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句式大全:判斷、被動、疑問、否定、省略、倒裝

文言文的句式大全:判斷、被動、疑問、否定、省略、倒裝。常見文言句式如下。

文言文的句式大全:判斷、被動、疑問、否定、省略、倒裝


一、判斷句

在古代漢語中,判斷句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為謂語而表示判斷的。(在現代漢語裡,判斷句一般要用判斷詞來聯繫,如“我是中學生”)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主語後面用“者”表示停頓,謂語後面用“也”表示判斷,形式為“…者,…也。”如: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異母弟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臣之所好者,道也……(《皰丁解牛》)

第二,主語後不用“者”,只在謂語後面用“也”,形式為““…,…也。”如: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張衡傳》)

梁,吾仇也…(《伶官傳序》)

第三,也有些判斷句,“者”“也”全不用。如

晉鄙嚄唶宿將…(《信陵君竊符救趙》)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第四,用“乃”“為”“即”等表示判斷,也是常見的形式。如: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竊符教趙》)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竊符救趙》)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傑、沈揚、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

第五,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中也有,是較為晚起的,如:

巨是凡人……(《赤壁之戰》)

問今是何世…(《桃花源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本蘭詩》


二、被動句

在古代漢語中,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子叫被動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用“於”表示被動,如:

而君幸於趙王……(《廉顧藺相如列傳》)

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師說》)

第二,用“見”“見……於……”“受……於……”表示被動,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顱藺相如列傳》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赤壁之戰》)

第三,用“為”、“為……所……”、“……為所……”表示被動,如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五蠹》)

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酸君竊符救趙》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第四,用“被”表示被動,如: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


三、疑問句

在古代漢語裡,借疑問詞或否定詞而能發出疑問的句子叫疑問句。

第一,文言疑問句,一般有疑問詞。

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安、焉等)和疑問語氣詞(乎、諸、與或歟、邪或耶等)。在句子中,有時二者全用,有時不全用。情況雖較複雜,但不難辨認。看以下例句: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顫臾》)

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梅花嶺記》)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莊暴見孟子》)

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毛遞自薦》)

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

楚王叱曰:“胡不下?……”(《毛遂自薦》)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則將焉用彼相矣?(《季氏將伐額史》)

天地有法乎?(《治平篇》)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孟子》)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魚我所欲也》)

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信陵君竊符救趙》)

第二,有些句子不用疑間詞,而用否定詞表疑問。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與妻書》)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題臾》)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四、否定句

文言的否定句,必須用否定詞。否定詞包括“不、毋、弗、勿、未、否、非、無、莫”等等。請看以下例句:

(1) 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

(2) 距關,毋內諸候,秦地可盡王也。(《鴻門宴》)

(3)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魚我所欲也》)

(4)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5) 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6) 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唐不辱使命》)

(7)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勸學》

(8) 聖人無常師。(《師說》

(9) 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赤壁之戰》)

【閱讀訓練】

點讀練習

高祖擊(黥)布時為流失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賜金五十斤罷之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1. 標點上文

2. 解釋加點的詞語:

行道病 嫚 布衣 罷之 百歲後 其次 而

3. 下面是“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和“此後亦非而所知也”的譯文,你認為哪種譯得對,畫√。

(1) 人的性命是由上天決定的,雖然對扁鵲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呢?

(2) 人的性命是要回到天上去的,雖然有了扁那樣的良醫,對我又有什麼好處呢?

(3) 人的性命是由上天決定的,雖然有扁鵲那樣的良醫,對我又有什麼好處呢!

(4) 今後也不是你應該知道的。

(5) 從此以後你也不必知道什麼了

(6) 王陵、陳平、周勃以後,也不是你所能知道的。

4. 從上文中找出一個被動句、一個疑問句。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氏曰吾非剛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壁(選自《韓非子·和氏》)

1. 標點上文。

2. 解釋加點的詞語:

璞 相 誑 刖 薨 理命

3. 翻譯畫線的句子

4.從上文中找出一個判斷句、一個否定句。

文言文的句式大全:判斷、被動、疑問、否定、省略、倒裝

省略和倒裝


五、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詞或某成分的現象,在文言中是很多的。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

(1)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 )觸草木( )盡死。(《捕蛇者說》

(2)子曰:“隱者也!”( )使子路反見之,( )至則( )行矣。(《論語》二章)

(3)沛公渭張良曰:“(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4)(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孟子》二章)

“黑質"前省“蛇”,"觸草木”前省“蛇”,“盡死”前省“草木”,“使子路反見之”前省“子”,“至”前省“子路”,“行”前省“隱者”,這都是承前省。“度我至軍中”前省“公”,是蒙後省。兩個“曰”前分別省略了“孟子”和“齊宣王”,是對話中省略人稱。


2.省略謂語或謂語動詞

及左公下廠獄,史朝夕( )獄門外,(《左忠公毅公逸事》)

“史朝夕”後省略了謂語動詞“伺”“候”之類,讀者可以根據上下文補出,不影響意思的表達。

3.省略賓語

(1)權起更衣,肅追( )於宇下。(《赤壁之戰》)

(2)孟嘗君予( )車五十乘,金五百斤。(《馮諼客孟嘗君》)

(3)揚州城下,進退不由( )。(《〈指南錄)後序》

“追”後省略了“之”,代孫權;“予”後省略了“之”,代馮諼;“進退不由”後省略“己”,指文天祥自己。文言省略賓語(或中心語)的情況較常見,所省多是代詞“之”。

4.省略介詞後面的賓語

(1)秦王不懌,為( )一擊瓴。(《廉頗藺相如列傳》

(2)豎子不足與( )謀。(《鴻門宴》

(3)權以( )示群下。(《赤壁之戰》

“為”後省略了“之”,代趙王;“與”後省略了“之”,代項羽等;“以”後省略了“之”,代曹操的書信。介詞“為”“與”“以”後省略的多是代詞“之”。

此外,文言中介詞“於”也常常省略。

(1)今以鐘磬置( )水中。(《石鐘山記》)

(2)荊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勢耳。(《赤壁之戰》)

(3)是兒少( )秦武陽二歲。(《素區寄傳》)


六.倒裝句

所謂倒裝,是就現代漢語的習慣,併為了易於比較說的;古人一貫這樣說,是無所謂倒順的。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主語後說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語,“甚矣”和“安在”是謂語。這樣主語先說的情況,多用於感嘆句或疑問句,文言中並不多見。

2.賓語前置

文言中賓語提到動詞前面,大致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置於動詞前。

(1)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

(2)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論積

貯疏》)

(3)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第二種情況是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前置。

(1)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赤壁之戰》

(2)沛公安在?(《鴻門宴》)

(3)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這種句式,介詞的賓語也前置。

(1)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演相如列傳》)

(3)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第三種情況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這種情況在文言中也並不多。

(1)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2)唯利是圖。(成語)

3.定語後置

(1)今成舉、陝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夢溪筆談·雁蕩山》

(2)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基碑記》)

(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具體而微”“能不易其志”“鏗然有聲”是修飾“雁蕩”“縉紳”和“石”的。定語後置,多在後面加“者”字。

4.狀語和補語

介詞結構“於……”,常放在謂語動詞後作補語,如:

(1)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2)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

(3)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阿房宮賦》

這類補語,按現代漢語習慣,要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

介詞結構“以………”,多放在謂語前作狀語,但也有放在謂語動詞後作補語的,如:

(1)乃取蒙衝鬥艦十艘,載燥獲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戰》)

(2)飾以篆文山龜鳥魯之形。(《張衡傳》)

這種用法並不多,多數的情況是介詞結構“以…”置於動詞前,動詞後加“之”,所以這兩句也可說成“以帷幕裹之”和“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飾之”

【閱讀訓練】

一 閱讀下文,完成文後四題。

十一月,庚午①,萬壽公主適起居郎鄭頻,……有司循舊制請用銀裝車②,上曰,“吾欲以儉約化天下,當自親者始。”令依外命婦③以鋼裝車,詔公主執婦禮皆如臣庶之法,戒以毋得輕夫族,毋得預時事。又申以手詔曰:“苟違吾戒,必有太平、安樂之禍④,”顥弟周凱,嘗得危疾,上遣使視之,還,問“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觀戲場。”上怒,嘆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與我家為婚,良有以也。”亟命召公主入宮,立之階下,不之視。公主懼,涕注謝罪。上責之曰:“豈有小郎病,不往省視,乃視戲乎?”遣歸鄭氏。由是終上之世,貴戚皆兢兢守禮法,如山東衣冠之族。

(《選自《資治通鑑》)

注:①〔庚午〕干支紀日,這年十月丁巳朔(初一),則庚午是十四日。②〔銀裝車〕用白銀裝飾的車子,公主所乘。下文“銅裝車”,是用白銅裝飾的車子,外命婦所乘。皇上命萬壽公主乘銅裝車,是降低規格以示儉約的舉動,③〔外命婦〕受過皇帝封號的王公大臣家中的婦女,④〔太平、安樂之禍〕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女兒唐玄宗即位後,她陰謀加害玄宗,被殺。安樂公主是唐中宗(李顯)的女兒。她干預朝政,與其母一起毒死中親,後李隆基(玄宗)起兵時被殺。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循 詔 庶 預 衣冠之族

2.從文中找出省略主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於”和賓語前置的句子。

3.翻譯全文

4.“戒以毋得輕夫族”如換一種說法,該怎麼說?

二、閱讀下文,完成文後三題

(李)實諂事李齊運驟遷至京兆尹恃寵強愎不顧文法是時春夏旱京畿乏食實一不以介意方務聚斂徵求以給進奉每奏對輒曰今年雖旱而谷甚好由是租稅皆不免人窮至壞屋賣瓦木貸麥苗以應官優人成輔端為謠嘲之實聞之奏輔端誹朝政杖殺之(實遇侍御史王播於道故事尹與御史相遇尹下道避實不肯避導騎如故播詰讓導騎者實怒遂奏播為三原令廷詬之陵轢公卿已下隨喜怒誣奏遷黜朝廷畏忌之)嘗有詔免畿內逋租實不行用詔書徵之如初勇於殺害人吏不聊生至譴市裡歡呼皆袖瓦礫遮道伺之實由間道獲免

(選自童弟鶴選注《韓愈文選》)

1.標點上文

2.翻譯( )的一段話,補出省略成分。

3.解釋加點的詞語:

諂事 遷 愎 文法

京畿 貸麥苗 優人

故事 陵櫟 逋租


文言文的句式大全:判斷、被動、疑問、否定、省略、倒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