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春苑的春天

隆春苑的春天

隆春苑

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陸良縣在推進美麗縣城建設中,充分運用“協商在基層”這一平臺,讓群眾說事、與群眾議事、幫群眾理事,深入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大力提升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陸良農行生活區“隆春苑”是陸良縣出了名的“髒亂差”小區,經過半年的共商共議、共建共治,實現了“整潔亮”的美麗蝶變,70多戶居民迎來了春天般的幸福生活。這是陸良縣基層民主協商的生動實踐,更是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示範樣本。

隆春苑的春天

隆春苑

“髒亂差”的隆春苑

陸良縣農行生活區“隆春苑”位於朝陽西街與春蕾街交叉路口,該小區始建於1992年,三面臨街,佔地面積約為9000平方米,共有71套住房,其中50戶為庭院式,21戶為商住一體式。因為地理位置優越,居住率達100%,屬於陸良縣房改後最早開發的小區之一。

由於是老舊小區,年久失修,長期以來下水道經常堵塞,供水管道生鏽,牆面亂貼亂畫、路面坑窪不平、線纜亂牽亂掛等煩惱問題層出不窮,環境髒亂差現象十分嚴重。居民袁存娣咬牙切齒地數落道:“我家在這裡受了快20年的罪,每天打開門看到門外面到處是垃圾,就讓我氣不打一處冒......”

退休教師李迅跟所有鄉鎮公職人員一樣,一心想籌點錢在縣城買點房子享受生活,結果就落在“隆春苑”小區,李迅滿腹怨言,“唉!當時沒有打聽好掉,只想著在城裡有點住房就行了。從買了住進來第一天就後悔,這哪像個城裡的小區呀,簡直就是個‘黑小區’!我家門外的牆上盡是小廣告,晚上到處黑漆漆的,門都不敢出。我賣了十多回沒賣掉。”

隆春苑的春天

走訪隆春苑

糧食局退休老幹部袁德才更是無其不可奈,“這個小區一條巷子通到頭,我家住在最裡面,從一進門經過那個被小廣告貼滿了生鏽的門衛處,這個心情就好不起來,一路‘黑咕隆咚’的,踩著鋪在巷子裡的石板咯咯作響,都不知道哪一腳就掉下去,從石板裡冒出地下管道里臭氣熏天的氣味,蒼蠅蚊子都招惹來了,各種線路像些蜘蛛網架在頭上。特別是晚上,有吸毒的,搶劫的。一到家就怕出門,一出門就怕回家,每天回家的心情都是很壓抑!”

提起隆春苑的“黑歷史”,居民們個個義憤填膺,七嘴八舌地道著苦水,恨不得找個說理的地方,所有小區不堪的問題在隆春苑都能找到蛛絲馬跡。這個小區本是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集資建房,公職人員居住的小區,緣何“一團糟”?

據瞭解:隆春苑之所以“一團糟”,一是因為是“資深”的老舊小區,大部分為租房戶和轉買戶,居民素質參差不齊;二是小區人行道路狹窄,基礎配套設施落後;三是小區無業委會、無物管,無公共照明,居民們也嘗試聯合找物業,成立過第一屆管委會,搞一段時間就沒有聲音了,物管費都收不起來,更別說改造什麼的。長期以來,連學生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家住在這個小區,更別說帶同學來家裡玩,教師要到這個小區家訪都不情願,親戚朋友也不大樂意到這個小區串門,而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更是苦不堪言。

隆春苑的春天

民主協商改變隆春苑

民主協商改變隆春苑

陸良縣委與縣政協瞭解到隆春苑居民強烈反映的難點、痛點問題,按照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政協搭臺、各方參與、服務群眾的要求,遵循協商為民,協商為民原則,陸良縣充分運用民主政協這一“看家本領”,把人民政協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參與基層治理的效能發揮。通過協商進家門,諍言化良策,壓在群眾多年來的揪心事、煩心事得以及時化解。

人在哪裡,黨建陣地就建到哪裡。2019年10月,同樂街道在縣委、縣政協的領導支持下,在隆春苑第一時間成立臨時黨支部,充分運用“協商在基層 ”這一平臺,由街道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和轄區內的黨員、政協委員帶頭行動,小區內的老黨員見狀,像看到春天裡來了一場及時雨一樣,每個人都希望發揮自己的力量來為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獻智出力。老黨員袁德才第一個站出來,迅速把小區裡最有威望最有行動力的10多名老黨員召集起來,“我一看到街道社區的領導來到小區裡,我這個心情就激動到無法言喻,我的黨齡都有50多年了,既能改變自己的居住條件,又能發揮黨員作用,我責無旁貸,樂意來牽這個頭。”

隆春苑的春天

民主協商改變隆春苑

俗話說得好:有事要商量,有事好商量。袁德才、陳庚元等一行老黨員帶領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和政協委員,利用週末和居民下班在家的時間段,挨家挨戶開展“民情家訪”。通過與居民零距離訪談商議,認真傾聽居民心聲,梳理居民對小區整治的意見和建議,並張貼小區環境整治通知和倡議書,向全小區居民廣而告之。讓小區治理由“幹部說了算”向“大家商量辦”轉變,居民由“張嘴發牢騷”向“有話好好說”轉變,使全體居民自覺自願參與到共建美好家園的議事、理事中來。

在社區和小區黨員、政協委員、熱心居民的宣傳動員下,居民們開始紛紛關注自身環境的整治轉變,每個人都是其中一份子,大家不再只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自掃門前雪”,而是痛定思痛,痛則思改。紛紛推選出小區事務管理委員會成員,並採取民主議事,問卷調查和多次研究討論後,制定整治提升和項目預算方案。

要整改治理不是停留在方案上,要實際行動,更要出錢出力。錢往哪裡要,居民們在迫切想要改變眼前的現狀面前,不再“等靠要”,而是積極主動上交治理費和物管費。第一個帶頭交費的王寶秀,今年已經85歲了,她高興地說:“多少年沒有人管這個小區,出錢都找不到地方,現在有人管了,能盼來這樣一個改變居住環境的機會,是我安享晚年最大的心願,這個錢我出得開心!”看到門口熱熱鬧鬧,正準備回家的退休職工欒壽雲見狀忙說:“把我名字寫上,我現在就回家拿錢去”。群眾交錢的積極性前所未有的高漲,短短數日內,小區事務管委會便籌集到68000元,一筆筆凝聚熱切期望的籌款登記張貼在大門口的公示紅榜上,群眾彷彿看到了春天的希望,決議自籌資金,共建共治美好家園。

春風吹進隆春苑

在徵詢到70多戶居民聚焦反映的問題和提出整治的重點,以及群眾熱切改變隆春苑的心情,陸良縣堅持刀刃向內,以隆春苑小區的問題為導向,圍著群眾轉,奔著問題改。整合部門資源,凝聚各種力量,“一盤棋”治理隆春苑。

為快速順利推進整治提升工作,解決好“協商了怎麼辦”的問題,政協委員、社區與小區事務管理委員會的紀委老黨員每天四處奔忙,積極協調,得到了農行、電力、移動、聯通、中樞小學等轄區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形成了多方合力擰成一股繩,共同創造美麗環境的良好局面。第一步:徹底清除架在空中的“蜘蛛網”。電力、通信等相關部門通過實地查看後,立即對線纜該剪則剪、拆除廢舊;該理則理、規整散線。第二步:讓路燈亮起來。電力部門在大門口和各棟房屋路口處安裝壁掛式路燈共25盞,解決了“黑燈瞎火”的苦惱。第三步:更換下水管道和供水管道等基礎設施,從此不再喝“生鏽水”。第四步:讓大門值班室煥然一新。鏽跡斑斑的大門更換成不鏽鋼大門,安裝監控和門禁系統,徹底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安全隱患,把值班室重新用起來,成為鎮守小區的“鐵將軍”。第五步:攜手共治小區環境衛生。大家一起動手,徹底清除可惡的“牛皮癬”,讓外牆換上新衣,再給自己的家取個名字,給每棟房編上號,親朋好友來了又好記又好找。小區環境變得更好了,居民住得更舒心了,重視久違的幸福感、歸屬感和獲得感……

現如今,走到隆春苑的大門口,都忍不住想走進去轉一圈,“文明新風”吹遍了隆春苑,吹進了每家每戶的心窩裡。昔日舊貌已不復存在,一派新氣象讓人心曠神怡。居民們散步小區,春風拂面,笑臉相迎,不再像過去愁眉苦臉,互不搭理。在農業銀行上班的張樹林看到小區改造前後的天壤之別,從過去不愛回家到現在一下班就往家裡跑。他由衷感嘆:“現在,我一到小區門口,還要坐上兩分鐘,和大爹大媽們聊幾句,感到上班的壓力都釋放掉,原來不認識的,隔壁的,現在像一家人一樣,左鄰右舍,將心比心,大家爭做文明戶。”

“你的家,我的家,連在一起是大家。手拉手、心連心,共同建設幸福家。”通過搭建有序參與、廣泛覆蓋的協商平臺,深入到群眾中去開展協商,使如今的隆春苑,有“面子”更有“裡子”,居民們不再“各唱各的調”袖手旁觀,接下來想要做的事似乎一下子多起來,他們一步一步的來,有了“主心骨”,就得擼起袖子加油幹,幹給自己看,自己說了算,幹出個更美好的家園來。

隆春苑的春天

“文明新風”吹遍了隆春苑

治理隆春苑全過程充分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不斷激發居民當家的熱情和小區自治的活力。在自治過程中,社區將協商議題落實情況、進展情況按照公正、公開、公平的要求進行通報公示,確定無任何異議方才實施,並做到事事有落實,件件有迴音,有力推進“協商在基層”工作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這是陸良縣應用“協商在基層”解決隆春苑“老大難”問題,也是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途徑。

今年以來,陸良縣在各街道社區成立“協商在基層”議事廳,社區書記擔任理事長,政協委員、社區居委會主任擔任副理事長,社會各界相關人士為理事,使“協商在基層”工作與社會治理緊密結合,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居民自治作用,緊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將“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通過集中民智民力,持續推進以黨組織為核心的“一核多元,多元共治”基層協商工作機制,並使其常態化制度化,逐漸培育起不同群體之間“換位思考”意識,在或大或小範圍內遊刃有餘、輕鬆自如化解社會矛盾,進一步提升基層黨建綜合治理能力,為疫情防控、鄉村振興、決戰脫貧攻堅總攻、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層社會治理等方面貢獻政協力量和政協智慧。

雲南網通訊員 李志瑤 徐瑞紅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