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指尖下的音樂》:精心設計演奏會曲目


為演奏會曲目作適當的選擇與設計,本身便是一門艱澀的藝術。我們是無法在倉促間,臨時作好任何決定的,因為它必須經過完善的思考。在這門藝術裡,我們可以歸納出幾種類型,每一種類型在組成的本質上,各有其獨自的律法。


10-《指尖下的音樂》:精心設計演奏會曲目



獨奏會的類型


  • “全場獨奏會”(Full Recital)是指一場長時間的個人獨奏。其中包含各種不同作曲家、不同色彩的樂曲,使獨奏者能自然地表現出他最美好、最豐富的音樂內涵,及最佳的演奏和詮釋能力。曲目的安排必須健康地囊括各類聽眾熟悉或是不熟悉的樂曲。至少要彈奏一位現代作曲家的作品,才能使聽眾感覺出這場音樂會的真實性,是在20世紀發生的。

  • “短時間”的演奏曲目,在組成上與上述的方式不同。演奏家在這類性質的音樂會中,或許只擁有15分鐘的時間去展露他的琴藝,因此他必須懂得選擇樂曲,於10多分鐘內馬上能表現出個人多方面特色。我的選擇方式是:先安排一首明亮的開場曲,而後彈一首慢板音樂(但是不能太過於緩慢而失去了音樂進行的動力),最後以一首華麗光耀,能表現絕佳技巧的樂曲作為結束(也許再準備一首亮眼的“安可”曲以備需要)。選擇曲目時,一定要彈奏完整的樂曲,而不要摘錄某一樂曲的片斷、某一奏鳴曲的一個樂章,或是組曲的一個段落。

  • 還有一類獨奏會是完全以一位作曲家的作品為主,例如全場貝多芬、全場肖邦,或是全場舒曼等。在這類獨奏會里,演奏者好比是一隻優秀的單眼鏡頭,使聽眾能從中看到某位作曲家身上各色變化的景觀。在選曲上,我們可以選擇這位作曲家廣為人知與較不為人知的作品。從中尋找一些能夠特別表現出其獨特個性與細緻內涵的音樂,使這場音樂會像一幅肖像,能完整地描繪出一個人,讓聽眾在短短的幾十分鐘之內,對作曲家有一目瞭然的認識。

  • 曾經有一陣子,音樂家們流行一種新型的曲目安排方式,例如全場由多位作曲家的託卡塔(Toccata)所組成、全場由多位作曲家的練習曲(Etude)所組成,或是全場由多位作曲家的前奏曲(Prelude)所組成。這類曲目帶有“教育”的意義,因為演奏家可以在一場演奏會中,展現各個作曲家針對某一特定形式在寫法上的差異。

  • 像任何流行的事物一般,演奏會里的曲目也是常常隨著時間的更易而不斷地變化著。某些時候,經常流行演奏舒曼的《狂歡節》、李斯特的奏鳴曲或是貝多芬的《熱情》。一個季節過後,這些音樂便會被其他樂曲代替而給冰凍起來,直到下一個流行季節裡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各演奏會上時,才又復甦。


音樂演奏的發展史


  • 對音樂會發展歷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在大圖書館中找到很多迷人的資枓,像描述巴赫音樂家族在18世紀成功的音樂會記載等。古老的日子裡,音樂會往往是一個小城鎮中很重要的社交活動。人們總是在音樂會結束後便不停地談論著,一直到下一場音樂會的來到。那時的音樂會非常長,可以長達數小時,從夜晚演奏到黎明。曲目則包括各類摘錄自獨奏奏鳴曲、室內樂、交響樂的單一樂章或樂段,著名的聲樂家則唱著歌劇中的詠歎調。有趣的是,一些特技表演者、魔術師和變戲法的人,也經常應邀助興。在一次貝多芬擔任指揮的音樂會上,樂章之間竟然出現一位小提琴家,玩著倒拿提琴演奏音樂的把戲。此外,音樂會里還有一個重要的表演項目,那就是音樂家們在鋼琴上作即興演奏。莫扎特、貝多芬、李斯特在他們還未因作曲成名之前,都是頂尖的即興演奏家。即興演奏的主題通常由聽眾選出,有的是耳熟能詳的歌謠,有的是當時流行的曲調,幾乎任何音樂裡的旋律,都能作即興演奏的主題。這種形態的音樂會,一直到了李斯特和泰伯格這兩位鋼琴大師手中,才慢慢有了改變。

  • 12歲的天才兒童克拉拉,自從在巴黎聽了兩位大師的音樂會之後,回到德國也開始在音樂會中“背譜”彈奏。但是當時卻有許多人批評她的背譜演奏為“絲毫沒有音樂性可言,只是以特殊、與眾不同的伎倆取勝”(因為背譜演奏在當時並不風行)。

  • 李斯特是一位天生具有表現欲的人,他開創了歷史上第一場“鋼琴獨奏會”,也是第一位以側坐來演奏鋼琴的音樂家(以往鋼琴家皆背對觀眾),如此,觀眾們便能看見他那俊美的臉龐。回顧這些歷史,使我更加堅定一個信念,那就是:唯有通曉過去,才能在現階段裡有適當的作為,並預測出未來音樂的走向,不會為現實中某些評論所影響。正如李斯特所說:“時間”乃是決定一切、最具權威的音樂評論之父。


音樂家應該睜大眼睛,觀察廣闊的世界


  • 不論我們居住在何處,是在一個小村莊還是在大都會,一定會受到當地文化趨勢的影響。對於人性而言,這是很自然的現象。每個人總是視他生長環境的一切為“最佳”:家鄉的報紙報道的都是最可信、最重要的言論,家鄉的交響樂團及指揮是最優秀的音樂家,家鄉的音樂教師是最好的教師——以至於教師們的音樂觀點,主宰了當地人們的音樂思想及言論。但是當我們走出了這個區域,探訪了更大的城市,旅遊至另外一個洲際時,我們的眼睛便開始睜開,發現真實的世界,比原先想象的要大得太多了。

  • 雖然旅遊世界各地,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十分不容易辦到的事,但是我們還是可以藉著其他的方法,打開我們的眼界,和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保持密切的聯繫。方法之一,是訂閱重要音樂大都會里知名的報紙和雜誌;之二,是剪貼所有年輕音樂家的節目表及樂評。通過觀察音樂曲目的編排及大眾的感想和評論,不用多久,你便能歸納出時代的走向。

  • 作為一個音樂家,我們應該培養出研究年輕音樂藝術家的嗜好。由新生一代音樂家的曲目及樂評、他們的潛力和教育背景來預測,誰將會是大放異彩的明日之星。因為經過了文化潮流的印證後,藝術家才可能在歷史上留名。因此,觀察世界輿論和文化成就間微妙關係的過程,其本身便是一件耐人尋味、令人樂此不疲的工作。


精心安排音樂會曲目的重要性


  • 由過去錄製唱片,和兢兢業業的製作人合作的經驗中,我得到很寶貴的一課:不論是唱片的製作還是音樂會的製作,在曲目的安排上,都必須精心設計,不能有絲毫的牽強及馬虎。

  • 25年以來,音樂會曲目的安排,總是習慣性地將樂曲按年代排下來,例如:以斯卡拉蒂、巴赫為始,經古典、浪漫至現代,最後以一首華麗能博得滿堂彩的音樂作為結束。曾經有數以萬計成功的音樂會是以此種方式進行,似乎它已經成為一種成規。但是我卻擔心不創新的結果,可能是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將會聽到最後一場鋼琴獨奏會。這個時代,人們已經可以從收音機及唱片中聽到無數美好的音樂。除非某一場獨奏會深具個人魅力,否則便不再有從舒適的家中趕往音樂會場的必要了,因此我堅信,唯有真正吸引人的曲目,通過精心有品位的設計,呈現豐富多變的色彩、內涵和新鮮度,才能將疲累工作後的人們,從家中柔軟的坐椅中吸引進音樂廳。


理想的曲目組成方式


  • 理想的獨奏會,時間通常是70分鐘左右。安排曲目時,不要讓第一首樂曲太長,使習慣晚到的聽眾,不至於有懊惱無法值回票價的感覺。我時常以美好且強有力的作品作為開場曲,讓聽眾產生期待的心情,但是卻避免在此時爆發整個演奏會最強的火花。我們應該一點一點,逐步漸進地將整場音樂會帶入高潮。所以,在決定所有曲目之前,應該先選擇這場音樂會的重心音樂,再圍繞著它來安排其他作品。

    重心音樂必須是任何時代中的傑出作品,如貝多芬、舒曼、莫扎特的奏鳴曲,德彪西的組曲或巴赫的組曲(Partita)等。如果你計劃放兩首很有分量的作品在一場演奏會中,則選擇不同時代、不同結構的作品,切勿同時出現兩首奏鳴曲或兩首組曲。最好是奏鳴曲和組曲,或是配一首變奏曲。當你在挑選其他分量輕的作品時,也可以以這種態度去選擇。譬如你已經有一首非常抒情、曲調很美的音樂,最好不要再緊接著另一首也是旋律優美的曲子。因為這將會混淆聽眾的記憶,使他們弄不清楚誰的旋律是什麼。而節奏相似的樂曲也不要接著彈奏,如兩首圓舞曲,或圓舞曲和馬祖卡舞曲等。相同“類型”的作品要避免安排在一起,除非你是特意點明作曲家的相異之處,例如:選擇一首舒伯特的圓舞曲,再選擇一首肖邦的圓舞曲;彈一首巴赫的前奏曲與賦格,再彈一首肖斯塔科維奇的前奏曲和賦格。有的時候,在同一個調或是關係調上安排兩種味道對比的音樂,也是很吸引人的。例如在同一個調上彈奏一首夜曲,再接著彈奏一首練習曲,就好像把一朵淡藍色的花放在一朵深藍色的花旁邊,它們相互凸顯了對方的色調與明暗度。

  • 在半場結束之前,安排一首較具戲劇性的作品是極佳的設計。因為這類作品容易引發人們緊張及懸疑不安的情緒,而這種情緒能在樂曲結束後十幾分鐘的休息裡得到紓解。經過放鬆之後,你可以選擇一首較長的樂曲,因為聽眾此時已經調整了他們的心情、準備了他們的耳朵,要再度細心地聆聽你的演奏了。

    如果你計劃將幾首短小的樂曲放在一起彈奏,則要小心勿將音樂以單調的手法排列,如慢→快→慢→快等。最好能以音樂的色調和氣氛來搭配,儘量將能夠引起不同情緒反應的樂曲放入曲目中,如:悲傷柔軟的樂曲→快速輕巧的音樂→優美旋律同時具戲劇效果的樂曲→華麗似火焰般的作品。某些時候,當你彈完一首衝擊性強的樂曲之後,聽眾在心情上也許需要一些休息,此時可以適度地彈奏緩慢而柔軟的樂曲,這將使這類作品達到最佳的效果。不過在音樂會結束前的第二首音樂的選擇上,則要小心,勿過於“緩慢”,使得整個音樂會的腳步幾乎停頓。我們可以選擇一首快一點的夜曲、慢一點的圓舞曲或較好聽而明亮的作品,讓整個曲目在快要結束時,有一氣呵成的動力。

  • 當你演奏“安可”的時候,必然也得保持原有的水準,不得馬虎。如果能選擇與先前色彩相異的樂曲則更佳。在每場獨奏會“安可”的最後一曲上,不妨把你最喜愛,而他人一聽便知道是“你”的音樂放入其中,使這首樂曲變成你的標誌,就像畫家在畫布的下方簽上自己的名字一般。


不同的聽眾要求相異的演奏曲目


  • 世界各地的聽眾對於演奏會曲目的要求,皆因民族性及國度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以德國人來說,因其本身承襲了悠久長遠的音樂傳統,所以喜歡分量重、純音樂的曲目。音樂會中,至少要有兩首夠分量及藝術價值極高的音樂作品,才能挑起他們聆聽及思考的興趣。法國及拉丁民族的聽眾,則比較喜歡陶醉於清爽的音樂中。英國、北歐、荷蘭的聽眾不善於迅速地表達他們的感受,但卻是非常敏感聰慧的聽眾;不論是深奧的或是現代的音樂,他們都喜歡,他們要求均衡的曲目。大體上看,歐洲的聽眾是屬於久經世故、極具音樂素養的聽眾。

  • 凡是知名的音樂家在南美洲演出,總會在當地造成很大的騷動。南美洲的聽眾對音樂有著狂熱的愛好,尤其是肖邦的音樂。在巴西和阿根廷,甚至已將肖邦視為國寶級的英雄。由於長期沉浸於唱片中,南美的聽眾對音樂有其正規的認識,對演奏家的評論亦建立於獨立的個人風格上,視音樂家的表達能力為評論的標準。當然,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因素,那便是視每一位演奏者彈奏肖邦的優劣,來決定他們的喜怒。

  • 職業藝術家們鑑賞年輕音樂家時,除了聆聽他是否具有獨特的創造天賦之外,還要觀察他在每一場演奏曲目上所下的功夫是否細膩盡心。而一位身經百戰、經驗充沛的演奏家,在面臨演出的好幾個星期前必定是絕對地集中精神,付出努力去研究、練習,不敢懈怠。如此,才能完整地呈現他的曲目,保持他歷久不墜的聲譽。由此看來,細心地呵護演奏曲目的形成過程,是每一位音樂家都必須具備的深刻體認。


實際分析演奏會曲目的安排


  • 現在讓我們在曲目的安排上做一些實例的分析:

    A 霍洛維茲演奏會曲目
    《Eb大調奏鳴曲》  海頓
    兩首無言歌  門德爾松
    《五月》
    《牧羊者的悲嘆》
    《展覽會之畫》  穆索爾斯基
    休息
    《Ab大調即興曲》  肖邦

    《F#大調夜曲》
    《G小調敘事曲》
    《娃娃小夜曲》  德彪西
    《四隻手指的練習曲》
    《託卡塔,作品11》  普羅科菲耶夫

    分析:
    這套曲目的重心點是穆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之畫》,整場曲目的氣氛,從頭到尾都一直作著變化,完全沒有重複的色彩。
    海頓的奏鳴曲是一首古典、淳樸又明朗的開場曲,接下去門德爾松兩首色彩對比的無言歌,則激發了聽眾對浪漫樂派穆索爾斯基組曲的興趣。經過休息後,熟悉的肖邦出現。樂曲分量剛好,沒有在聽眾心中造成負擔。接下去色彩對比的德彪西,似乎與上半場的門德爾松相輝映,而夾雜在柔情的肖邦與鋼鐵般有力的普羅科菲耶夫之間,似乎可以起到綜合氣氛的效果。
    可能有的批評:
    霍洛維茲彈奏的《展覽會之畫》不是原版作品,而是經過霍氏改編之後的版本。演奏者似乎應該避免採用編寫過的作品。

    B 魯賓斯坦演奏會曲目
    《夏康舞曲》  巴赫—布索尼改編
    《Eb大調奏鳴曲“告別”》(作品81)  貝多芬

    《Bb小調間奏曲》(作品117, No.2)  勃拉姆斯
    《B小調隨想曲》(作品76, No.2)
    《Eb大調狂想曲》(作品119,No.4)
    休息
    《波卡舞曲“金色年華”》  肖斯塔科維奇
    《瞬間幻影》(作品22)  普羅科菲耶夫
    《兇惡的模樣》(作品4,No.4-4)
    《船歌》(作品60)  肖邦
    《G#小調夜曲》(作品27-1)
    《Ab大調波蘭舞曲》(作品61)

    分析:
    如果以色彩、節奏、速度和氣氛來看,無疑,這一套曲目可說是充滿了變化,可以作為典範。魯賓斯坦知道聽眾對於現代音樂作常敏感和警覺,因此他把肖斯塔科維奇與普羅科菲耶夫放在肖邦之前,而以肖邦的音樂為演奏會的高潮(注意:這裡使用肖邦的作品都不是過於陳舊的樂曲)。
    可能有的批評:
    整個曲目充滿太多聽眾熟悉、喜歡的小曲子。如果以勃拉姆斯整個作品119(共四首曲子)來代替前二首間奏曲和隨想曲,則整個曲目的分量會因此改觀,時間卻不增長;同時有助於平衡上下半場的曲目,因為下半場也是由很多小曲子所組成。

    肖斯塔科維奇與普羅科菲耶夫在作品的特質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如果以巴爾托克、普朗克或巴伯代替肖斯塔科維奇,應該會有更對比的色彩出現。
    到目前為止,彈奏改編過的巴赫,依然會受到爭議。許多純音樂的藝術家認為,巴赫有許多偉大的作品可以用於演奏,演奏家不需要彈奏改編自小提琴音樂的作品。

    C 赫斯夫人(Dame Myra Hess)演奏會曲目
    《D大調回旋曲》(作品485)  莫扎特
    《B小調緩板》(作品540)
    《G大調小賦格曲》(作品574)
    《A大調奏鳴曲》(作品120)  舒伯特
    休息
    《第一號組曲》(Partita)  巴赫
    《C小調奏鳴曲》(作品11l)  貝多芬

    分析:
    這位藝術家運用了無限豐富的想象力,將古典作品作了極吸引人的安排,曲目充滿著迷人的曲調。莫扎特的緩板和賦格、舒伯特的奏鳴曲作品120,都很少在音樂會中被彈奏,卻在這位鋼琴大師的手中復活,使聽眾再度發現這些優美的音樂。
    注意這些優美且均衡的曲目:三首短小明亮的古典小品後面,銜接著舒伯特的浪漫作品。下半場開始,是聽眾熟悉的巴赫組曲,最後以貝多芬戲劇性且華麗的奏鳴曲作為音樂會的高潮而結束。


    D 季雪金演奏會曲目
    《Bb大調組曲》(Partita)  巴赫
    《三首奏鳴曲》  斯卡拉蒂
    《C大調幻想曲》(作品17)  舒曼
    休息
    《船歌》(作品60)  肖邦
    《塔》  德彪西
    《水之倒影》
    《第九號狂想曲》  李斯特

    分析:
    這些不尋常的曲目被安排得非常均衡。演奏家聰明地將曲目朝一個焦點——舒曼的幻想曲——建立起來,使音樂在上半場結束時達到高潮。經過休息,氣氛因肖邦《船歌》的出現,漸漸地沉寂下來。在德彪西《水之倒影》時,呈現最安靜的情景。其後,李斯特的狂想曲,像一片喧譁的潮水,瘋狂地淹沒了所有的聽眾。
    季雪金在上半場安排了音色有別於巴赫的斯卡拉蒂,在下半場運用了輕靈的德彪西,此二者在上下半場中遙遙相對,造成了音色上的對稱,使曲目相互平衡。

    E 列文涅(Josef Lhévinne)全場舒曼的演奏曲目
    《交響練習曲》(作品13)  舒曼
    《託卡塔》(作品7)

    《四首樂曲》,選自《幻想曲》(作品12)
    休息
    《狂歡節》(作品9)

    分析:
    這真是一場令人歎為觀止的演奏。演奏家一口氣彈奏了兩首舒曼最有名的鉅著——《交響練習曲》及《狂歡節》(只有吹毛求疵的評論者,才會堅持以聽眾較不熟悉的奏鳴曲來替換其中一首作品)。
    藝術家在《交響練習曲》上神奇的演奏技巧及獨特的詮釋,給他帶來了極大的讚譽。而四首從《幻想曲》抽出來的樂曲,內省安靜的色彩,則使得整個音樂會在描繪舒曼的調色盤上,趨向完整。
    注意:把兩首分量長又重的曲目放在上下半場的開始,不僅促成曲目安排上完美的平衡,同時也收到聽眾最專心聆聽的效果。

    F 塞爾金演奏會曲目
    《告別親愛兄弟的隨想曲》  巴赫
    《降B大調奏鳴曲:“漢麥克拉維”》(作品106)  貝多芬
    休息
    《十二首練習曲》(作品25)  肖邦

    分析:
    這是一套非常優秀的曲目,塞爾金以奏鳴曲中的巨神《漢麥克拉維》為中心。這首艱深的奏鳴曲在每一代鋼琴家中,只有少數人能完美地演奏出來。巴赫的《告別親愛兄弟的隨想曲》是一首輕快迷人的引介。在中間休息過後,塞爾金給他的樂迷們帶來一個很大的驚奇——彈奏肖邦第二套鋼琴練習曲(因為他一直是以彈奏德奧音樂著名的音樂家)。

    可能的批評:
    也許再放一首抒情而短小的現代作品,如普羅科菲耶夫、巴爾托克或希納斯泰拉等人的作品,於下半場一開始,可以為整個音樂會增加一些額外的顏色。

    G 史蘭倩絲卡演奏會曲目
    《D大調奏鳴曲》(作品10-3)  貝多芬
    《遊離》(Excursions)  巴伯
    《第二號敘事曲,F大調》  肖邦
    《練習曲》(作品10-1)
    休息
    《狂歡節》  舒曼
    《意大利波卡舞曲》  拉赫瑪尼諾夫
    《第十五號匈牙利狂想曲》  李斯特

    分析:
    這場音樂會里,古典的貝多芬《D大調奏鳴曲》和浪漫的舒曼《狂歡節》,是整場曲目的重心,這兩首音樂自成一種對比的色彩。
    將貝多芬的奏鳴曲和帶有爵士色彩的現代組曲放在一起,為接下去演奏的肖邦音樂,襯托出一幅有趣的背景。
    休息前,放置一首狂風般的練習曲,能將聽眾的情緒帶到高點,而在下半場來臨時能專心聆聽舒曼的作品。
    較不為人知的《意大利波卡舞曲》是一首明亮又優美的短曲,位於長又豐富的《狂歡節》和華麗強烈的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之間,具有調和的作用。

  • 可能有的批評:
    四個樂章的奏鳴曲對開場曲而言,有些冗長,如果能選一首稍短的奏鳴曲較佳,不僅節省時間,同時可以另外再加一首柔軟抒情的小品於《狂歡節》的前後,使整場曲目的色彩更完整。
    現代演奏家應勇於接納未來的音樂作品
    20世紀的音樂作品,在目前演奏會中已經逐漸受到重視。巴爾托克、巴伯、普羅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維奇等作曲家的作品,已不再造成太大的好奇與側目。它們開始慢慢地取代了李斯特、門德爾松、格里格、聖-桑在音樂會中的地位。作為一位現代的演奏家,應該勇於接納更多未來的作品,而非永遠生活於過往的日子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