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愈丨黃老學派與黃老思想

任繼愈丨黃老學派與黃老思想

任繼愈(1916.4.15-2009.7.11),字又之 ,山東平原人。著名哲學家、佛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館長、名譽館長。師從湯用彤、賀麟。1942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先後講授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中國哲學問題、朱子哲學、華嚴宗研究、隋唐佛教和邏輯學等課程.並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課程。1964年,負責籌建國家第一個宗教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長。致力於用唯物史觀研究中國佛教史和中國哲學史。專著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哲學史論》、《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任繼愈學術文化隨筆》、《老子全譯》、《老子繹讀》等;主編有《中國哲學史簡編》、《中國哲學史》、《中國佛教史》、《宗教詞典》、《中國哲學發展史》等。此外,還主持《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中華大典》等的編輯出版工作。

任繼愈丨黃老學派與黃老思想

黃老之學,興於漢初也消亡於漢初。從興起到消亡,只有七十年左右。我國自古以來學術流派眾多.但在同一時期遍及全國各地區,並得到政府認同支持的並不多。只有黃老學派的勢力曾推廣到全國各地,覆蓋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廣大地區,上自中央政府下及地方官吏,共同貫徹。老子學派的社會基礎是個體農民,老子哲學的中心思想是維護農民的利益。比如反對城市繁華奢侈,歌頌農村的自然生活。使農民“甘其食,美其服,樂其居”。“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反對戰爭,認為戰爭使人民受害。戰後的創傷也一時難以恢復,“大兵之後,必有凶年”。反對重稅,“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這些表述都出自小農的內心企求。秦朝無法實現的這些願望,在漢初,都不同程度地滿足了。漢文帝時期農民賦稅為三十稅一,在中國歷史上算是最輕的。

還要看到漢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多民族大國。統轄的範圍幾乎包括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廣大地區,南到嶺南北臨大漠,全國範圍內民族眾多,風俗語言各異。為了統治這樣的大國,政府要權力高度集中,行政效率要堅決有力,否則,無法進行有效的管理。治國思想是法家思想體系,強化君主的絕對統治權力。在全國設置郡縣,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襲。地方行政只是代中央執行政令,而不能自行立法。

小農經濟是個體的、分散的、自然經濟的模式,而中央政府則要求高度集中的有效管理。如果按照農民的願望,完全滿足農民的利益,勢必削弱中央的權力;同時,還要看到分散的個體農民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保護。有了統一的政府,對內可以免於內戰,對外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人侵,遇到災害年景,可以得到政府統籌救濟。農民希望政府減輕勞役,強有力而不過分的嚴苛。

先秦法家主要為君主設計富國強兵的理論。秦朝用暴力統一天下之後,仍然用暴力的辦法治理天下,卻失敗了。因為統一以前秦國管轄範圍只限於今天陝西、川隴為中心部分地區。民工自帶口糧應召服勞役,行程不太遠,工程量也不太大。參加戰爭,因軍功還可能有改善處境的可能。統一六國以後,轄區擴大到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東到東海,北到大漠以南。徵募全國勞役修長城,修馳道,建宮殿,建陵墓,每項工程調動幾十萬民工。農民出工,自帶口糧,從幾千裡外到指定地服勞役,完全超過了個體農民承受的能力。秦朝滅亡,不是外面的力量,而是內部揭竿而起的農民。

漢代第一代皇帝劉邦就是親身參加農民起義的一位領導者。劉邦取得天下後,認識到用武力可取得天下,但管理天下不能專靠武力。黃老思想應運而生。

黃老思想的兩大基本原則是既要維護中央集權的有效統治,又要照顧到廣大農民的利益,使他們安居樂業,吃飽肚子。漢朝初期黃老思想的主旋律,在於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這一政策實行了七十年,收到實效,國家糧庫的舊糧用不完又加人新糧。幾十年下來,以致“太倉之粟陳腐不可食”。國家經過七十年幾代皇帝的治理,國力充實了,為漢武帝創造了施展其雄才大略,建立文治武功的條件。黃老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也正是漢建國後到文帝、景帝及武帝初期。武帝壯年以後,放棄黃老,推尊儒術,儒學(後來演變為儒教)興起,“黃老學派”從此消失。

黃老學派的“老”是老子,“黃”指的是炎黃民族信奉的始祖黃帝。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未發現“黃老學派”,它想在思想界爭得一席之地,才抬出黃帝以壯聲勢。黃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領袖。古代思想家為了增加本學派的聲望,儒家孔子尊周公,墨家尊禹,孟子尊堯舜。“黃老學派”自稱繼承黃帝、老子的思想,實質上是老子加秦朝的法家。漢初人對秦朝的暴政記憶猶新,對法家反感。但是,為了全國統一的有效管理,又必須樹立一種強制型的治國理論。漢朝有意迴避它秦朝的繼承關係,於是出現了“黃老學派”。

實際上,《老子》思想中也有統治人民的愚民思想。國君不使百姓有知識,但要保證老百姓吃飯、穿衣、居住等生活的基本條件。韓非把百姓看成耕田作戰工具。老子與韓非看似互不相干的兩家,卻有一條暗流互相溝通。司馬遷的《史記》把老子與韓非合在一起,寫成《老子韓非列傳》。古人曾指責司馬遷分類不當,認為老子不應與韓非擺在一起,其實兩家有相融相通處,《史記》的安排並不能算錯,而且是可以理解的。

黃老學派退出歷史舞臺,它的著作沒有機會流傳,長期湮沒,人們已不知道黃老學派有哪些文獻著作。1973年長沙出土帛書《經法》、《十六經》等四種佚書,第一次提供了黃老學派的哲學著作。提出“道”的概念,認為道有規律可循,“合於道者謂之理,理之所在謂之順;物之不合於道者謂之失理,失理之所者謂之逆”。《黃帝四經》認為天下事物即使最細小如秋毫,也都有它的“形”和“名”,所以循名察實。這是先秦韓非思想中經常提及的君主用以考察臣下的方法。黃老思想經常把“道”與“天地”看作同義語,但不及老子的深刻。也主張虛無生有,有生於無,與老子相同,也講到對立事物如順逆、生死、文武、刑德、禍福等可以互相轉化,善於利用可以得益,不懂得利用即受害,與老子相同。“刑”與“德”也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主張文武並用,“因天之生也以養生,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謂之武。文武並行,則天下從矣”。兩者雖同樣重要,但應學習天道,多用生,少用殺,多用德,少用刑。天有四時,春夏秋為生,冬為殺。生為文,殺為武,文武結合,三分文,一分武,四時中,三季(春、夏、秋)為生,一季(冬)為殺,是順乎天意的。《黃帝四經》重視平衡和調和,提出了“度”、“極”、“當”、“宜”等概念,反對過分,提倡適度。

黃老學派還強調老子貴柔守雌的思想,提出“雌節”這個概念,剛柔、陰陽、雌雄矛盾的主導一方是柔、陰。雌,而剛強的一方居從屬地位。這相同於老子的思想。《十六經》中說“立於不敢,行於不能”,“重柔者吉,重剛者滅”。這些理論在漢初十分流行,這些思想老子思想都有,並不新鮮。因此,漢初黃老學派的哲學部分,有的被後來的更有力的學派所吸收,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有一部分本來是老子思想的重複。老子學派早於黃老學派,而且影響深遠,黃老學派中與老子哲學重複的部分,老子講過的,沒有重複的必要,自然消亡。

唯一能代表黃老思想特色的是其中的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隨著漢代經濟的恢復,由“無為而治”轉向儒家的“剛健進取”,後來儒家成為主流、正統,黃老無為精神完成它的歷史使命,退出歷史舞臺。

漢以後,儒家發展成儒教,其他流派沒有登臺表現的機會,只有在儒教大旗下,夾帶一些非儒教的內容。學術檯面上能公開亮出的旗幟的有孔子、老子兩家。孟子為孔子的輔翼。其他學派遊離孔、老兩家之間,說到底只有孔孟與老莊四派兩家而已。

往期回顧

中國古代有邏輯思想,但沒有邏輯學

任繼愈丨漢學的生命力

任繼愈丨哲學的永恆主題——究天人之際

張岱年丨中國知識分子與人文精神

張岱年丨中國哲學之特色

張岱年丨“義利”問題的演變

張岱年丨中國倫理思想變遷的基本形勢

張岱年丨談談中國古代哲學:氣、太虛

張汝倫丨中國哲學研究中的“範疇錯誤”

張岱年丨談中國傳統哲學與自我實現

張岱年的“中國哲學概念範疇”研究

湯一介丨張岱年先生和《中國哲學大綱》

“哲學”與“中國哲學”——以張岱年為中心的考察

陳寅恪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

湯一介丨啟蒙在中國的艱難歷程

湯一介丨中國現代哲學的三個“接著講”

任繼愈丨黃老學派與黃老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