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用法有哪些?

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用法有哪些?

在讀過的文言作品中,我們接觸過下面一些句子:

左右欲刃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水》)

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用法有哪些?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遊褒禪山記》)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

等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將軍身披堅執銳。《陳涉世家》)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

春風又綠江南岸。(《治船瓜州》

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用法有哪些?

此三子者……與臣而將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以上例句中加點的字,在現代漢語裡,第一組的是名詞,第二組的是動詞,第三組的是形容詞,第四組的是數詞。但是在文言裡,這些詞的用法都有了不同於現代漢語的變化,這種現象就是詞的活用。

在文言中,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的,必須善於辨析,並瞭解它的一般情況,閱讀時才不致理解錯誤。下面作些簡單介結.


一 詞的活用的含義和作用。

詞的活用是古漢語中某些實詞的靈活用法。這在文言中是相當普遍的現象.起因是那時候詞彙沒有後代豐富,句法不像後代那樣嚴格,於是分工就不像現代漢語那樣多,那樣明確。

以動賓結構為例,一般說,現代漢語,賓語前要用及物動詞,文言卻常見這樣的說法:王天下,哀婦人,善其身,能一之。用現代漢語的眼光看,這是名詞、不及物動詞、形容詞、數詞都帶了賓語。

還有,有數量不少的實詞,意義和作用都不像現代漢語那樣單純,例如“鼓”,現在看是名詞,可是文言中也常說“一鼓作氣”這樣說,“鼓”作動詞鼓;《詩經》中還有“鼓瑟吹笙”的話,那就擊其他樂器也可以說鼓了。

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用法有哪些?

像這樣常見的用法,古人是常事,我們看是靈活,為了便於比較,我們稱為詞的活用。

二 下面說說幾種主要的活用情況。

1.名詞的活用

(一)活用為一般動詞。

這種情況比較普遍,活用後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作化罷了。如本文開頭第一組的“刃”,通常意義是名詞,義為“刀鋒”,刀鋒能殺人,“刃”後帶了賓語“相如”,就活用為“殺”的意義。再舉數例:

(1)凡吏於土者……(《送薛存義序》吏於土:在地方上當官。後帶補語。)

(2)二月草已芽……(《採草藥》芽:發芽。前有副詞“已”。)

(3)非能水也……(《勸學》水:游泳。前有能願動詞“能”。)

(4)范增數目項王……(《鴻門宴》目項王:向項王使眼色。)

(5)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罾:本義為魚網,這裡作“捕捉”解。前有結構助詞“所”。)

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用法有哪些?

(二)活用為有“使……為”意思的動詞。

其特點是必帶賓語,但這個表使動的名詞同賓語並沒有構成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而是使這個賓語產生某種動作或發生某種變化,而這種動作的對象或變化的結果,就是那個表使動的名詞。它實際上是兼語式的簡化,本來兼語式的結構是主+動+兼十動+賓(或無賓),現在則簡化為主十動十賓,從而使語言簡練。翻譯時應恢復成兼語式。本文開頭第一組的王之”,就是“使他為王”。

(三) 活用為有“以為”意思的動詞。

其特點也是必帶賓語,這個表意動的名詞同賓語並不構成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而是主語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譯時可按這個格式:主+以(或“把”)+賓+為(或“看成”或“當作”)十表意動的名詞。本文開頭第一組的“賓客其父”就是“以其父為賓客”,或“把他的父親看成(或‘當作’)賓客”

(三)直接作狀語。現代漢語,除時間、處所名詞有時可直接作狀語外,其他名詞作狀語時,後面要帶上助詞“地”,或者前面有介詞,構成介賓短語。

但在古漢語中,名詞直接作狀語卻很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飾作用,例如:

(1)猱進猿擊,或能免乎?(《馮婉貞》比喻式,像“猱”“鷙”那樣,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徵狀態。)

(2)吾得兄事之。〔《鴻門宴》以兄禮,表示動作、行為〔對待人或事物〕的態度、方式。)

(3)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

(4)卒廷見相如(《康顏藺相如列傳》在朝廷上,表示動作行為的地點。)

(5)操軍破,必北還……(《赤壁之戰》向北方,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


2. 動詞的活用

(一)活用為名詞。即這個動詞在句子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它一般處在句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有“其”字或“之”字。如本文開頭第二組的“至”,本來是動詞,這裡放在“其”字之後,共同充當主語,作“來到這裡的人”解。再舉二例:

(1)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出:出產的東西;入:收入的財物。)

(2)懼有伏焉。(《曹劌論戰》伏:伏兵。)


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用法有哪些?

(二)使動用法。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而是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翻譯時要採用兼語式的形式。一般來說,凡是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的,多屬使動用法。例如:

(1)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活之:使之活。)

(2)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走:使(之、曹軍)逃跑。)


3.形容詞的活用

(一)活用為名詞。

用作名詞的形容詞,在句中表示具有這一性質狀態的人或物,一般處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數詞。翻譯時一般要補出中心語(名詞),而以這個形容詞作定語。本文開頭第三組的“堅”和“銳”是形容詞,這裡作“堅韌的盔甲、銳利的武器”解,處在賓語的位置。再如:

(1)義不殺少而殺眾。(《公輸》少:很少的人:眾:很多的人。)

(2)四美具,二難並。(《膝王閣序》美:美好的事物;難:難得的賢主嘉賓。)(3)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芙蕖》長:長處;短:短處。)

(3)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赤壁之戰》舊:舊交。)

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用法有哪些?

(二)用作一般動詞。

形容詞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了賓語,而又沒有使動、意動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動詞。如本文開頭第三組的“善”是形容詞,這裡作“跟……交好”解,用作動詞。又如:

山多石,少土。(《泰山記》多、少:都用作動詞,)

(三)使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後,使得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本文開頭第三組的“綠”就是“使(江南岸)返綠”。再如:

(1)大王必欲急臣…(《廉顛藺相如列傳》急:使臣著急。)

(2)足以榮汝身。(《孔雀東南飛》榮:使你榮耀,)

(四)意動用法。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後,表示當事者(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含有“意味性”,即“認為(賓語)怎樣”,可譯為“以…為…”或“把……當作……”例如:

(1)則恥師焉,惑矣。(《師說》恥師:以從師學習為可恥。)

(2)且庸人尚羞之(康頗藺相如列傳》羞之:把這樣事當作羞恥)、

在詞的活用中,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比較普遍。此外,數詞有時也可活用為動詞,如本文開頭第四例中的“四”,就作“成為四個人”解。又如“二三其德”(《詩經氓》)中的“二三”,都是數詞,這裡帶了賓語,解作“使(其德)二三”,即不專一,變化多次,活用為動詞


【閱讀練習】

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用法有哪些?

一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的詞的意義和用法:

1.大楚興,陳勝王。

2.深山中則四月花

3.瑜等率輕銳繼其後…

4.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

5.孔子師子、萇弘、師襄、老聃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7.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9.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二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活用詞,並根據表格要求,填在空白處:

例句 活用詞 意義 活用後的詞性 活用後的意義

例:武伕力而拘諸原 力 力氣 動詞 花了力氣

扁鵲過齊,齊桓公客之

方是時…火尚足以明也

卒不忍獨善其身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

戴鳳翔劾瑞庇奸民,魚肉搢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