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提升系列6-從海瑞說如何識人

(1)

識人是一門學問,自古江湖術士能一眼看出你心中的所懼所想,用一句驚門之術讓你乖乖聽他給你算命。

識人,需要自身有相當的閱歷,才有可能真正感知他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瞭解自己和別人是先天性的)。除非天生的高情商,否則沒有足夠的經歷是識別不出一個人的。

閱歷是一道坎,經世不深的寶貝們,如何才能有效識人呢?

好消息是,現代的心理科學研究表明,三腦之一的視覺腦更喜歡更容易接受有圖形有場景的信息。

這個意思是說,有畫面感的故事,可以很容易進入我們的思維結構,改變我們的認知。這是個方便法門,我們可以不要親身經歷去獲得特定的閱歷,而可以通過了解別人的故事去獲得。

所以,讀史使人明智。一部中國史、世界史,就是一部故事集。寶貝們,多讀史書確實可以增進我們的閱歷認知。

我們就以一個歷史人物,結合上半部認知框架來了解他,之後再說說我們普通人在日常中如何去識人。

(2)

這個寶貝叫海瑞,歷史上有名的清官。

有明一代,奇人輩出,王陽明,張居正,海瑞等等,研究和解讀的人很多。這個寶貝給我們的印象是剛正不阿,清廉正義。我們先看看海寶貝的成長經歷。

海瑞四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把希望寄託在他身上,對他嚴加管教,用經典書籍教育兒子要成為正人君子。也因此,單親孤兒海寶貝的性格剛強固執,道德感極強,從小就形成了道德自覺,在學校被人稱為“聖人”。

他對世界的認知,也是建立在儒學的理想圖景中。對大明晚期的貪汙腐敗、紛亂的世相極其不滿也不解:為什麼聖賢明明告訴怎麼做就能得到清明世界,為什麼人們不照著做呢?太祖已經制定了那麼嚴苛嚴謹細緻的近乎完美的律法,為什麼不遵守呢?

海寶貝三十七歲中舉,四十一歲當縣教諭(教委主任),四十五歲因耿介的性格和奇葩行為獲得上司賞識,升為縣令,從此進入仕途。

在任上,海寶貝用行動來尋求他的答案。力推太祖朱元璋的祖訓家規(特別是官員低薪制,禁止腐敗等),自己也嚴格遵守,用強大的毅力抵制誘惑,甘守清貧,並與同僚的主流理念相抗爭。他堅守聖人教誨並堅定做個不折不扣的清官,身上不能有一絲的瑕疵。所以他敢上懟皇帝,不顧提拔之恩去拿徐階開刀;下治貪官汙吏,眼裡容不得一點汙垢。

如果不是皇帝想用他來裝點門面,恐怕結局不會好。樹立一個典型,崇高化海瑞,宣傳清官海瑞,是政治的需要。

(3)

【目標】

海寶貝的人生目標是聖賢,做一個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這也是讀書人普遍的崇高理想。

他的政治理想是沿襲祖制,懲治腐敗,還大明王朝一個海晏河清。

這些目標非常高,他的人生格局也很高。只是,目標是需要方法和路徑去實現的,而不僅僅是一個理想。

(4)

【人生觀】

海瑞寶貝的人生意象是一個正人君子,當官就是要清正廉明。他會想象自己是一把利器,是帝國的中流砥柱。

他雖然很有毅力,也很自律,但對人性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瞭解是很單一的,這可能是他的成長經歷所塑造。他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像聖人一樣,像他一樣自律、清廉。每個人在他眼裡,要麼正人君子,非常清廉;要麼就是貪官,損害聖人之道。他懶得或者說不知道分辨人性的現實性複雜性,只認可理想的人格。

海寶貝和曾國藩一樣,對自己的要求夠狠。但不同在於,曾國藩通過反思自己的弱點,比如好色,會推己及人理解他人的需求。如果事情不對,曾國藩一定是向內尋找自己的原因;而海瑞則怪罪於這個世界,不是自己的原因,都是他人的原因。因此,海寶貝對事物的歸因很單一,他把當時的根源指向皇帝:皇帝做得對做得好,天下自然好。這是死讀經典帶來的認知桎梏。

這樣的思維和認知深刻地影響了他在社會中的行事方式。

(5)

【價值觀】

不懂人性的現實複雜性,就不能認清社會運行的法則,不理解官場底層規律和潛規則的合理性。官場在海瑞眼裡是漆黑一片,烏煙瘴氣,沒有一個好人。

海寶貝的人際觀,只剩下道德評判,符合聖人標準才是有意義有價值,值得去做,不符合的就不行不道德,道德評判成了唯一的價值判斷標準。

他關注的是人的思想行為,事情過程中的細節,而不是最終的目標。因為他理解的事物規律是:只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自然就會得到想要的結果。如果遇到障礙需要換種方法繞彎實現目標,是不可以的。在他眼裡,只有一條通向羅馬的路。

他評價張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意思是說張擅長做一些有利國家的事,做成了一些事,但過程不完美,對自身的要求很低,不是一個正人君子。這種絕對化的思維,很難理解其他人的所做作為!

張居正懂得要做成事,僅憑道德是不行的。要在官場上有大的作為,有時還得不擇手段,自汙名節。這一點,曾國藩深得真傳,並且比張居正做得更好。曾國藩只對他人使用潛規則,對自己則時刻警醒不要有私慾,要清廉。

所以,海瑞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決定了他做不成大事,只會固守他的原則和教條。

認知低的人都很固執,這句話很對。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6)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知裡有負面信念,其中包含絕對化要求(凡事絕對化,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等等,被稱為“應該的暴君”)。在這個灰色的世界裡,絕對的黑白和應該不應該,會困難重重。這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同,那是鍥而不捨的堅持,代表的是精神,而不是方法,它不是讓你明知道運用的方法不可行也要堅持強推。

另一個負面信念是以偏概全,凡事就攻擊人的身份。海寶貝就喜歡一刀切,只要有一點不對,你就是貪官汙吏,沒有灰色中間地帶可言。

對比陽明先生、張居正、曾國藩,既堅持大方向又行事靈活,和海瑞截然不同。

因此,他的一生是單調、無趣、死板的一生,是一臺嚴格執行書面教條的精密機器,毫無生活樂趣可言。他娶了九任妻妾,也只為了生個兒子以盡孝。

黃仁宇曾評價海瑞:追慕成法,心繫民生,但不願意應時權變,見形施宜。所秉者唯“剛勁之性”,操之過切,終於半途而廢。而同朝的張居正作為“儒而有為者”,雖然尊重祖制,但稽古而不泥。

當時有名的狂生李贄認為,海瑞雖清,不過“萬年青草”,張居正卻是“宰相之傑”,乃是經邦濟世的偉大人物。

(7)

我們常說人有三商:智商、情商、逆商。智商是面對事物的理解和思維能力,情商是面對社會與他人協作做事的能力,逆商是勇於探究自己的弱點並勇敢面對的能力。

認知提升系列6-從海瑞說如何識人

三商


海寶貝智商過得去,能讀書考上舉人。逆商方面,雖然嚴於律己,但也最多算中級,因為他不善於反思自己,對自己的人性弱點了解不夠,雖有面對困境的堅韌與勇氣,但沒有深度瞭解自己缺陷的能力。也因此他的情商低到可憐,人性複雜度的認知、人際處理能力有很大的缺陷。

對想成為聖賢的人而言,內聖外王的落地途徑是現實,兩者的真諦是:對自己逆人性,對他人順人性。內聖是要能識別自己的負面信念,克服自己成為“應該的暴君”等弱點。這樣的人,也是容易情緒化,降低了智商,使得自己不能動用智力去想辦法完成目標。

當然,我們不能只做個批評者,自己做不到,但用高標準去衡量海寶貝。海瑞目標遠大,缺陷是不能認知到潛意識中負面信念帶來的限制。他是偏執狂,但不是隻為了做清官,而是他的認知束縛了他。他也確實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他身上窺見內聖的真諦,彌補外王的不足,學會認清自己,理解外部規律,用理性的智力去完成目標。

(8)

從海瑞寶貝身上,我們又學會什麼識人的認知經驗?

日常生活中,沒有驚天動地的事,只是為了相處的話,我們如何識別一個容易相處的人?

在特殊環境甚至極端環境,需要警惕人性之惡,這會超出你的想象。而且,對當事人來講,可能不是故意的,只是當時的巨大誘惑或恐懼使他喪失了理性而已。

日常識人,通過他人的言行,用認知框架了解其背後的認知結構和心智模式,有助於明辨是非。遇到這麼幾個負面信念特徵的人要小心。

第一,容易情緒化的巨嬰。這樣的人,太容易受到情緒的干擾而做出出格的事。

第二,槓精。固執的性格很正常,但不能上升到絕對化的信念,凡事只能按照自己的一條標準去理解去行動,不一樣就非要認為對方有問題,槓上了。這樣的人,從固執變成偏執變成死板,不可能和諧相處。

第三,嫉妒心強的人。這樣的人喜歡損人不利己,他有一種惡趣,你不能比我強、比我好,喜歡看到你的窘境,並且樂此不疲。

第四,為私慾而精心算計的人。有些人看起來很好相處,通過外在的假象深深隱藏住目的,然後通過設局讓你掉進坑裡。問題是你不知道他帶有某種目的啊,既然隱藏了又如何識別呢?

方法是多讀書多聯繫自身反思,增強自己的獨立批判性思維,多點人性認知多點心眼。不行就多加入認知提升營與高人同行。

以上的幾類人,本質上都是因為他們認知結構裡的小我負面信念,讓他們產生一種封閉固化的認知,只要現實與認知不符,就會產生情緒,進而不能按照正常理性行事。

最後,寶貝們也不要怕遇到這些人,不要擔心識人不準而吃虧。這是成長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想辦法提升認知,降低人生的試錯成本。

認知提升系列6-從海瑞說如何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