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中兴名臣”的传奇经历,看职场行稳致远之道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以立德、立功、立言之集大成,成为古代文人之楷模。近日,笔者研读了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一书,深感其平生为官处事经历有着不少职场生存启示。今天,试从四个不同角度作一探讨分析,希望对大家能有借鉴。

从“晚清中兴名臣”的传奇经历,看职场行稳致远之道

1. 顺风顺水的背后,是贵人的相助

毋庸置疑,曾国藩的仕途很顺,用书中的话说,是“十年之间,由进士而得阁学者,惟有房师季芝昌和张小浦及曾国藩三人,湘籍官员中,三十七岁位至二品者,本朝立国二百年来,仅只曾国藩一人。”我们不禁要问,顺风顺水的背后,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升迁密码呢?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书中部分细节找到些许答案。道光十八年,第三次赴京会试的曾国藩取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为了进翰林院,他经好友相助,成功进入主持朝考的大学士穆彰阿的视线,在恩师的大力支持下,曾国藩逐渐为道光帝赏识,遂后一步步向权力核心靠近。几年功夫,由从四品骤升从二品,仕途渐入佳境。

对于天赋“只有中人之资”的曾国藩来说,功名如此顺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贵人的相助。对体制内的朋友来讲,身处职场,竞争有时酷似战场,规则林立、陷阱多多,“打怪升级”并不容易。有时你以为你很努力、很用心,可能对别人来讲却一文不值,你也不知道上司哪天会抽筋、没来由劈头盖脸挨一顿虐,只得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许多人期待贵人的相助,然而,你选贵人,其实贵人也选你,穆章阿选中曾国藩,也是多方考察,由其诗文才气、言谈举止而有所欣赏,才会倾力笼络。试想,如果肚无点墨、举止轻浮,还会是这样的结果吗?从这个方面讲,真正的贵人还是你自己,你积聚了多少才气、沉淀了多少份量,就有多少贵人为你而来。

从“晚清中兴名臣”的传奇经历,看职场行稳致远之道

2. 善于自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曾国藩之所以为大家钦佩、赞赏、学习,一个重要的点就在于他的修身自律、恪守自省。书中说,“他从道光二十三年跟着镜海先生读《朱子全书》以来,便为自己的行坐起居制定了一套规矩,二十多年里,只要不生病,都基本遵守了。”包括他第二次奔丧回家,通过诵读品味《道德经》《南华经》,深刻反省先前所作所为,一改争强斗胜的行事风格,悟出“柔弱胜刚强”的处事要义,为再度出山驰骋官场作了较好铺垫。

书中关于其反躬自省的描述不少,比如,“十四年的战火生涯使他深深地懂得,在战事上自己实际上是不行的,不要说沙场上的挥戈驰马、身先士卒,他一个文弱书生根本望尘莫及。”“统帅最应具备的熟读兵书、洞悉全局、知己知彼、多谋善断、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审时度势、出奇制胜等等才能,历次的失败已反复证明自己或不具备、或尚欠缺。”身居要职能如此清醒、功成名就能自我剖析,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然而曾国藩做到了,也许这就是让人敬畏之处。

在体制内,怎么保证少出错、不出错呢?个人觉得,养成自省的习惯是个好办法。多自我反省、多听取意见,把姿态放低点、把成绩看淡点,能做到这些,就会少点与你为难的人、多些帮你的朋友,特别是刚入职场的新人,容易年轻气盛、怼天怼地怼众生,何不换个思路,当你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时,何不重新调整看问题的角度?

从“晚清中兴名臣”的传奇经历,看职场行稳致远之道

3. 当领导,关键是识别人培养人

曾国藩的职场之路,教给我们的还有识人育人的道理。如果你是负责某个方面工作的领导,这点尤其要注意。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一大乐事,曾国藩也曾把它与高声读书、劳作而后憩息三者合称为人生三乐。他“注意网罗将才,并放手让他们去干。前期靠的是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胡林翼,后期靠的是彭玉麟、杨岳斌、鲍超、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对部属,他注意悉心指导,利用各种时机,传授自己古文写作和为官处事的心得。

比如,他教李鸿章识别兵勇之法,“第一看五官。以双目神不外散,鼻梁直,嘴唇厚为最好。第二看皮肤,以肤色粗黑,双手茧多为最好。第三看说话。以木讷寡言为最好。”

又如,他告诉弟弟曾国华,“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

再如,他利用察看孝陵时机,借游山玩水的机会,给张裕钊、黎庶昌等身边幕僚讲授为文写作之道。

你可能会说,自己不是领导,不用考虑这件事。个人觉得,这种观念要不得。领导是个相对概念,在领导职务上为领导,不在领导职务也存在对人指挥、协调、帮带的可能,同一个办公室,少则两三个人、多则五六个人,不是你领导他、就是他领导你,就算同事之间,也有主要拿主意的与跟从安排的区分,你如果能更好地识人、帮人,无形之中自然会为自己增加人气,为以后发展积聚人脉。

从“晚清中兴名臣”的传奇经历,看职场行稳致远之道

3. 当领导,关键是识别人培养人

曾国藩的职场之路,教给我们的还有识人育人的道理。如果你是负责某个方面工作的领导,这点尤其要注意。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一大乐事,曾国藩也曾把它与高声读书、劳作而后憩息三者合称为人生三乐。他“注意网罗将才,并放手让他们去干。前期靠的是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胡林翼,后期靠的是彭玉麟、杨岳斌、鲍超、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对部属,他注意悉心指导,利用各种时机,传授自己古文写作和为官处事的心得。

比如,他教李鸿章识别兵勇之法,“第一看五官。以双目神不外散,鼻梁直,嘴唇厚为最好。第二看皮肤,以肤色粗黑,双手茧多为最好。第三看说话。以木讷寡言为最好。”

又如,他告诉弟弟曾国华,“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

再如,他利用察看孝陵时机,借游山玩水的机会,给张裕钊、黎庶昌等身边幕僚讲授为文写作之道。

你可能会说,自己不是领导,不用考虑这件事。个人觉得,这种观念要不得。领导是个相对概念,在领导职务上为领导,不在领导职务也存在对人指挥、协调、帮带的可能,同一个办公室,少则两三个人、多则五六个人,不是你领导他、就是他领导你,就算同事之间,也有主要拿主意的与跟从安排的区分,你如果能更好地识人、帮人,无形之中自然会为自己增加人气,为以后发展积聚人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老笔头(oldbitou)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