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真正成為一個學習高手

《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真正成為一個學習高手

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

《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這本書是一本基於實證研究而寫成的學習指南。本書通過大量實證案例來闡明哪些是經過研究證明的高效學習原則,並由11位認知心理學家合作完成。

書的核心觀點:研究顯示,反覆閱讀、在書上畫線、在課堂上記筆記,以及課後溫習筆記、使用不同的記憶策略、使用索引卡、創建概念圖,以及小組學習,這些學習方法有效性則非常令人質疑。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檢索、有間隔、有穿插的練習、多樣化練習、反思,以及細化。核心就六個字:寫日記,搞轉述。

近年來,關於如何學習的書非常多,說明大眾中普遍存在一種知識焦慮,想學又學不好。這本書算是解決這種焦慮的一本通俗讀物,但總的來說,該書內容沒有超出經典的《刻意練習》的範圍,但它更通俗,例子更多。如果你只想看乾貨,接下來我就給你端上來,這些方法,我自己也找到了些案例,所以,不僅適合打算終身學習的你自己,也能讓你懂得如何教育引導孩子學習,以及如何幫助老年人掌握類似新潮電子產品這樣的新生事物。

請注意,我在描述的時候,很可能犯下“知識錯覺”——一些基礎知識我自己懂,就認為你也懂,出現一些概念解讀不到位,比如今天就沒說“學習區”“合意難度”兩個類似概念。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死磕學習這件事,我建議你去閱讀《刻意練習》《認知天性》原文。

一個鼓舞人心的真相

研究發現,大腦中整合學習與記憶的區域——海馬體——可以終生生成新的神經元。

也就是說,努力學習會改變大腦,為大腦建立新的連接,擴展你的能力。我們的智力水平並非天生已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們自己發展。請再次注意,是“終生”。

所以,下次當你面對一個難題無能為力的時候,請不要像個戀愛中的青澀少女一樣說自己笨,你只是不願意努力,不懂得什麼是高效學習。

一條認知學習公理

付出=收穫。

看到這裡,我估計你已經想關閉文章了。別急,我從來不亂灑雞湯,要灑,也得灑硬派雞湯。

所謂的付出等於收穫,指你在學習時付出的腦力越多,你對這個知識的掌握就越深入越持久。認知心理學研究早就發現,人們在學習一個概念的時候,花費越多的心思,嘗試用自己的話語去重新演繹它,或者是嘗試理解這個概念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意義,就能越牢固地掌握這個概念。

所以說,一開頭提到的“反覆閱讀、在書上畫線、在課堂上記筆記,以及課後溫習筆記、使用不同的記憶策略、使用索引卡、創建概念圖,以及小組學習”這些都是差勁的學習方法,因為這種學習很輕鬆。

而每一次檢索、有間隔、有穿插的練習、多樣化練習、反思,都讓大腦不輕鬆,也就是調用的腦力特別多,也就更有利於高效深層地掌握一個知識。至於為什麼,認知科學中的細節我就不具體介紹了,簡單說說學習的三個步驟。你甚至可以忽略這一段,只要知道,人這種生物,就是服待會要詳細解釋的方法。

1.編碼

學習時,大腦會把你感知到的東西轉化成化學與生物電形式的變化,這些變化就叫作編碼,大腦中就有了記憶痕跡,它就好比我們摘記的筆記或便籤上的幾句話,是短期記憶。

2.鞏固

把編碼形成的短期記憶強化為長期記憶的過程,稱為鞏固。新學到的東西並不穩固:其含義並未完全形成,因此會被輕易改變。在這一過程中,大腦會重放或重新演練學到的東西,賦予其含義,填補空白,並把新知識和過去的經驗聯繫起來,和已經存儲在長期記憶中的其他知識關聯起來。理解新知識的前提就是具備已知。另外,鞏固也非常講究搭建新舊知識間的關聯。

大腦鞏固新知識的方式和寫文章的過程非常相似。我們寫文章的時候,初稿會非常乾癟、不嚴密。你在下筆的時候才明白自己想表達什麼。幾次修改過後,文章有了些起色,無關的觀點也被刪除了。先不管這篇半成品,讓它發酵一下。等你一兩天後重新拿起這篇文章的時候,你想表達的東西在頭腦中更明確了。或許你現在能意識到,自己要表明三個主要觀點。你把這些觀點和讀者熟悉的案例以及輔助信息聯繫了起來。你重新安排並整理了論點,讓它更具說服力,也更精煉。


《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真正成為一個學習高手

3.檢索

檢索會更新所學的東西,並讓你做到學以致用。

人的長期記憶的容量基本上是無限的。你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為新知識建立聯繫。由於長期記憶的容量頗大,所以關鍵是要有一種能力,讓你在需要的時候鎖定並回憶已知。回憶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取決於對信息的重複使用(保持檢索路徑不會被忘卻),也取決於你是否建立起了強大的檢索線索,因為它能重新激活你的記憶。

階段性地檢索所學,有助於強化記憶間的聯繫,也能強化回憶知識的線索,同時還能弱化連通衝突記憶的路徑。檢索練習若是沒什麼難度,那就不能強化所學的知識;練習難度越大,收效才越大。

具體操作辦法

1.最好的學習方法——“考試”

在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項發現非常重要:主動檢索——考試——可以強化記憶,而且檢索花費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從記憶中檢索知識有兩大顯著的好處:一是這能告訴你什麼是你知道的,什麼是你不知道的,然後你就可以判斷以後要把精力放在哪個薄弱的環節上,加以改進;二是回想已經學過的東西會讓大腦重新鞏固記憶,強化新知與已知之間的聯繫,方便你在今後進行回憶。

快速頻繁地進行練習,是不需要花什麼心思的,也不會有長期性的收效。但當你過一段時間再回憶時,當你對所學的東西有些遺忘時,你就不得不努力重建這一切。這種耗費心力的檢索既能強化記憶,又能讓所學再次具有可塑性,引發對所學知識的再鞏固。再鞏固可以用新信息更新你的記憶,同時可以將它們與最近學到的東西聯繫起來。

我高中是一名理科生,當時不知道什麼認知原理,只知道過來人都說,不斷刷題就能考出高分。刷題,不就是一次次的自測嗎?所以,在提倡終身學習的當下,我們需要不斷地給自己自測,比如學完一個知識點,給自己一點時間,看能不能在紙上把知識點寫下來,或者能不能轉述一下,保證給一個不懂的人講明白。

研究發現,只需1次自測,一週後回憶率就能從28%躍遷為39%。

2.遺忘是為了記憶

早在1885年,心理學家就開始研究“遺忘曲線”,發現我們剛才還讀過或聽到的東西,有70%左右會在極短的時間裡被忘卻。在這之後,遺忘速度開始變慢,剩下的30%左右會被緩慢遺忘。這裡面的教訓很明確:改善我們學習方法的一大挑戰就在於找到辦法中斷遺忘的過程。

解決辦法就是:間隔練習。因為向長期記憶中存放新知識需要有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痕跡得到加深,被賦予含義,並和已知聯繫起來,使知識存儲得更牢固。

比如一個新知識,初步學習後,你應該放一放,讓知識逐漸被遺忘。間隔一段時間後,當你再次練習這個知識,因為已經遺忘了好多內容,就被迫調用已知知識來理解那個新知識,於是新舊知識會產生更緊密的聯繫。

間隔多長時間才夠?睡眠似乎在鞏固記憶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在兩次練習間至少間隔一天應該是不錯的做法。

3.分心就對了

穿插練習兩樣或更多的內容同樣也提供了一種間隔,也就是說,學習中你應該適當分心,而不是專注於一項內容。因為,穿插內容練習有助於發展人們辨識不同問題的能力,也是在培養人們從不斷增加的解決方案中尋找合適工具的能力。

與穿插內容練習一樣,多樣化練習有助於學習者樹立更開闊的心理模式。可以說,穿插內容練習與多樣化練習有助於學習者超越暫時性記憶,步入更高層次的概念性學習,並把它們應用到實際情景中,從而獲得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的學習效果。

有間隔、有內容穿插出現,以及內容多樣化,其實就是我們生活的本來面貌。比如,每次常規的攔車檢查對於警察來說都是一次測驗,而且每次檢查都不一樣,這會加強警察的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只要他上心,今後的工作就會更有效率。


《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真正成為一個學習高手

4.成功者的利器——反思

人們常說的一句話是“從經驗中學習”。有些人似乎從來不學習,學與不學的一個區別可能就在於,人們是否培養了反思的習慣。反思涉及我們此前討論過的數種認知活動,這些活動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學習。這裡包括檢索(回憶最近學到的知識)、細化(例如把新知識和已知聯繫起來),以及生成(例如用自己的話重述核心觀點,或是在心裡、在行動上演練一下下次可以做哪些不同的事情)。

多年前,我有一位領導,他在每週例會上常常說,一定要養成一個習慣,那就是每晚入睡前在床上想想自己一天干了什麼。當時我還不懂認知心理學,覺得這個習慣當然好,但要說有多大奇效我是持保留意見的。後來,我看到他火箭般的躥升,迅速躋身高層,成為當之無愧的成功人士。如今,我才發現,他就是那種掌握了正確認知工具,事半功倍的人。

再看被成功學廣泛解讀的一個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IP——曾國藩。我也試著去了解過他,其實曾國藩的天資很一般,成名也很晚,還有點好色……他是怎麼走上人生巔峰的呢,寫日記,每天反思自己當日的得失。

就這麼簡單,每天反思,睡前想一想或是寫反思日記。再次強調,反思會涉及多種認知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從記憶中檢索知識或是早期的訓練內容,把這些和新體驗聯繫起來,藉助觀察和思考,預先演練你下次可能採取的不同做法。這兩招也許不能讓你成當世豪傑、萬世英名(要達到這個級別,僅僅努力還不行,你必須要有運氣的加持),但我深以為,只要堅持,在茫茫人海中混箇中偏上是沒問題的。

這本書的精華就說完了,要我說,兩句話即可概括:每天動腦寫反思日記,每學一個知識都進行轉述。也就是,寫日記,搞轉述。最後是我今年6月高考時梳理的一張學習清單,請笑納。
附件:關於“學習”的前沿知識極簡清單

《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真正成為一個學習高手

注:圖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