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地球日50週年:天藍了、水清了,但不是以應有的方式

記者 | 肖恩

在以往遊客絡繹不絕意大利威尼斯,清澈的河水裡能看見水母;南非馬路上,獅子隨意的躺在沒有行人的馬路中間小憩;世界上最繁忙的機場、車站變得空曠安靜……幾個月前,這些全球環保人士都不敢想象的場景,卻在世界地球日迎來50週年的時刻成為現實。

尷尬的地球日50週年:天藍了、水清了,但不是以應有的方式

4月22日是第50個世界地球日,也是各國簽署《巴黎協定》,承諾採取氣候行動的5週年節點。

儘管在疫情衝擊下,今年的紀念日顯得毫無存在感,但在各國保持社交距離措施下,傷痕累累的地球卻意外獲得喘息之機。

全球有近20億人被“禁足”,將近80%的航班被取消,也因此換來美國、歐洲、亞洲等工業高度發達地的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就連長期在空氣質量榜上墊底的印度,部分人甚至生平首次看到了沒有被霧霾遮蔽的喜馬拉雅山。

根據瑞士空氣淨化技術企業IQAir於22日發佈的最新報告,疫情爆發以來,印度首都新德里空氣中PM2.5濃度下降了60%,韓國首爾下降了54%,武漢也下降了44%。該報告結果主要基於3月下旬至4月中旬的監控數據。

IQAir評估的十個大城市包括德里、倫敦、洛杉磯、米蘭、孟買、紐約、羅馬、聖保羅、首爾以及武漢,羅馬是唯一一個空氣質量變差的城市,其PM2.5濃度上升了30%,主要原因在於人們待在家裡導致暖氣使用量激增。

英國氣候政策網站Carbon Brief預測,大範圍的出行限制將使2020年全球石油消耗量減少數十億桶、天然氣減少數萬億立方米、煤炭減少數百萬噸,化石燃料行業的碳排放將減少25億噸,降幅達到史上最高的5%。

《紐約時報》援引世界氣象組織預計,今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將是二戰以來的最大降幅。但距離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需要的降幅還有一大段距離。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9排放差距報告》,截至2020年底,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下降7.6%,並且在未來十年裡保持住每年7.6%的降幅,才能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以下。

奧巴馬時期環境保護局局長、現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主席麥卡西(Gina McCarthy)在週三的視頻會議上表示,眼下的情形並不是我們所想要的,疫情恰好暴露了地球面臨的挑戰之嚴峻,這並不是什麼值得慶賀的事情。

過去五年裡,全球變暖問題突出,高溫紀錄不斷刷新。更為客觀的參考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科學家稱,2020年可能成為史上最熱的年份之一。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這種短期的下降難以為繼,如果各國政府不採取行動,排放量在疫情結束後會“報復性”反彈。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空氣質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就出現了類似現象。

由於疫情影響,今年的地球日活動大多改為線上舉行,其中一個重要主題就是:疫情結束後,各國領導人需要採取更健康、可持續的方式刺激經濟。

聯合國大會21日在紐約舉行了一場關於教育與氣候變化問題的對話,紀念世界地球日50週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各國,趁著修復疫情帶來的經濟破壞之機,調整發展方式,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刺激。

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卻採取了截然相反的行動。22日晚,特朗普在推特上表示,他已經要求能源部和財政部制定計劃,保障石油和天然氣產業能度過難關。特朗普政府早在2017年已經宣佈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1970年的4月22日,2000萬美國人走上街頭為共同的家園發聲,這就是地球日的最初由來。隨後,尼克松政府成立了國家環境保護局,並出臺《清潔空氣法案》《清潔水法案》和《瀕危物種法案》。

而50年後,新冠疫情讓世界再一次站在了人與大自然的十字路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