這裡不可能詳細地探討黑格爾的哲學美學思想,但是應該指出,這些思想表明了黑格爾對藝術的深刻理解,而且他對這個哲學分支的後來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比如說,弗里德里希·提奧多·菲舍爾(1807—1887)的美學思想就是完全建立在黑格爾的美學思想之上的。

宗教是處在藝術之上的——這與謝林有所不同。藝術是在外在感性形式中顯露出和諧,宗教則是在人的內心中顯露出和諧。哲學是第三種形式,也是最高的形式,絕對精神就存在於其中。因為,即使在宗教中,絕對物仍然沒有思想的純粹概念的形態,它還仍然被感情和觀念所困縛。哲學將藝術中的直觀的東西和宗教中的觀念的和感情的東西轉化為思想的純粹形式。精神完全返回到自身。

世界哲學史丨施杜裡希:黑格爾哲學的三級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